哪个门是北京城的“后门”
在古时候的许多宅院中,为了方便行走,会设置一个后门,是与正门相对应的门,所以民间有“走后门”之说,意思是不通过正经渠道办成事儿。
其实不仅私人宅院中有前后门之说,北京城也有一个后门,这个后门是指哪一个门呢?它就是地安门。地安门,在明朝的时候被称为北安门,老百姓们都称它为俗称厚载门,有时候也被称为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和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并被改名为地安门。
在历史上,地安门差一点被烧毁,关于此事,有清史记载。《大清高宗皇帝实录》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十四日,谕“地安门外被火房屋,相距地安门甚近,该步营兵丁尚能保护地安门外,甚属勇往。著施恩所有保护地安门人等,每人给银二两,以示鼓励。”这项记载表明,地安门在历史上曾险些被火焚,幸被救护而未殃及,也表明了乾隆帝非常重视对地安门的保护。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为砖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是北京城的北门,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它对应的门是南门,也即大名鼎鼎的天安门。如此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在历史上,地安门发挥的作用非常大,由于是皇城的北门,所以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都要从此门出去,而且皇帝亲祭地坛诸神时也要经此门而出。而且早些年,地安门内还设置了很多为皇宫服务的衙门,如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等。
关于地安门,有两件事非常有名,一是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的仓皇出逃。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清军虽然在地安门顽强地抵抗八国联军,但最终失败,情急之下,慈禧太后带了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走的便是地安门;二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出宫。1924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溥仪就是从地安门灰头灰脸地回到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
后来,为了疏导交通,分别在1913年和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予以拆除。并在1954年将整个地安门拆除,开辟为路面。后来,地安门逐渐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