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骨伤科学(第2版)
- 孙树椿 孙之镐主编
- 10966字
- 2020-08-28 22:04:41
第三节 治筋手法
治筋手法,又称理筋手法,或理伤手法,俗称按摩推拿疗法。治筋手法是指医者用手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各种不同动作(术式),以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治筋手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减轻或解除肌肉痉挛,剥离粘连,整复小关节错缝的功能。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并能预防和治疗关节强直,防止肌肉萎缩,强身健体的作用。它是筋伤疾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方法,往往能取得药物治疗不易达到的效果。
治筋手法经历代医家临床的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容日趋完善,并形成了不同流派,各派手法虽不尽完全相同,但其原理和目的是一致的。运用手法治疗筋伤往往不只是用一两种手法,而是把几种手法组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临床上往往是选择多种手法互相联合运用,这对于提高疗效有很大作用。应用手法治疗筋伤,要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部位,以及体质的强弱来选择相应的手法,并要严格掌握各种手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加重病情。
一、治筋手法的作用机制和要求
手法治疗筋伤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外力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通过手的力量和技巧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法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目前对于手法治疗作用的原理尚未完全了解,认识也不全面,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治筋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如下:
(一)治筋手法的功能
1.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筋伤无论是急性期或慢性期,肿胀、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肢体损伤后,由于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破裂出血,和组织液渗出,离经之血积而成血肿,壅塞气血循行通道,导致气血瘀滞,经脉阻塞不通而作痛。
伤筋手法则可以舒理肌肉,活血散瘀,解除血管和筋肉的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局部瘀血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理顺筋络,并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使气血通畅,从而起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则不痛”的道理。
2.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筋伤后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软组织痉挛,这虽然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妥当,痉挛的组织就有可能刺激神经,加重痉挛。痉挛日久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而加重原有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手法之所以能解除痉挛,放松肌肉,主要是通过手法的镇静作用,起到舒展和放松肌肉筋络的效应,使患部脉络畅通,疼痛消减,从而能解除由于损伤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其次手法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软组织,使之放松,从而打破和终止疼痛与肌肉、筋脉痉挛的恶性循环,消除肌肉紧张痉挛的病理基础,为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用弹筋拨络手法,通过牵拉紧张痉挛的筋腱(肌束),使局部组织循环加快,痛阈提高,即能达到解除痉挛,消除疼痛之目的。
3.整复错位、调正骨缝
理筋手法能使因跌扑闪失所造成的“筋出槽、骨错缝”得到整复。肌肉、肌腱、韧带受外界暴力的作用,可以造成纤维撕裂或引起肌腱的滑脱,使所伤之筋离开原来正常的位置,关节在外界暴力的作用下也可以产生微细的错缝或引起关节内软骨板的损伤,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释义中所说:“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从而引起关节活动受限或出现交锁现象,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筋出槽,骨错缝”;“跌扑闪失,以至骨缝开错”,“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手法可以使损伤的软组织纤维抚顺理直,错缝的关节和软骨板回纳到正常位置。关节的功能活动正常,疼痛就可以缓解或消失。
临床上常用于因外伤所造成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组织的破裂、滑脱、关节半脱位及小关节移位。例如腰椎后关节错缝,并使关节囊及邻近的韧带因受牵拉而损伤,用斜扳法或旋转复位法纠正错缝后,疼痛即可以减轻或消失,腰椎功能亦可恢复正常。还包括颈椎的骨错缝,脊柱后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膝踝关节韧带扭挫断裂、骶髂关节半脱位等。总之理筋手法对软组织破裂、滑脱、关节的错缝具有理顺、整复、归位的作用。
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软组织损伤后,局部出血,组织液的潴留,组织间形成粘连;后期,血肿机化,损伤的软组织常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关节部位置的骨折后期也常见到这样的病理变化,使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手法治疗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方面:一是舒筋手法,即运用手法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二是通过被动运动手法,对关节因粘连而僵硬者,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对局部软组织变性者,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使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临床上对于粘连僵硬,关节功能障碍者,可用弹拨和活络关节手法,患者再配合功能练习,以松解组织间的粘连,恢复关节正常的滑利功能。
5.通经活络,驱风散寒
对风寒侵袭机体,以致经络不痛,气血不和产生的肢体疼痛、酸沉等症状,理筋手法可以温通经络,驱风散寒,调和气血,从而调整肌体内阴阳平衡的失调,和机体功能紊乱,达到祛病复康之目的。《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手法具有舒筋通络,利关节,和血脉而除痹痛的作用。临床上对风寒湿所致的腰痛及关节痛,应用手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往往能较迅速地获效。
(二)治筋手法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1.治筋手法对改善筋伤病理作用机制的认识
(1)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手法能够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使血管透性增加,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肌肉弹性,使肌肉力量增强。对关节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对肌组织因运动过度而发生的变性、坏死、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能发挥明显的保护作用。
(2)松解局部组织的炎性粘连:
软组织损伤后,瘢痕组织增生,互相粘连,对神经血管产生卡压,是导致疼痛与运动障碍的重要原因。手法可以促进受损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减轻肌纤维间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胶原纤维合成,并使其排列规整致密,而按、揉、弹拨等手法则可直接松解粘连。
(3)解除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保护机制,持续日久的肌肉痉挛挤压穿行于其间的神经血管而形成疼痛源。手法可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痉挛,又可通过消除疼痛源而间接地解除肌痉挛。由于消除了肌痉挛这一中间病理环节,使软组织得以痊愈。
(4)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急性损伤所造成的关节错位或肌腱滑脱,应用手法整复可使关节、肌腱各顺其位,解除对组织的牵拉、扭转或压迫刺激,使疼痛消炎。
(5)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
软组织损伤后,血浆及血小板分解产物形成许多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具有强烈的致炎、致痛的作用。手法能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快物质的运动,也能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稀释,使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
(6)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手法可以调整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改善疼痛部位的微环境,通过体内抗痛系统中一些神经递质,如内啡呔、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量的变化,来加强镇痛效应。
(7)促进水肿、血肿吸收:
手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加快静脉回流,有利于水肿、血肿的吸收。
2.治筋手法的作用途径
手法是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动力,以及其他可能的人体生物物理信息(如生物电、磁、远红外辐射等),对穴位、经筋、皮部形成一种良性刺激,并通过人体经络系统,使机体产生局部性的和整体性的生理效应,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1)力学途径:
手法种类繁多,但不论是何种手法,其最基本的作用方式是它的力学效应。手法力作用于机体,可使局部组织产生变形,促进组织液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当撤去手法力之后,组织又可恢复初始状态。节律性轻重交替的手法力变化,可促进组织内的物质运动,使细胞器内外、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增加,静脉回流和淋巴液流动加速。运动关节类手法通过对患者肢体施加有目的地牵拉、扭转、屈曲及杠杆等作用力,可纠正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解剖位置的异常;松解组织的粘连,并可使肌位感受器兴奋而消除肌肉痉挛。
(2)生物场途径:
手法治疗时,由于医生的精、气、神专注于操作部位、生物场输出明显增加,而病人的生物场一般均呈低下状态。医生生物场输出的种种物理信息与病人生物场可发生相互作用,纠正病人生物场的紊乱状态,而使疾病趋于好转。
(3)生物学途径:
手法力作用于人体体表,能转化为生物能,并可触觉感受器、压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以及深部组织牵拉感受器的兴奋,这些感觉冲动又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途径,引起一系列的机能改变。此外,手法的节律性振动,可降低胶质物质的黏稠性,增加原生质的流动性,提高酶的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
(4)由经络系统介导的调整途径: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可深入体腔连属脏腑,也可浅出体表联系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三百六十五节,构成了极其复杂的通路。经络系统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是极其广泛的,而且在生理功能上也是极其复杂的,包括营养代谢、信息传递、防卫免疫和协调平衡等。犹如生物体内部的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状态下保持着机体内部的有序性,当这种有序性出现紊乱的时候,人体就要产生疾病。来自穴位、经筋、皮部的外界刺激信号可激发经络系统的调整功能,其总的趋势是使机体各部活动协调一致,并保持个体同环境间的平衡统一。
3.治筋手法的生物力学基础
手法是以力的作用为基础,即通过手法的压力、摩擦力、振动力、弹力等机械力的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效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压力:
是承载物体表面所承受的垂直方向的力。基本手法中的点穴法、按压法等手法就是用手指、手掌在损伤部位按压的一种手法。
(2)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它们接触面由摩擦而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单位接触面积和单位时间及速度有关,单位接触面积愈大,单位时间及速度愈大,摩擦力也愈大。基本手法中的摩法、搓法、捋顺法等,主要就是摩擦力的作用。
(3)振动力:
物体沿着直线或弧线,经过某一中心位置(或平衡位置),做来回的或上下的周期性的运动形式叫振动,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的振动叫振动力。基本手法中的振法,就是以震动力作用于损伤部位,使该部位产生振颤感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法。此外打击法、抖法、散法等,主要也是利用震动力的作用。
(4)弹力:
变了形的物体具有一种力图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性力,又称弹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变形而产生,随着物体变形的消失而消失。治筋基本手法中的弹拨法,以及拿法等,主要都有弹力的作用。
有些手法可能不是施行某一种力,如治筋基本手法中的法,不仅是对作用部位施加压力,可能还有弹力、振动力,甚至有摩擦力的作用。
(三)手法治疗部位的选择
手法治疗部位的选择是手法治病的特点,直接影响着手法的治疗效果。手法治疗时应寻找疾病的体表反应点或区域。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疾病的发生通过经络系统反映于体表。因此体表病理性反应点或区域是手法治疗的关键。治疗时除了辨证循经取穴外,病理反应点或区域是手法治疗过程中重要的选择部位。病理性反应点或区域表现:
1.感觉过敏
轻压穴位,病人感觉痛、麻、胀,痛、麻有时可循经传导若干部位和一定距离,有时是一个较大的区域。痛、麻、胀主要出现有关器官功能低下或软组织损伤时。
2.穴位的组织松弛、凹陷或坚硬
松弛与凹陷常出现在脏器虚弱患者。而隆起或坚硬常出现在软组织慢性劳损处。
3.穴位及皮下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
穴位及皮下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称为反应物。结节形状多为梭形、圆形、椭圆形、小麦粒形、偏平形或串珠状。条索状物一般长2~3cm,个别达4cm,横径约0.15~0.3cm。反应物多数质硬、少数较软,病轻时只隐约可触及,大的结节一般较软,可有移动性,小结节与条索状物一般不可移动。
以上三种表现,在同一穴位上可能单独出现,或两种表现并见。对于软组织疾病,病理反应点或区域往往是其病因和治疗点。
(四)治筋手法临床施术的要求
治筋手法临床施术时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目的。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近,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突出强调手法技巧的重要性。
1.持久
是指手法能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同时使该部位产生感应,对某些需重点治疗的穴位和部位,更需维持较长时间的操作。
2.有力
是指手法具有一定的力度,包括固定部位的压力和运用的功力,同时根据治疗的对象、病症的虚实、施治的部位来决定,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3.均匀
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稳妥性,动作频率要有节奏而协调,用力要稳。
4.柔和
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律协调及用力的均匀缓和,是手法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同时,手法的临床应用,必须贯彻辨证论治的原则。衡量手法运用是否恰当,必须与治疗对象、病症虚实以及治疗部位联系起来。因为人有男女老少之别,证有虚实久暂之分,治疗部位有大小深浅等不同,因此何种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手法力量的轻重以及掌握治疗的重点等,都要因人、因病、因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五)治筋手法治疗的原则
手法是治疗筋伤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法的应用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因人有老少,伤有轻重,证有虚实之不同;又受伤组织有皮肉、筋骨、关节之分,肌肉有厚薄;治疗部位有大小之别;解剖位置也各有所异,所以要求按不同的病情运用相适应的手法。手法之轻重、巧拙,直接关系着损伤的恢复,使用正确,就能及时治愈,否则就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指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因此在使用手法时要掌握手法的治疗原则。
1.使用手法前要对病情作充分的了解,必须有明确的诊断,对扭挫伤要了解损伤程度,有无断裂、粘连等情况,这对于手法轻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有筋的完全断裂伤时则不能使用手法,如有粘连时则手法使用要得当,不能生拉硬扳。
2.使用手法前要对手法的步骤作出计划,对某一种疾病先使用什么手法,后使用什么手法,要做出适当的安排;患者应采用何种体位,是否要助手配合,如何配合要做出统筹的安排。
3.使用手法时,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用力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用力要由轻到重,对于急性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手法要轻;对于慢性劳损的患者手法可重一些。在施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随时调整手法强度。
4.手法操作时动作要求熟练、灵活、敏捷、准确,尽量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因此要求医生必须刻苦锻炼功法,提高手法质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5.使用手法时思想要集中,必须聚精会神,从容沉着,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和配合,让患者放心,减少患者的紧张心情。
6.使用手法时患者的体位要安排适当,使患者感到舒适,使患部肌肉便于充分放松。医生也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以便于手法操作。
7.使用手法时要注意局部的解剖关系,如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以避免手法操作度数过大而加重损伤。注意操作部位有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等,以避免损伤。还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擦伤。
8.使用手法时要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正确选择。
(六)治筋手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伤筋的手法其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关键在于掌握手法的使用原则。如果掌握了使用原则,则对于一些看起来不宜使用手法的疾病也可以一试,如在临床上判明可以逆转的一些畸形,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均可一试,使用手法即便病程长不一定就不成功,病程短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因此对手法适应证与禁忌证的选择不必过于绝对化,只要采取谨慎态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根据病情择其所宜,手法对于患者来说是安全无害的,下面所列适应证与禁忌证谨供参考。
1.手法的适应证
(1)适用于一切急性筋伤及慢性劳损性筋伤而无皮肤破损及筋没有完全断裂的患者。
(2)适用于骨关节有错落不合缝的患者。
(3)适用于急性筋伤后或因治疗不当而引起关节僵直的患者。
(4)适用于骨折、脱位后期关节僵直及筋脉肌肉萎缩的患者。
(5)适用于因骨性关节病及痹证而引起的肢体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的患者。
2.手法的禁忌证
(1)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病人。
(2)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早期禁用手法。
(3)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的患者。
(4)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骨病患者。
(5)有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7)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
(8)妊娠3个月左右的孕妇。
(9)有精神病疾患,又不能和医者合作的患者。
二、治疗筋伤的基本手法
目前国内有文字记载的手法有上百种,这些手法多是各家流派不同经验的总结,但往往有些名称相同而操作不同,或操作相同而名称不同。我们将诸多手法进行分门别类,确定其操作规范和施术机制,归纳为20种基本手法,并阐述其定义、作用机理、应用范围、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基本手法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具有方法简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特点,可以单独操作使用。但在临床运用手法治疗筋伤疾病时不只是选用某单一手法,而是根据患者疾病诊断的类型、症候特征、筋伤部位,以及身体的强弱等情况,选择多种手法组合辨证施法,使其更有效地发挥手法的治疗作用。现将20种基本手法介绍如下:
(一)伸屈法
伸则拔伸牵拉,屈则屈曲折返,是对活动受限制的关节帮助其伸展或屈曲的一种被动运动手法。具有松解关节粘连,解除软组织的痉挛或关节内组织的嵌顿及滑利关节的作用,适用于各部位关节功能受限、僵直、疼痛等。
手法应用前,应首先了解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度,要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运用屈伸法;对于功能受限的关节,要充分估计其可能增大的幅度,然后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能的活动范围,绝不可使用暴力或蛮劲,以避免加重对肌肉组织的损伤,甚至骨折、脱位的发生(图2-3-1、图2-3-2)。
图2-3-1 伸关节法
图2-3-2 屈关节法
(二)摇法
摇法是以关节为轴,使肢体作环转运动的一种手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等作用。通过本法以预防和治疗关节的痉挛、粘连、僵直等活动障碍性病症,以及关节酸痛不适等功能性疾病。
操作时,根据不同关节选择恰当的体位。摇的动作要稳妥,幅度由小到大,速度不宜过快,应在生理活动允许的范围进行,适可而止,不可过度,摇法有单手摇和双手摇之分,并常与拔伸法综合使用(图2-3-3)。
图2-3-3 摇法
(1)托肘摇; (2)握手摇; (3)小幅度摇; (4)大幅度摇
(三)戳法
戳法即戳按之意,是用手指或手掌在损伤部位快速按压的一种手法。它与按法不同,按法是固定不动向下按压,戳法是在向下按压的同时有轻微的滑动,具有疏通经络与调整小关节错位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各关节的紊乱症以及关节周围肌肉起止点的损伤。
应用戳法时,部位要准确,一定要在患处进行。运用适宜的力量按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滑动。临床上可分为掌戳法和指戳法(图2-3-4)。
图2-3-4 戳法
(四)旋转法
是双手向相反方向用力,被动旋转躯体的一种方法。本法可纠正小关节的微细错动,滑利关节,解除粘连。多用于颈椎及胸腰椎的病症,如脊柱小关节紊乱症、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棘突炎等,尤其对于因颈腰椎小关节紊乱所致的颈肩腰腿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手法操作要求稳妥正确,用力巧妙,因势利导,切勿用力过猛或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本法分为一般旋转法、快速旋转法、定位旋转法(图2-3-5,图2-3-6)。
图2-3-5 颈椎旋转法
图2-3-6 颈椎定位旋转法
(五)弹拨法
弹,是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提捏肌肉或肌腱再迅速放开使其弹回的一种手法;拨,是以指端置于肌肉、肌腱等组织一侧,作与其走行垂直方向的滑动。二者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应用。具有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解除软组织粘连等作用。常用于浅表部位的肌肉、肌腱损伤、粘连和肥厚增厚等症(图2-3-7~图2-3-9)。
图2-3-7 弹筋法
图2-3-8 提筋法
图2-3-9 拨络法
操作时力量应由轻到重,动作要有柔和感和弹性感,操作数次即可。
(六)法
是用手背部在体表一定部位作连续往返动的一种手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消除肌肉疲劳的作用。本手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肌肉组织丰满的部位尤为适宜。
操作时,要以腕的灵活摆动带动掌指关节部的运动,动时腕关节要放松,动速度一般以每分钟60~90次为宜,并要有轻重均匀交替、持续不断的压力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着力点必须紧贴皮肤,切忌来回摩擦而造成皮肤损伤。
根据所需力量的大小和治疗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直法和侧法二种。
直法:力量较大,多用于肌肉丰满之处及体格健壮者。操作时,手握空拳,以2~5指的近端指间关节为支点放于患处,以腕关节带动,作均匀的来回摆动(图2-3-10)。
图2-3-10 直法
侧法:力量较柔和,多用于关节隆突出和肌肉薄弱者。操作时,以第五掌指关节侧面为支点放于患处,腕关节作屈伸外旋的连续来回摆动(图2-3-11)。
图2-3-11 侧法
(七)扳法
是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向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得以伸展的一种被动活动关节的手法。具有解除粘连,纠正关节错位,滑利关节的作用。常用以治疗关节功能活动受限,颈肩腰腿痛等病症,对脊柱侧弯、生理弧度改变等也有整复作用。
应用本手法要求准确,决不可进行超出关节生理活动度的强拉硬扳,以防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图2-3-12)。
图2-3-12 扳法
(八)振法
是指以震动力作用于损伤部位,使该部位产生振颤感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法。具有行气活血,祛瘀镇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胁部轻度扭挫伤。
手法操作要求医者以一手掌平放于治疗部位上,使病人局部用被震动的感觉,节奏要轻快自然(图2-3-13)。
图2-3-13 振法
(九)打击法
是指以拳、指或掌背击打患处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法。具有舒散筋骨,解痉镇痛,消除疲劳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筋肉酸痛、痉挛拘紧或用于强手法的后续治疗。
本手法属“刚劲”手法,刺激性较大,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可单手进行,随起随落,轻松自然,使手法刚中有柔,避免生敲硬打(图2-3-14)。
图2-3-14 打击法
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分别选用空拳击法、掌击法、拍打法、扇打法、劈法等。
(十)点穴法
是以手指着力于某一穴位逐渐用力下压的一种以指代针的手法。具有方便易行,刺激既有力又柔和,力量强弱易控制,对全身各经络的穴位都可应用的特点。
手法操作要求指端在穴位处放稳后缓慢加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组织的深部。临床上常与揉捻法配合使用,使之刚中兼柔。选穴方法一般是选阿是穴或寻经取穴(图2-3-15)。
图2-3-15 点穴法
(十一)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轻轻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疏松感,称为抖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用于四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粘连或功能障碍性疾病。
操作时医者握住患肢末端,用腕力使患肢随着抖动似波浪样起伏,用力均匀有力而持续,节奏由慢至快,抖动幅度较小,并配合拔伸的力量,使抖动的力量能达到远处关节(图2-3-16)。
图2-3-16 抖法
(十二)推法
用指、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线或弧线推进,称为推法。具有舒经通络,消瘀散结,活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应用较广泛,如风湿痹痛、筋肉拘急疼痛、软组织损伤等(图2-3-17~图2-3-19)。
图2-3-17 掌推法
图2-3-18 肘推法
图2-3-19 指推法
手法用力要稳,推进速度要缓慢,并要保持一定压力作用于深部组织,一般操作5~10遍即可。
(十三)拿法
是以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提拿揉捏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解痉止痛松解软组织粘连,解除疲劳的作用。常用于颈肩、四肢等部位,治疗颈肩痛、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等症(图2-3-20)。
图2-3-20 拿法
操作时腕部放松,以指腹面着力,提拿方向与肌腹垂直,在拿起肌肉组织后稍片刻再松手复原,力量要轻重适宜,以局部酸胀或微痛或放松后感觉舒适为度,提拿揉捏动作应连绵不断,可来回进退,5~10次为宜。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可分别使用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
(十四)按压法
是用手指、掌、肘间或足部着力在体表某一部位,逐渐用力下压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筋脉,调整小关节紊乱的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手法操作应用要求按压方向垂直,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到组织的深部。按压到一定程度可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从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图2-3-21)。
图2-3-21 按压法
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可选用以下不同方式:
掌按法:可用单掌,也可用双掌按压,压紧片刻后可发力加重一下,此时常有咯噔声。此法常用于治疗腰背部疾患,特点是接触面大,刺激柔和。
肘按法:医者屈肘,用肘尖部按压,并可配合局部的揉动或弹拨。本法刺激性较大,多用于软组织丰满病位深在之处。
(十五)摩法
是用手指或手掌附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作环行而有节奏抚摩的一种手法。这是推拿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作用力温和而浅在,仅达皮肤及皮下。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是用于各部位的软组织损伤。
手法操作时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轻放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然后作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图2-3-22,图2-3-23)。
图2-3-22 按摩法
图2-3-23 推摩法
(十六)揉捻法
揉捻法是用大鱼际、掌根或指面于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称为揉捻法。其作用力可达皮下组织,也可深达肌层,但作用部位较局限。具有解痉镇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的作用。多在疼痛部位局限,软组织粘连性疾病或强手法应用。
操作时,指或掌应紧贴皮肤不移,使皮下组织随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频率每分钟约50~100次。
临床上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二法:
指揉法:以手指腹侧面按于某一部位或穴位上,作小幅度的环旋揉动。作用面小,力量较深在稳重(图2-3-24)。
图2-3-24 指揉法
掌揉法:以掌根部或大鱼际为着力点,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回旋活动。着力面大,刺激和缓舒适(图2-3-25)。
图2-3-25 掌揉法
(十七)散法
以掌根部着力于体表,腕部作快速的左右摆动推进动作,称为散发。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痉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腰背、下肢的风湿痹痛,肌肉拘紧疼痛及强手法的善后治疗。
操作时注意掌根部应紧贴治疗部位,并施加一定压力于皮下组织,避免在表皮上搓擦。速度由慢至快向前推进,反复数遍(图2-3-26)。
图2-3-26 散法
(十八)归挤法
归挤即归合相挤之意,是以双手掌或双侧拇指食指施力于患处,对称用力向中间挤合的一种方法。具有消散筋结,舒筋止痛,调节掌、跖间诸关节紊乱的作用。如肩周炎,以双手掌分别放于肩关节前后侧,相对用力向中间归挤(图2-3-27)。
图2-3-27 归挤法
(十九)搓法
以双手掌置于肢体两侧面,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以拇指尺侧面及食指桡侧面在患部搓动,称为搓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治疗软组织损伤肌肉拘紧痹痛或强手法后均可以应用(图2-3-28)。
图2-3-28 搓法
掌搓法:多用于四肢。助手抬起患肢,医者两手分别在上下或内外侧,对患肢施以一定压力,一手掌相对交替快速搓动。
指搓法:多用于头部或四肢。患者头部覆以治疗巾,医者腕部放松,掌略屈,拇指尺侧面与食指桡侧面放于头部,并给以一定压力,以腕关节的灵活摆动带动手部来回搓动。
(二十)捋顺法
以手掌着力于肢体,作上下方向来回运动,从肢体远端推向近端称为捋法,反之称为顺法。二者常综合应用。本法能捋顺筋脉,缓解软组织痉挛,常用于治疗四肢的软组织损伤痉挛痹痛以及强手法的辅助治疗。操作时手掌要施以一定压力,推动力量要均匀和缓,反复数遍(图2-3-29)。
图2-3-29 捋顺法
(孙树椿 刘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