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骨伤科学(第2版)
- 孙树椿 孙之镐主编
- 3644字
- 2020-08-28 22:04:41
第二节 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利用一带刃的钢针直达病变部位,将其组织机械性的松解,改善病理变化,恢复其组织原有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松解针松解疗法。此疗法以现代医学的人体局部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以及外科微创技术为基础,集我国传统医学的针刺手法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医学技术。利用直达病变部位的针刃,施术改变其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病理变化,恢复所牵连部位的正常功能而达治疗目的。属于微创治疗技术范畴。在临床上解除了许多难以治愈的软组织类疾患。因具备操作简单、痛苦小、见效快等优点。近年来已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
小针刀形体像针,但末端有一个0.8mm宽的刃(图6-2-1)。刺入病变部位后,可以切开或剥离病变组织。它具有松解筋肉,剥离粘连,解痉止痛,疏通气血的作用。
图6-2-1 小针刀
(一)小针刀的作用机理
1.纠正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
人体在静止或活动状态下,其所有的组织器官都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以维持静态或动态下各种正常的力学状态。如果某一组织器官的正常位置或正常活动范围遭到破坏或限制时,机体则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力学状态和功能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小针刀疗法可通过松解部分紧张的组织,改善组织间力不平衡的状况,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达治疗目的。
2.解除高应力纤维
肌肉的牵引对骨的正常发育有重要意义,“骨现有的形态和成分都会自动沿起作用的压力的大小而反射性地增加或减少。”由于持续的反复静力作用,使肌或腱纤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作用于所止的骨面则产生应力性的“骨质增生”。小针刀疗法可切断这些止于骨面的高应力纤维,改变其力平行的方向及大小,达到解除病因的目的。
3.减轻骨纤维管内高压
骨纤维管是由骨和纤维组成的管道。按其结构可分为骨纤维管;关节纤维管及肌、腱纤维管。其内多通过神经及伴随血管及肌腱等组织。主要起保护及固定管内组织的作用。由于某种原因使其纤维挛缩或管内容物体积增加而引起管内高压时,则会刺激或压迫管内容物产生症状。小针刀可通过松解挛缩紧张的纤维组织,减轻管内高压,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一般管内组织活动频率高、多骨结构(骨纤维管)及管内容物复杂者较易引起卡压现象。
4.减组织内压
由外伤或慢性劳损使局部组织代谢紊乱引起的肌筋膜炎、关节、滑囊或骨内压力增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可通过小针刀减轻局部组织如关节囊、滑囊、肌筋膜等组织内压,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恢复局部组织代谢平衡失调的现象,从而达到减轻或解除症状的目的。
5.解除组织间的粘连
由于外伤、长期慢性劳损、长期的静力作用或手术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使局部组织出现肌纤维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如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骨之间、皮肤与组织间的粘连,影响正常组织的功能出现临床症状。小针刀可疏通组织间粘连,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6.改善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由于外伤或长期的慢性劳损,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致痛物质渗出、粘连及组织变性,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出现临床症状。小针刀疗法可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致痛物质的产生。除减轻局部症状外还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
(二)适应证
1.纠正组织间动态平衡失调主要适用于由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腰痛等。如颈后肌群紧张引起的颈椎错位而出现的一些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可通过小针刀松解颈后紧张挛缩的肌肉,配合适当正骨手法即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腰肌劳损引起的腰腿痛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2.解除高应力纤维主要适用于腰三横突综合征、跟骨骨刺、膝关节内髁间棘增生等病症的治疗。
3.减轻骨纤维管内高压主要适用于肘管、踝管、尺管、腕管等骨纤维管卡压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偏头痛、腱鞘炎、肩周炎以及神经卡压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等症状。
4.减轻组织内压作用主要适用于腱鞘囊肿、关节内高压引起的关节胀痛,全身各部位引起的滑膜炎、滑囊炎、肌筋膜炎等。
5.解除组织间粘连主要适用于外伤,劳损,手术后局部组织的粘连瘢痕等。如网球肘、一些骨关节内科疾病的后遗症(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手术后关节僵硬的功能恢复等。
6.改善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主要适用于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全身各部位的局部症状。另外对某些部位的骨骺骨软骨炎也可通过小针刀的局部松解而减轻症状。
(三)禁忌证
1.发热、感染病人。
2.患血友病及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机制障碍者。
3.严重内脏病发作期、糖尿病、精神病患者。
4.体格虚弱、不合作者。
5.施术部位有感染或有红、肿、热、痛、脓肿者。
6.诊断不明确,部位、病理变化及局部解剖结构(先天畸形或手术后)不清者。
7.施术部位邻近有重要器官且无法保护者。
(四)治疗方法
1.手术步骤
(1)患者体位:
根据病变部位及施术方式不同,可采取不同的体位进行操作。
(2)进针部位:
根据病变部位及施术手法选择合适的部位,须有利于避让重要组织的部位作为进针点。
(3)进针方法:
采用两快一慢的方法,即进皮及出针快以减轻局部疼痛,当针刃达皮下后,则需缓慢进针,必要时可抖动针尖以刺激周围较敏感的组织(神经、血管等)产生反射性的避让作用,减少对组织的不必要损伤。
1)定点:
先确定病变部位和搞清楚该处的解剖结构,在进针部位用龙胆紫药水做一记号,局部碘酊消毒,再用酒精脱碘,覆盖消毒小孔巾。
2)定向:
使针刀的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若肌纤维方向不与神经、血管平行,以神经、血管方向为准。
3)加压分离:
以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使进针点形成一长形凹陷,使刀口下的神经、血管分离到刀口两侧。
4)刺入:
继续加压,感到坚韧感时,说明刀口下组织已接近骨质,稍加压即可刺透皮肤,刺到需要深度,再施行各种手术。
(4)针刃方向:
根据各部位层次的不同,按照以避让重要组织为原则使其针刃与组织方向平行。其顺序依次为神经根、神经、动脉、静脉、肌纤维等。
2.手术方法
(1)纵行疏通法:
将刀口线与肌肉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按刀口方向疏剥,按附着点的宽度,分几条线疏剥,不可横行剥离,常用于粘连压痛点在肌腱韧带附着点处。此法主要适用于组织间的粘连。
(2)横行松解法:
将刀口线和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做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的垂直铲剥,将肌肉或韧带从骨面铲起,当觉得针下有松动感时即出针。此法主要适用于肌肉韧带与骨面发生粘连者,或减轻骨纤维管内高压及高应力的纤维。
(3)切割法:
将针刺入病变组织,根据瘢痕粘连组织的大小选择不同方向进行切割使瘢痕组织切碎,减少组织粘连的面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适用于肌肉与韧带、韧带与韧带发生粘连的疼痛。
(4)通透剥离法:
当某处有范围较大的粘连瘢痕,无法进行逐点剥离时,在瘢痕处可取数点进针,进针点都选在肌肉与肌肉或其他软组织相邻的间隙处。针体达组织与组织间,利用针体分离两组织间的粘连。当针接触骨面时,除软组织在骨的附着点之外,都将软组织从骨而铲起,并尽可能将软组织互相之间的粘连疏剥开来,并将瘢痕切开。此法主要适于粘连面积较大但程度不严重的组织间粘连(又称钝性分离)。
(5)穿孔减压法:
针体达病变组织,可刺破病变部位的囊壁或肌筋膜及组织间(针刃方向与肌腱纤维方向同),必要时可扩大囊壁的针口,加快组织间的代谢及吸收。此法多用于囊内减压及无菌性炎症期。
(6)铲磨削平法:
将刀口线与骨刺尖轴线垂直刺入,刀口接触骨刺后将骨刺尖部或锐边削去磨平。适用于关节边缘骨刺的粘连疼痛。
(7)瘢痕刮除法:
先自软组织纵轴切开数条口,然后在切开处反复疏剥二三次,刀下有柔韧感时,说明瘢痕已碎、出针。适用于腱鞘壁或肌肉附着点,肌腹处瘢痕粘连产生的疼痛。
(8)骨痂凿开法:
将小针刀刀口线与患骨纵轴垂直刺入骨痂,在骨折间隙或两骨间隙穿凿二三针即可分离。较大骨痂用同法凿十八针后,再行手法折断,适用于骨干骨折畸形愈合而影响功能者。
(9)切割肌纤维法:
将刀口线与肌纤维垂直刺入,切断少量的紧张或痉挛的肌纤维。此法适用于部分肌纤维紧张或痉挛引起的疼痛。
(五)注意事项
1.小针刀疗法随着其基础理论及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其作用几乎已失去了原有的针刺功能,而被闭合性的手术技术所取代。故其治疗室应具备手术室的一切要求,且术者须掌握严格的无菌操作。
2.小针刀疗法虽来源于针刺,但已具备了手术的功能,术者除具有针刺手法的技巧外,更须熟练掌握人体的局部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知识,须具备一定的外科手术技术及影像学基础,特别是骨外科的基本知识及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治有很大帮助。
3.因此疗法为一闭合性手术,在治疗中,医者除自己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及手术经验外,患者施术部位的感觉是医者施术方式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若需成功地完成手术,医患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4.此疗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精确,即施术前医者必须明确诊断、明确部位、明确病理变化、明确施术方法、明确避让相邻重要组织的方法及所要达到施术的程度,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损伤而影响其治疗效果,甚者出现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