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集体谈判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是许多国家调解劳动关系、劳动供给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主要工资制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降低和劳动争端数量的不断攀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护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国际上,几乎每个政府都依靠工资政策来矫正市场失灵以求达到社会期望的结果,即道德上可以接受或者与当地社会正义感相一致的结果。国际经验和研究表明,总体来说,集体谈判有助于缓解劳动关系、缩小收入差距;适当的最低工资政策有助于缩小劳动市场的收入差距。中国在近些年来广泛实施了最低工资制度,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各省的最低工资标准大幅度调高,平均上升幅度为22%。而中华全国总工会同时呼吁在所有的企业内实施集体协商制度,目标是到2013年,80%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建立起此项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上普遍缺乏对集体协商和最低工资制度的深入认识,也缺少有效执行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集体协商与最低工资标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应?是否能保护劳动者福利?还是会扭曲劳动力市场价格造成失业?由于这些工资政策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跟踪评价,我们有必要通过应用和发展已有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我国的集体协商和最低工资制度的研究和政策完善提供借鉴。

为了评估制度和政策对劳动市场的影响,首先有必要研究影响人们行为的机理。本书主要通过作者在美国和中国的几项相关研究,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论证在工资谈判中的主体行为如何受工资政策环境的影响,从而检验集体谈判和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关系、工资水平和就业的影响。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劳资谈判的效率;(2)集体谈判的谈判僵局和罢工的影响因素;(3)工资政策对谈判形成的工资水平等福利的影响。本书的侧重点是考察传统经济学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在工资谈判中的影响,具体来说,涉及在信息不确定、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下,人们的公平感知、社会比较和判断上的自我服务偏差等心理因素。本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集体谈判制度中的谈判僵局和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研究见解独到。

本书实证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问卷调查、实际劳动和谈判数据的计量分析,这种结合使我们可以采集经济学变量和主观的心理学变量,同时,各种方法相互综合的优势弥补了使用单一研究方法的缺陷,使我们的实证分析更可靠,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本书的研究对于集体谈判和最低工资制度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集体谈判制度包括一系列关于谈判代表、谈判过程和解决争端程序的法规,而对谈判僵局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调解制度,提高谈判效率,缓解劳资冲突。由于中国的集体协商制度正在起步,缺乏可供研究的统计数据,我们在美国基于调查和集体谈判现实数据所作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协商制度的评估和完善提供借鉴。本书在中国进行的最低工资与工资集体协议的实证研究,是对刚刚起步的有关中国的工资制度状况的研究的重要贡献。我们对最低工资的研究表明,不同最低工资标准在不同劳动市场信息条件下影响不同,这为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依据。

在本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集体谈判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然后概述对集体谈判和最低工资进行研究所涉及的行为理论,最后介绍本书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