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质论”的“本质性或反思规定”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通过“本质论”的巨大篇幅集中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问题,因此,就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而言,“本质论”乃是《逻辑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节所讨论的“本质性或反思规定”问题,即“同一”、“区别”和“矛盾”问题,在“本质论”中又居于重要地位。因为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一般的辩证法的问题,而且涉及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涉及全面理解和彻底坚持辩证法的问题。所以,深入讨论“本质性或反思规定”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推动辩证法的研究、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反思”(Reflexion)概念

黑格尔把“同一”、“区别”和“矛盾”作为“反思规定”或“本质性”。为了把握这些“反思规定”或“本质性”,有必要先弄清楚“反思”概念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反思”?黑格尔指出:“本质自身中的映象是反思。”注62那么,所谓“本质自身中的映象”又指什么?其一,指本质“自身中就包含着映象”;其二,这种映象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本质“自身中的无限运动”;其三,这种运动基于本质自身的“否定性”。因此,黑格尔又对“反思”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他指出:“本质在它的这个自身运动中就是反思。”注63

从黑格尔的上述论断里,也还不容易理解他所说的“反思”的基本含义。这当中的困难,就在于黑格尔的论述是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体。首先须得指出,他硬把认识本质的过程当作客体发展过程本身。正是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颠倒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因此,必须识破并揭穿他的这种唯心主义颠倒。也就是说,必须抛弃他这种本体论的虚构。经过这样的批判分析,继而再从认识论和逻辑方面看,黑格尔关于“反思”的上述论断就不仅包含着合理内容,而且相当深刻。它集中表现为,黑格尔揭示出本质的认识是对存在的认识的扬弃,是从直接性认识上升到间接性认识。这种间接性认识的形式就是“反思”。这种“反思”既是本质认识的过程,也是本质认识的方法。它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映象的运动,而且是“无限运动”。所有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本质认识的辩证法,并且在这种主观辩证法中包含着客观辩证法的深刻内容。

首先,黑格尔通过“反思”概念揭示了“自己运动”和“无限运动”的辩证法思想。在“本质论”的开头,黑格尔就明确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注64,本质“作为自身中的无限运动”,“在它的这个自身运动中就是反思”注65。毫无疑问,黑格尔揭示的“自己运动”和“无限运动”的思想极其重要,非常令人注目。但是,这一点并不是黑格尔独特的发现。大家知道,早在黑格尔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例如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已经从唯物主义立场一般地指出了“自己运动”和“无限运动”的思想。

黑格尔通过“反思”概念所作的杰出贡献,在于他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在运动的性质、动力和源泉等问题上提出了大大超过前人的独创的深刻思想。

黑格尔借“反思”概念所表述的运动,突破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对于运动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即把运动基本上理解为机械运动),同时比起古代哲学家对于运动所作的朴素直观的辩证描述,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黑格尔看来,“反思”概念所显示的运动不仅是本质的“自己运动”,而且是向本质自身内部深入的“无限运动”。这种运动,不是那种没有质变、没有转化、没有飞跃的机械重复的运动,而是经过辩证否定的环节,向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本质“变和过渡”的“无限运动”。即使在取得作为“直接反思”的映象这种运动过程中,或者说在达到尚属粗浅的本质的运动中,也是经过否定或质变进行的。如黑格尔所说:“进行反思的运动则是作为自在的否定那样的他物,这种否定只是作为自己与自己相关的否定时,才具有一个有。或者说,由于这种对自身的关系正是否定的否定,所以这里便有了作为否定的否定,它作为这样一个东西,即在其被否定中具有其有,即作为映象。”注66因此,“反思运动”的实质,用黑格尔一句晦涩然而意义深刻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从无到无并从而回到自己本身的运动”注67。在这里,黑格尔的观点也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结合一起的。一方面,他提出从无开始运动,表现了“无中生有”的唯心主义立场;另一方面,他提出发展到无的运动,又表现了关于运动的辩证观点。就是说,所谓“从无到无”的“无”还包含着扬弃式的辩证否定的意义。因而,在这种意义下,“从无到无”的运动乃是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运动。黑格尔对于运动的这种认识,其合理和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只是从量的方面来把握运动,而是通过辩证否定的环节深入到从本质的方面即从质变和飞跃来把握运动。关于这一点,黑格尔早在《精神现象学》中就已经一般地指出来了。如他所说:“通过这样的运动,纯粹的思想就变成概念,而纯粹思想这才真正是纯粹思想、自身运动、圆圈,这才是它们的实体,这才是精神的本质性(Geistige Wesenheiten)。”注68

由此可见,本质“自身运动”和通过辩证法的否定深入自身的“无限运动”,是理解“反思”概念的真实含义的基本线索。只要抓住这个线索,对于黑格尔在划分“建立的反思”、“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时所作的晦涩表述,就不难把握其中的基本含义了。

实质上,黑格尔通过“建立的反思”、“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所阐述的,不过是他的“反思运动”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黑格尔把“建立的反思”一忽儿称为“回归那样的直接性”,一忽儿又称为“反思”“自己的回归和否定物”,翻来覆去也不过是说,这时“反思”运动所达到的结果还处于初级本质阶段,所得到的本质认识也比较浅薄。黑格尔所谓的“外在的反思”,则是指“反思运动”仍然没有超出“直接物”或初级本质的界限,因此认识也比较肤浅,没有真正深入本质自身。在黑格尔看来,只有“进行规定的反思”才表现“反思运动”真正深入到本质自身,或者说达到本质认识。因为它使“反思”成为既是否定本身,又是“自身反思”。也就是说,只有此时,“反思”才经过否定之否定,曲折地或“圆圈”式地深入本质自身。撇开黑格尔论述的外在形式,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黑格尔实质上猜测和透露出,理性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比较低级的本质进入比较高级本质的发展过程。

不难理解,黑格尔关于把理性认识作为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的猜测是一个极其天才的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它不仅对于人们从经验论和诸如物质“不可入性”等形而上学眼界里解放出来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于理论自然科学和任何理论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预见。

让我们试来分析一下黑格尔这个思想的现实意义吧。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不仅处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时代,也处在以信息为特征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伟大时代。为了能够跟上这样飞跃发展的时代,并且力争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必须掌握自然、社会、思维各方面日新月异的新知识,必须正视和研究这些方面不断提出的新问题,并尽可能给予科学的解答。从认识的角度看,这些都需要提高我们认识和把握本质的能力,不能让这种能力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浪潮,不仅极大地增强和改善了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也促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从微型电脑使用的普及来看,已经带来了上述的变化。从理想的发展前景看,电脑几乎可以代替人的各种功能。但是,对于这样一种前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颇有一部分人是持悲观态度的。他们认为,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人类会被自己所创造的完善的机器人所消灭。再如遗传工程的前景表明,也许有一天人们的创造会达到这样一步,即人们能够按照事先确定的特性生产出各种人来。对此,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有些人也甚为忧虑,认为这样将会异化出一批只有某种特性而无人性的“人”来,从而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一切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新发现,都是持乐观主义态度的。因为历史证明,一切科学的新发现,都最终改善了人的处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火,曾经烧毁大片原始森林和寄居其中的原始人。但是,也正是火的发现和使用,成为原始人走出动物界和发展成为现代人的根本条件之一。从火药到原子能的发现,都最先用于屠杀人类的战争,但是,这些发现也并没有使人类灭亡,相反,而是使人类变得更有力量更进步了。所以,上述悲观论在认识上是片面的,没有使认识深入更深一层的本质,从而陷入错误。

但是,在我们指出上述悲观论错误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在这种悲观论态度中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的问题,这就是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必将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思想等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是现在完全不能预料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以往还没有一个时代能像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这样,科学技术能如此迅速地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使世界的面貌发生迅速的变化。注69人们应当怎样迎接和适应这种变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事实上,包括我国在内,人们已经不同程度地处在这种变化之中了。所以,从各方面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我们需要从现实出发,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同时也要有深刻的思想方法。正是这后一方面,黑格尔的杰出思想,即关于本质具有不同层次,从而认识本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挥的。就是说,必须克服这样一种肤浅的形而上学观点,即认为从感性到理性,经过一次飞跃就能达到最终本质认识的形而上学观点,而要坚持理性认识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有不同层次,因而也要经过飞跃,才能使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反思的方法在理性认识过程中能够完成一次次的飞跃?黑格尔认为,这是由反思的性质所决定的。在黑格尔那里,一切客体的基础都是概念,而方法正是由这种客体的本性所决定的。这虽然是以唯心主义为前提的颠倒,但仍然说出一个真理,即方法不是从外边强加给客体的,而是由客体决定从而是适合于客体的。反思之所以能在理性认识发展中完成一次次飞跃,就在于它是由被认识的本质自身的否定性决定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本质的否定性即是反思”。这就如同剥笋一样,剥一层就是一次否定,也就是一次飞跃,从而也就是向本质的一次深入。可见,在我们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中,毫无疑问,可以设计各种方法,以求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只有那种与对象性质相符的方法,才能最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性质和秘密。

二、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

黑格尔通过对于“反思”概念的论述,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歪曲地揭示了事物的“自己运动”和“无限运动”,以及这种运动不仅表现为量的方面,而且表现为质的方面,即表现为质变和飞跃的发展。但是,事物何以会“自己运动”和“无限运动”,何以会有质变和飞跃的发展?黑格尔以事物本身是对立面统一,即事物自身矛盾性的学说,天才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明确指出:“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注70我们看到,黑格尔关于事物自身矛盾性学说,正好集中反映在他的“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的论述里,即关于“同一”、“区别”和“矛盾”诸范畴的论述里。

众所周知,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欧哲学史上,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也出现过一些具有辩证法成分的哲学体系,例如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狄德罗等人的哲学体系。但总起来说,这些哲学体系都还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即使是德国古典哲学,也只有黑格尔哲学给了形而上学以毁灭性的打击。在黑格尔之前,许多哲学体系的形而上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和僵化的。因此,这些哲学体系完全回避了古代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运动中矛盾的重要问题,一般讲来,它们除了承认机械重复的运动,不知道有质变和飞跃的发展,当然更不知道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真实原因。

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所作的最杰出的贡献,恰恰在于他不像以往许多哲学家那样回避矛盾问题,而是力图揭露和理解各种矛盾问题,所以,他能够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歪曲和颠倒的形式揭示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我们看到,正是在“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的论述里,黑格尔对于把形式逻辑规律当作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而上学作了比较彻底的批判。黑格尔批判的彻底性表现在,他在批判中不仅揭露和剖析了形而上学的荒谬,而且实质上创立了关于矛盾性的系统学说。这个学说的核心(亦是辩证法的核心)就在于坚决承认对立面统一即矛盾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并构成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

大家知道,在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以及在事物矛盾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的统一,从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是贯穿黑格尔整个体系中的辩证法思想精华。由于这个思想贯穿黑格尔体系的各个部分,所以,从黑格尔体系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探讨他的这个宝贵思想。但是,黑格尔关于“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的论述,对于探讨他的这个思想是更为重要的。因为,黑格尔在这里所作的论述,正是关于对立面统一学说本身。

不可否认,黑格尔归结为“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的“同一”、“区别”、“矛盾”,其中包括“区别”之中的“差异”和“对立”,作为具体概念,不仅与形式逻辑意义下的同一、区别、矛盾等根本不同,而且依据黑格尔对于他的这几个具体概念的规定来看,它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但是,根据我们的理解,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这几个具体概念的差别只能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的差别,即它们都是对立面统一即矛盾。因此它们的差别只能是对立面统一形态的差别,即矛盾形态的差别。

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争论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即同一包含不包含矛盾,差异是不是矛盾?这关系到是否彻底坚持辩证法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在这一点上的彻底性。

就同一而言,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同一是具体的同一,是含有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之同一。这种同一不排斥差异,不在差异之外,“而是在它本身,在它的本性中有差异的”注71,“总是与差异联合的”注72可见,黑格尔是把同一当作对立面统一的一种形态,即矛盾的一种形态加以论述的。

同样,在黑格尔那里,区别及其所包括的差异和对立,作为具体概念,与形式逻辑矛盾律所坚持的抽象区别(a不是非a),以及排中律坚持“非此即彼”的抽象对立(或是a,或是非a),也是根本不同的。像抽象的同一一样,抽象的差异和对立也是一种主观片面的规定,“不具有真理”。因为排斥同一的差异和对立,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在黑格尔看来,真实的区别,包括差异和对立,不但不在同一之外,不排斥同一,而且“要在与同一的关系中才是区别”,或者宁可说,“它既包含同一,又包含这种关系本身”注73对立作为统一体中的肯定物与否定物,更是与同一处于对立面统一的关系之中。可见,黑格尔把差异、对立也明确地视为对立面统一的一种形态,即矛盾的一种形态。

但是,差异既然是矛盾,为什么又称为差异?如果说差异是矛盾,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对于这类问题,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已有确切的说明。他认为,差异以及对立,还不是一种展开的矛盾,更不是达到矛盾尖端从而处于转化状态的矛盾,而是一种尚未展开的自在矛盾。黑格尔写道:“区别一般已经是自在的矛盾;因为它是那些由于并不是一才有的东西之统一——又是那些只作为在同一关系中被分离才有的东西之分离。”注74显然,与区别相比,同一这种对立面统一的形态,或矛盾形态,则处于更加没有展开、更加潜在的阶段。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自身具有矛盾性的事物的转化是必然的,自在的东西总要发展到自为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假如更仔细地看待实在的区别,那么,区别就将从差异变为对立,并从而变为矛盾,一切实在的总体也总是变为绝对的自身矛盾。”注75黑格尔的这段论述同时也指明,差异就是矛盾,所谓“多样性的东西”,即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处于相互矛盾之中,只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同的形态罢了。

总之,黑格尔对于“同一”、“区别”和“矛盾”的论述,揭示了对立面统一即矛盾性,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总是从一种矛盾进展到另一种矛盾,从而给了形而上学以沉重的打击。尽管这个合理内核由于黑格尔把它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从而被歪曲和神秘化了,但对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仍然不失为一项划时代的杰出贡献。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黑格尔在这个涉及辩证法核心的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彻底,他不仅一般地指出了对立面统一即矛盾性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而且指出了对立面统一即矛盾性具有不同的形态。就是说,一切真实的同一、差异、对立都是对立面统一,都具有矛盾性。或者说,它们本身都是矛盾,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个思想对于彻底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黑格尔区分了矛盾的不同形态,把矛盾的展开看作一个过程,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一个由隐而显的过程。这个深刻的思想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启发我们,不仅要注意自为的显露的矛盾,而且要注意自在的隐蔽的矛盾。因为前者正是由后者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古语“见微而知著”,也以素朴的形式包含这种思想。这说明,要增强对事物发展前景的预见性,就必须加强自在的隐蔽的矛盾之研究。这一点,在世界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因而也日益复杂的今天,尤其重要。无论是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还是环境(生态平衡)等等问题,都存在从今天预测未来的重大课题,即所谓“未来学”的问题。在这方面,从哲学角度看,就是要在各个重要领域正视和研究自在的隐蔽的矛盾。

同时,黑格尔上述深刻思想对于任何发明创造都具有启发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列宁也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这都说明,在科学研究和创造中,能否提出新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爱因斯坦强调了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无疑是必要的方面。但是,又应该怎样发挥这种想象力并使之奏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使我们又回到黑格尔上述的深刻思想。事实表明,处在自在的隐蔽的矛盾形态的事物,往往是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不认为有矛盾的事物。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的人之所以能够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恰恰就在于能够打破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俗见。在这里,不难理解,如果事物具有自在的隐蔽的矛盾形态这种观点,能够成为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明者的一种思想基础,那么,他的这种想象力在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上肯定会发挥出它的更大的效能。

三、克罗齐对于黑格尔的歪曲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要重新提起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理由在于克罗齐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探讨黑格尔哲学,特别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对立面统一即矛盾性这个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大家知道,克罗齐写过一本有名的书,书名叫作《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在这本书里,克罗齐提出了评价黑格尔哲学所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则问题,即要区分黑格尔哲学中的精华和糟粕,并且标榜自己维护了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剔除了它的糟粕。但是,实际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来看,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只能是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合理内核,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东西”则是构成其保守体系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而且正是这种保守体系歪曲了辩证法的本来面貌,使得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可能现成地拿过来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因此,只有打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坚硬外壳,才能挽救作为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事实证明,这是对于黑格尔哲学所采取的唯一科学的态度。

相反,克罗齐不是按照黑格尔哲学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分析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而是通过随心所欲的歪曲,扼杀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特别是他的对立面统一学说。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克罗齐所采用的主要的歪曲手法。

首先我们看到,克罗齐极力颠倒黑格尔哲学中的糟粕与精华。如前所述,辩证法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形式下,不过是一种在实践中不能直接发挥革命作用的抽象理论。因为,辩证法的革命性质被保守的壁障掩盖了。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这种辩证法,由于它无损于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所以不仅能得到允许,甚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流行品。我们看到,克罗齐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所持的态度,恰恰是为了保持黑格尔辩证法的不适用状态。注76因此,他便死抓住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不放,并把黑格尔哲学中的这些糟粕当作长生不老的“活东西”,提到首位加以颂扬。如他所说:“但哲学所考察的是在永恒状态里的精神,在时间之外的永恒的理想史。它是生和灭的永恒形式的系列。像黑格尔所说过的,这是永远不生不灭的。”注77就是说,在克罗齐看来,重要的不是“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马克思语),而是僵死的神秘思辨本身。不仅如此,克罗齐还像先前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鲁一士等人一样,对于黑格尔哲学中的糟粕加以膨胀,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倒退到鼓吹直觉的反理性主义,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到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克罗齐的“心灵哲学”学说,就狂热地宣扬从直觉出发,把现实世界硬说成是心灵的显现。他否定物质和物质概念,而声称“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在,不过心灵须假定这么一种东西,作为直觉以下的一个界限”注78。这比康德还要后退。康德虽然认为物自身不可知,但还作为现象承担者仍然确认其真实存在,而克罗齐则把物质仅仅看作是一种适应心灵需要的假定。不难理解,克罗齐等新黑格尔主义者之所以要颠倒黑格尔哲学中的糟粕与精华,膨胀作为“死东西”的糟粕,实质上就是用黑格尔哲学的“死东西”反对它的“活东西”,并以此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对于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批判拯救。

其次我们看到,克罗齐所集中加以歪曲的,是作为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主要之点的对立面统一学说。

但是,在黑格尔之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广泛传播以来,对立面统一学说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领域,它的深刻的真理性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面否认对立面统一的种种事实存在,就难免陷入违背常识的窘境。正因如此,克罗齐没有正面否定黑格尔的对立面统一学说,相反,为了迎合时代潮流,他甚至对于黑格尔的对立面统一学说还作了一些称赞。然而,在克罗齐表面称赞的背后,他极尽歪曲之能事。

让我们先从黑格尔所受的责难说起,然后再说到克罗齐对于黑格尔作了怎样的称赞。克罗齐责难黑格尔哲学犯了“一种根本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就是黑格尔没有把差异与矛盾区分开来,而把它们混淆成一个东西。用克罗齐的原话来说,就是黑格尔“把相异概念的理论和对立面的理论看成同一东西”注79,那是超越了对立面统一理论的适用范围,是对于这种理论的“滥用”。

克罗齐的责难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看到,如果把克罗齐的责难当作一面镜子,那么在这面镜子里恰恰鲜明地照出了黑格尔的伟大和克罗齐的渺小。因为,就差异与矛盾而言,黑格尔没有停留在事物差异的表面上,而是透过差异的表面洞察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黑格尔并不像克罗齐所歪曲的那样,认为差异完全等同于矛盾,或者说把“对立概念”与“相异概念”加以混淆,相反,他明确承认差异与矛盾有差别性,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黑格尔还认为差异与矛盾有同一性,有共同的根据,即它们都是对立面统一。因此,如果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则所谓差异与矛盾的差别性,就只不过表明它们是不同形态的对立面统一而已,从而必须承认,差异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与此相反,克罗齐责难黑格尔时所坚持的原则,实质上仍然是把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而上学原则。根据这种原则,克罗齐当然只能停留在浅薄的认识水平上,而认为差异就是差异,矛盾就是矛盾,差异不是矛盾,或是差异或是矛盾,如此等等。至于克罗齐把黑格尔冲破这种浅薄界限而提出的辩证法的深刻思想宣布为“一种根本的错误”,则只能说明克罗齐在这一点上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学的立场罢了。

那么,克罗齐又是怎样称赞黑格尔的呢?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克罗齐在赞扬声中对于黑格尔的对立面统一学说的解释,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妙了。令人注目的是,黑格尔的对立面统一在克罗齐的笔下变成了“对立面的综合”。这是不是克罗齐用词混乱,从而只是一个不牵涉事情本质的字眼问题呢?不是。问题的实质是,克罗齐在这里用貌似辩证法实则形而上学的概念,偷换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与黑格尔相反,克罗齐所说的对立是排斥同一的。例如他认为,历史中的光明面与黑暗面没有同一性,历史只是光明的历史,“黑暗本身是没有历史的”注80;真理与错误也没有同一性,非此即彼,谈不上两者的相互转化,等等。就是说,在克罗齐看来,任何对立物既不可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也不可能各自向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对立就是非此即彼的“你死我活”,就是绝对对立的“二律背反”。不难看出,这是关于对立或矛盾的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弄清楚克罗齐所谓对立的真正含义之后,对于他在谈及对立面联结时为什么用“综合”而不用统一,也就容易理解了。既然克罗齐排除了对立物有达到具体统一的可能性,那么在他看来,对立面的联合也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联系、机械的凑合。克罗齐所谓“综合”的实质,也正在于此。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黑格尔在“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的论述里,集中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从而说明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根据。如果说黑格尔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一个辩证法的纲要,那么,这里论述的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纲要的纲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们通常容易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一面,并对此加以批判,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方面,可以说,至今在我们的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注意的方面,即黑格尔同时主要是在研究事物发展的最高形态——思维自身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这后一方面并不属于唯心主义,但是在过去的一些论著中,却往往不加区别地混同为唯心主义。当黑格尔指出,任何具体概念本身都包含矛盾,都是对立统一,从而认为任何真实事物也都自身包含矛盾,都是对立统一。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且恰恰是从事物发展的高级形态——思维自身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的高度,说明了一般事物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只在于他最终认为概念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并把他的带有强制性的体系结构硬加给物质世界。仅此而已。

事实说明,对于事物本身的辩证规律的研究,我们总是从低级领域逐步走向高级领域,犹如攀登高山一样,总是要从山脚下一步步登上去。但是,在达到高级阶段时,再回过头来俯瞰以下的各阶段,则会把它们看得更加清晰和完整。就是说,认识和把握了思维自身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研究其他事物的辩证法。

但是,由此必然涉及的问题是,以往人们差不多都称思维自身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为主观辩证法,从而认为它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一种反映而已。这种观点虽然基本正确,或者说包含基本正确的方面,但失之简单化。因为,思维的反映功能并不是照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能动的复杂的创造性反映。例如,思维的产物——概念,以及使用概念所作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等,都是思维本身能动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思维本身的辩证法和概念的辩证法并非都源于客观。毋宁说,这种辩证法乃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对于这个结论,一定会有人问,这种统一,统一于客观还是统一于主观?如果说统一于客观,是统一于物质还是黑格尔的理念?对于这类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人们一般认为,要坚持统一于主观或黑格尔的理念,那就是陷入唯心主义。反之,要坚持唯物主义,则必须承认这种统一就统一于物质。这种判断也只能说包含有基本正确的方面,但并不确切和全面,因为它回避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人所创造的概念必须用语言来表达,那么,作为一种信息的语言,属于主观还是属于客观?还有,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包括文学艺术和各种科学理论(主观辩证法当然在内)等等,作为种种信息,属于主观还是客观?这种非此即彼的问题,恐怕本身就缺乏辩证思维。现在,人们正在讨论卡尔·波普尔关于三个层次世界的理论。这个讨论与上述问题相关,并且波普尔的理论本身就很富有启发性。

大家知道,波普尔把进化论运用于他的突现学说,建立了三元实在论。在他看来,宇宙中存在三种相互作用的基本层次。这些层次的产生,都是“无法预言的、突现的”。但是,这些层次一旦突现后,就使宇宙出现了新事物。最低层次是物理世界,即第一世界。在“突现”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生命。随着生物进化,又出现了较高的新层次,意识经验世界,即第二世界,由低级动物感觉一直发展到高级阶段即人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波普尔这里说的,就是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形成。波普尔的新观点表现在,他把人类精神产品(例如诗歌、音乐等等艺术作品,以及科学作品,特别是科学理论)称作第三层次的世界,而与上述两个世界并列。他指出,这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反对只承认低层次决定高层次的决定论和“还原论”,特别强调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影响和作用,并认为这种作用是在人的大脑中发生的。

波普尔上述三个层次世界的理论正确与否、科学水平如何,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必须加以肯定的是,他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如何评价精神产品的性质和地位的问题,并且他还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即站在整体世界不同层次之间关系的高度考察这个问题。从而表明这个理论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产品,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它们在宇宙整体中的层次和性质,以及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影响等等问题,现在都有一个如何科学评价的重要问题。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防止陷入唯心论,也要防止陷入镜式反映的机械决定论。这是波普尔理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进一步探讨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时所应注意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