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中国的宏观经济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增速呈下滑趋势

2009年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扭转了国民经济增速的下滑趋势,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12.1%的顶点之后,国民经济增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2011年经济呈平稳趋势。2010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 5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速比上年高出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2.1%,二季度增长11.2%,三季度增长10.7%,四季度增长10.4%,全年都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水平。但是,受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国民经济季度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分产业看,二、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同样的增长态势,增速随季度下行。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 534亿元,增长4.3%,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 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连续七年增产;第二产业增加值187 383亿元,增长12.3%,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比上年高出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3 596亿元,增长9.8%。

2011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1 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6%,三季度增长9.4%,四季度增长9.2%,虽然增速呈下滑趋势,但仍保持在9%以上,增速较快,见图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 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 121万吨,同比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第二产业增加值220 592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 260亿元,同比增长8.9%。

虽然2010—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我们必须看到高速增长背后隐藏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内需不足,通胀压力大,货币存在升值压力,过度依赖出口等。2012年物价仍然高位运行,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使得国民经济的增速进一步放缓,节能减排也对经济增长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资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当前我国必须克服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25

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消费市场占主要份额,农村消费市场也有较大潜力

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更高,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一直是我国消费的主体,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已有的消费市场,增强居民的购买力,促进零售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意愿不断增强,农村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共有人口134 735万,庞大的人口基数构成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其中城镇人口69 079万人,占比51.27%,乡村人口65 656万人,占比48.73%,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 423万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见图2—2。自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近两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化进程有所放缓。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出现了近20年来最高的增长速率,相较2009年提高了1.61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人口更是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据估计,城镇化水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国内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这无疑将大大促进零售市场的繁荣。

2011年我国实现社零额181 226亿元,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6 908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86.6%;2011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81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5 161元,消费占比达到70%;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仍占主流,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

26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同时,农村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忽视。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提出要扩大内需,转外销为内销,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一系列惠农的政策措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并且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与零售业相关的生活消费支出也逐年提升。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占现金支出的比例都保持在59%~63%,每年生活消费支出额稳步增加。2011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8 638.51元,人均现金支出7 984.94元,其中人均现金支出中生活消费支出4 733.35元,占现金收入的54.8%,较2010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正逐步释放。虽然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但由于收入水平等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仍占主流,从社零额来看,二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三、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就业是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居民收入则直接影响其消费水平。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劳动报酬,因此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而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零售市场的繁荣。

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明显下降,积极就业政策力度加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221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从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1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出现回升,与2010年呈相反趋势,其中第四季度累计达到922万人,但整体的就业形势较为稳定。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 168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国家进一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整体就业形势的稳定和好转。

2010—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2011年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3%以上。

从各季度来看,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308元,是全年的最高值,第二季度有所下降,为4 449元,之后不断回升,第四季度达到4 776元。全年增长速度波动较小,前三季度保持在7.5%,第四季度上升到7.8%。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现出相似的趋势,第一季度为1 814元,第二季度有所下降,之后回升,第四季度最终超过第一季度,达到2 220元。增长速度,全年呈上升趋势,在9%左右。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季度数据来看,与2010年有着同样的变动趋势,第一季度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5 963元,为全年最高值,第二季度下降到5 079元,之后开始回升,第四季度达到5 509元。全年增速呈上升趋势,第四季度高达8.4%,比2010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也是在波动中上升,第二季度为全年最低1 519元,第四季度增加到2 764元。增长速度呈递减趋势,但仍保持在13.6%,远高于2010年,见图2—3。

27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我国新增就业主要得益于民间投资的增加,通过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四、物价水平明显上升,后期有所回落

保持物价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商品价格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国的需求,而零售需求主要表现为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资料的需求,它对价格水平更为敏感。

2010—2011年我国物价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除了在2011年7月之后开始回落之外。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5.4%,比2010年增加2.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上升,从2010年1月的1.5%上升到11月的5.1%后出现较小回落,之后又开始回升,于2011年7月达到6.5%的顶点之后出现回落,12月为4.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2010年上半年波动较大,5月达到7.1%后开始回落,之后与CPI走势基本一致,整体水平高于CPI。2011年10月之后PPI回落速度更快,开始低于CPI,12月为1.7%。CPI环比增速2010年波动较大,其中3、5、6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之后保持平稳上升态势,直到2011年3月再次出现负增长,之后增速一直保持在0.5%以内,11月份下降到-0.2%,整体物价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见图2—4。

28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具体来看,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和总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一致,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高于总体居民的平均水平,为5.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则低于总体居民的平均水平,为5.3%,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见图2—5。分类来看,八大类商品以增长为主,2011年食品上涨11.8%,比上年增加4.6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上涨2.8%,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衣着上涨2.1%,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4%,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4%,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上涨0.5%,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4%,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居住上涨5.3%,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这是自1996年以来首次出现八类商品全面上涨的局面,最终导致了整体CPI的增长。其中,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波动最大,从2010年1月的3.7%上涨到2011年7月的14.8%,之后出现下降趋势,与整体的CPI走势一致,明显高于其他商品的消费价格指数,相较而言,其他几类商品的CPI变动较小一些,参见图2—6。尽管八大类商品的物价指数同比变动不一,但2011年都有明显的上升(居住类商品除外),并且在第四季度前后开始回落,与CPI的整体走势相一致,表明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9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0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尽管2011年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所回落,但从整体来看,自2010年以来,物价仍以上升为主要趋势,2011年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胀压力比较大。拉动物s价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拉动占很大比重,导致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的走势与CPI整体走势一致,并且远高于CPI的水平,2010年1—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升,拉动总的CPI同比走高,12月份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总的CPI也开始同比下降;2011年1—7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升,拉动总的CPI同比走高,8月份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总的CPI也开始同比下降,二者的环比趋势也相同。总的来说,从国内来看,2010年自然灾害比较多,需求比较旺盛,生产成本高,房价高位上涨,正翘尾因素,流动性宽松、投机炒作等都不同程度地拉动CPI和PPI走高。从国际来看,由于美元的贬值,流动性宽松等因素,造成包括石油、铁矿石,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等的国际市场价格走高。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迫使其政府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于是流动性更强,物价也随之上涨。虽然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2011年下半年CPI同比增速也出现了下降趋势,但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在未来几年,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稳定物价将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