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3)
- 周谷平 沈满洪
- 1351字
- 2020-08-30 03:22:04
序 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80%在西部地区,新增荒漠化面积90%在西部,大江大河源头在西部。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保障主要流域以及全国生态安全的重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障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着重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围绕生态文明相关的政策、机制、法律法规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研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2012年,确立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共87个),印发了全国首个省会城市生态文明规划;2013年,积极酝酿推进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性文件,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努力,使我们向着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西部和美丽中国迈出了坚实一步。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长期战略,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理论研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部院”)是国家发改委与浙江大学共建的单位,其宗旨是“研究西部,服务西部”。自成立以来,西部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领先的理念、开放的视角,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的科研与发展实践,在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诸多重要领域,较好地发挥了国家“智库”的作用。2011年起,西部院承担了政府视角的《国家西部开发报告》的编撰工作;2012年,学术视角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资助项目。相关工作和成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2)》以综合研究开局,以专家、学者的视角,科学、客观、系统地解读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态势、未来走向,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宏观视域的分析。2013年度报告则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围绕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而且还对空间格局、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消费、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体现了学术性、前瞻性、战略性并举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帮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引发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