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变动的结构分析

1.3.1 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占比迅猛增长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后盾。如图1—3所示,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高速增长。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4.63万亿元,同比增长57.5%。2013年第4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1.47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0.95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0.52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球占比也从2012年初的1.03%提高至2013年第4季度的2.50%,增长了14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仍然存在收付不平衡问题。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88万亿元,实付2.75亿元,收付比率为1∶1.46。与2012年的1∶1.2相比,失衡问题有所恶化。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存在较大汇差,人民币套利操作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比失衡。

据SWIFT统计,截至2013年10月人民币在全球传统贸易融资即信用证及支付中的市场占有率达8.66%,首次超越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贸易结算货币。然而,与美元占全球贸易结算81.08%的份额相比,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程度并不算高(见图1—3)。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德国和澳大利亚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前五大国家和地区。

image

图1—3 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功能

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份额稳步增长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国际贸易环境改善,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2013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呈现出制造业复苏、经济好转的迹象,全球范围内经贸活动整体出现恢复性增长,贸易环境总体好于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将2014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预测值调整至4.5%。复苏的全球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整体规模扩大。截至2013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达41 6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达5 396.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成为中国提升国际贸易地位与议价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双边贸易与区域合作加强,为人民币结算开辟了新的空间。在国际贸易区域化、双边化的新形势下,2013年中国进一步加强双边与区域贸易合作,多方寻找贸易机遇,开辟新的贸易增长空间。例如,在亚太地区,同香港、澳门、台湾发展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努力推进中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进程。在欧洲地区,签署中国—冰岛、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有关部门签署了双边服务贸易促进合作协议。此外,还基于历史文化渊源,与东南亚、阿拉伯、东非、中亚国家探索建设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带来的贸易规模增加和结构改善,为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份额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改革创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2013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鲜明特点。2013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大大简化了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业务的审核程序,受到跨境人民币结算成本下降、效率提高的激励,企业有更强的动机使用人民币结算。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体制改革,有针对性地放松外汇管制。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浙江、边境贸易大省广西开始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2013年上半年,浙江义乌市累计办理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4 598笔,累计规模达40.25亿元,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下半年,广西东兴市办理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5 348笔,总规模达62.97亿元。此外,金融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渠道、产品创新,疏通跨境人民币融资渠道,使得人民币贸易融资成本降低,投资渠道有所拓宽,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


image

东盟是中国的战略伙伴。2002—2012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3.6%,相互投资累计增长3.4倍,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周期相关性越来越强。然而,仅有“大米换高铁”式的互补性贸易是不够的,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旨在推动双边贸易升级。李克强总理提出力争于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基础设施和金融合作,从而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打造未来“钻石十年”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双方互设金融机构、双边本币结算、完善货币互换机制与清算机制,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已同7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就市场准入、金融日常监管等方面达成共识。截至2013年6月,中资银行在9个东盟国家共设立了3家法人银行、16家分行和1家代表处;共5个东盟国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7家法人银行。2013年,中国银行启动人民币对印度尼西亚盾的现钞挂牌交易,浦发银行南宁离岸业务创新中心成立,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与离岸金融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货币互换与金融合作是建设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关键。在上海合作组织政治、经济合作加深的基础上,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进入双赢新阶段。2013年8月,位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获准进行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成为内陆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区。新疆正在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以及沟通中国与中亚的区域性金融平台。目前,已有4个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新疆辖区开设12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也实现了现钞挂牌交易。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从政治转向政治、经济全面合作,其中金融合作逐步落实,跨入协同发展新阶段。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签署了《金砖国家多边可持续发展合作和联合融资协议》、《金砖国家非洲多边基础设施联合融资协议》以及《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成立宣言》等文件,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筹备设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2013年9月,金砖国家已就应急储备的规模、比例、运作机制等达成基本共识,预计规模为1 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向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提供最大份额。金砖国家进行务实的金融合作,对于应对美国QE退出风险、提升新兴市场国家整体金融稳定水平与货币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治理、提高人民币影响力也有积极意义。

1.3.2 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结算功能强化

2013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支付功能进一步强化,在国际信贷、直接投资以及国际债券和票据的交易与结算中,人民币金融交易规模继续扩大,保持高速上涨趋势。截至2013年第4季度,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结算综合占比达2.08%,同比增长了86.17%。2012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结算综合指标同比增长率平均达127.46%,增长迅猛(参见图1—4)。国际信贷、直接投资是2013年人民币金融交易份额大幅上升的两大重要推手。

image

图1—4 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结算综合指标

注: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结算综合指标由全球对外信贷总额中人民币信贷比重,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额、余额中人民币债券和票据比重,以及全球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直接投资比重构成。

(1)人民币国际信贷。

2013年人民币国际信贷规模迅速增长,人民币境外信贷存量已经达2010年初的11.25倍。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由2012年第1季度的0.25%上升至2013年第4季度的0.42%(如图1—5所示)。

市场、金融改革、政策三方面的力量推动人民币国际信贷一路高歌猛进。首先,贸易规模增加对贸易融资的依赖程度有所上升,随着中国成套设备出口份额提高,贸易融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参与国际投资、并购的企业已超过2万多家,境外经营的资金需求十分强烈。来自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信贷规模平稳快速增长奠定了市场基础。其次,深圳前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江苏昆山三大试点地区在跨境人民币借贷业务方面先行先试,突破现行制度的限制,为人民币国际信贷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规范、简化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流程对推动人民币国际信贷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提高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效率,便利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特别是对境内非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放款等业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人民币国际信贷规模全球份额的稳步提升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政策环境。

此外,2013年12月9日起,商业银行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及投资可转让存款证(NCD),打开了人民币国际融资业务的批发市场。自此,继2010年8月境外机构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市、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开闸,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债券、股票、贷款渠道基本打通。

image

图1—5 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情况


image

跨国公司是贸易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贸易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这是当下国际贸易的新特征。为了更好地满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银行主导的金融模式下,促进跨境人民币信贷业务至关重要。

2012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正式启动。在前海注册成立并在前海实际经营或投资的企业可以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用于前海建设与开发,贷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在合理范围内自主确定。2013年1月28日,首批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项目在深圳正式签订,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在内的15家银行与15家企业签订贷款项目26个,协议总额达20亿元。

201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昆山实验区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允许昆山实验区内企业与台湾地区企业在企业集团内部试点开展人民币借贷业务等。2013年9月,中国银行昆山分行完成首笔台资企业集团内部人民币借款业务,金额为500万元。

2013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区内中外资企业都可以从境外借入人民币资金。12月5日,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与香港分行联动,为上海东方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供首批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中国银行为益海嘉里(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办理了自贸区首笔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业务,收1亿元,付1.5亿元。

综上所述,前海、昆山、上海三大金融改革试点区进行的跨境人民币信贷业务创新,从制度上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构建了一个稳定、高效的机制,也为境内企业获取低成本的境外人民币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人民币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2)人民币直接投资。

截至2013年第4季度,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业务达5 337.4亿元,为2012年同期的1.9倍。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使得2013年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全球占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第4季度该占比指标创5.28%的历史新高(见图1—6)。

image

图1—6 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及全球占比

2013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激发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 176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人民币投资(人民币FDI)的规模为4 481.3亿元,同比增长76.7%,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2.4%。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2013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和发展空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ODI)规模为856.1亿元,同比增长1.8倍。

人民币直接投资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2013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结算有关事项的通知》,境外投资者获准按有关法律规定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金融机构,具体领域包括新设、增资、并购、参股、股权转让、利润分配、清算、减资、股份减持或先行回收投资等。2013年12月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第87号《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公告》,进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便利化,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境外投资者原出资币种变更为人民币无须办理合同或章程变更审批,简化审批申请手续。

此外,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试点启动,国外基金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符合RQFLP试点的股权投资基金可直接在境外募集人民币,通过RQFLP通道汇入设在上海的PE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境内企业未上市股权,分享企业的利润。2013年8月15日,上海银行完成国内首笔RQFLP境内股权投资服务。RQFLP吸收境外人民币资金属于外资人民币基金,投资范围需遵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3)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

债券市场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债券市场的币种份额是衡量一国货币的国际认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规模达232.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8.50%,第4季度全球占比为0.95%,具有发行规模波动幅度较大的特点。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第1季度的408.65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第4季度的713.74亿美元,全球占比达0.33%(见图1—7)。

image

图1—7 人民币国际债券与票据综合指标

境内外利差的存在、离岸市场的迅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债券与票据规模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境内利率较高,境内企业有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内在动力。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投资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旺盛的投资需求使得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从债券供给角度看,由于发达国家还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利率水平几乎为零,这就造成境内外存在大约3个百分点的利差,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不少企业积极谋求到境外发债融资,发债需求上涨直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规模增加。从债券需求角度看,由于人民币国际债券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看好、对人民币有持续的升值预期,增强了人民币国际债券的投资吸引力,一些大型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全球基金开始在其资产组合中增加人民币债券。

第二,离岸市场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香港是人民币债券的主要发行与交易市场,截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达3 700亿元,85%的发行证券达到投资等级。新加坡作为东盟地区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3年5月推出了由汇丰银行与渣打银行发行的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合计规模为15亿元,并进入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交易。2013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在新加坡发行2年期、20亿元人民币“狮城债”,人民币计价债券受到广泛欢迎,债券实现2.6倍超额认购。台湾地区正在成为人民币债券的新兴市场。2013年6月,德意志银行在台湾地区发行11亿元人民币债券,居民个人可以投资该债券,并在台湾证券交易所进行柜台交易。中国农业银行等企业在台湾地区发行了6笔人民币计价的宝岛债,规模达到40亿元。除了亚洲地区外,欧洲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也十分活跃。2013年上半年卢森堡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超过了香港、伦敦,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市场。

第三,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债券的流动性,解决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2013年3月,QFII和RQFII获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交易。截至2013年底,已有超过100家包括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注2)、主权财富基金、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和RQFII等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债券市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世界银行投资人民币债券,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交易,意味着世界银行对中国金融产品安全性的肯定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此举大大增强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金融市场的信心,对推动人民币债券与票据的需求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image

1976年1月,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首次推出90天国债期货,1年后又陆续推出2年期、5年期、7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为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廉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国债期货增强了美国国债市场的吸引力,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债市场。目前,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等2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债期货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2012 年全球利率期货交易约占全球各类金融期货交易金额的90%,而大约一半的利率期货交易为国债期货。

经过5年多的反复酝酿,2013年9月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3款国债期货产品,标志着“327”国债期货投机事件的阴霾散尽,关闭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市场浴火重生。2013年12月1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合约TF1312顺利完成交割,标志着国债期货完成了首个合约从挂牌、交易到交割的生命周期,国债期货的产品、规则和制度设计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重启人民币国债期货,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对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有重大意义。国债期货不仅为风险偏好不同的市场主体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还为债券市场利率定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人民币国际化积聚了正能量。

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刺激境外企业、机构持有人民币动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民币能够保值增值。与国内的金融市场机构不同,国际金融具有明显的证券化特征,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投资股票的风险较高,风险适中的债券市场是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对象,国际债券市场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这就意味着建设一个规模庞大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中国债券市场上规模最大、信用最高、流动性最好的也是国债,以前由于国债承销商缺少对冲工具,常常选择将国债放入持有至到期账户的低收益操作方式或者在一级半市场出售国债的高风险操作方式,国债承销商缺少合理定价的机制,抑制了进行国债交易的动力,使得国债需求不旺,发行效率较低。国债期货为国债发行市场的承销商提供了避险工具,大大降低了债券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降低了国债发行利率和发行成本,有利于刺激承销商和投资者参与国债一级和二级市场的积极性,扩大国债市场规模,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后境外投资者对国债投资的需求。此外,按照目前资本账户管制下的制度安排,离岸人民币市场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外机构可以进入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和交易,而国债期货的转托管机制意味着国债期货能够同时连接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可以有效消除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两个市场间同一债券的定价差别,提高债券市场的定价能力。这样,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能够得到更合理的收益,境外持有人民币的机构也可从中受益,有利于提高其扩大人民币业务的主动性,为人民币国际化积聚更多的正能量。

1.3.3 人民币外汇储备功能继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贸易与金融交易中人民币使用份额不断提高,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接纳范围也随之扩大,包括英国、欧盟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资产的范畴。具体来看,2013年3月17日,玻利维亚央行宣布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加购买人民币数量,以实现国际储备多元化并增强其保值能力;4月24日,澳大利亚央行明确表示将以大约5%的外汇资产购买中国国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8月1日,白俄罗斯宣布开始将中国国内市场的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10月2日,台湾货币管理机构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11月12日,南非储备银行宣布,投资15亿美元购买中国债券,约占其储备资产的3%,以降低系统性风险。截至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2.57万亿元,不仅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便利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13年人民币正式进入英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功能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