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北京故事
- 蓝志勇 李东泉 杨宏山 刘智勇 黄衔鸣
- 3219字
- 2022-09-03 01:15:39
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努力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同时,这些科学技术也增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使用和消耗的能力。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发展的过程中,大机械工业、大工程施工和化学工业迅速崛起,加速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破坏了大批热带雨林,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和稀有矿藏,排放了大量毒性气体和液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开始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识之士对此高度重视,开始呼吁保护生态,协调人类合作,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早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召开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新秩序为主题的会议,提倡平等、主权、独立、共同利益和国家间的合作,推动地球村的和谐发展。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并对其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报告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三大要素: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 aspect)——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社会要素(social aspect)—— 兼顾满足人类社会必要发展的需要;经济要素(economic aspect)——不忽略环境保护过程的经济考虑,使环保过程有经济利益的支持和适度的补贴。这一讨论兼顾的是环境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后发展国家的发展需求,是各国在面对环境衰竭和发展不平衡挑战时的一个政治妥协。该报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代际代内公正、国际公正、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改变不合理资源使用和浪费、解决全球贫困、注重新的节能科技、国际对话协作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等。
在媒体对全球问题的持续关注与广泛传播的影响下,社会公众的公共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1988年,世界志愿者联合会注19发布了“将共同事业推向国际世界”(Making Common Cause Internationally)的政策建议与行动计划,这是非政府组织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1990年的联合国大会进一步讨论并通过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并详细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进程需要对社会公众需求有所回应,并且这种发展应当是于环境无害且可持续的。注20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了推动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采取的行动,加速了政府从广泛的政策目标转向实施具体行动的进程。注21会议还制定了《21世纪议程》,其提出的行动计划和活动方案主要围绕六个主题:人们生活的质量、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全球共有财产的保护、人类居住管理、废物管理,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会议制定并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2002年8月,联合国又在南非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宣言》等重要文件,达成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伙伴关系项目倡议。注22
2012年6月,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年后,世界各国领导人再次聚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对过去的承诺进行评估,思考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参会的有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各个领域的专家,规模庞大。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的体制框架,要求加大国际组织的领导力和协调力;提出了建立绿色经济体系、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会议还提出了一个需要全世界共同遵循的发展路线:第一阶段以制定相应指标和措施来对已有绿色经济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建立支持技术、能力分享的良好机制;第二阶段继续发展绿色经济,不断对其实施评估;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发展状况。大会通过了名为《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成果文件,重申了1992年达成的“里约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一定基础上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基础。会后,舆论评价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会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份平衡各方利益而过分妥协的没有约束力的文本,除了一些新理念和新进程,成果文件并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和执行手段等重点领域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与时间表。“绿色和平”国际执行总干事库米·奈都说:“里约地球峰会是一个极大的失败,我们现在必须一起行动,为我们的孩子将来会面对的平等、生态以及环境危机等问题而行动。大会让我们非常愤怒,而我们将会把愤怒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注23也有人认为,会议有了广泛和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注24
但不论如何,大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的全球战略,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大会广泛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有的侧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有的侧重社会生活,提倡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有的侧重经济发展,主张在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的同时,不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有的侧重科技方面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使用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的工艺方法——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有的侧重国家治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精神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
大会重申了可持续发展秉承的几条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机会、利益均等的公平,代际间的机会、利益均等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利用机会、利益均等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当前利益应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3)共同性原则。各国模式虽然不同,但同处地球村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和建设共同的家园。
作为参与国,中国对会议的讨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大会的高级别圆桌会,并作了题为《创新理念 务实行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言。发言阐述了中国发展的路径和努力,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承诺:我们将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凝聚全社会力量,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完成2015年比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能源消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8%~10%的约束性指标,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绿色繁荣。
会议的讨论使各国领袖和知识精英认真回顾了自己国家的发展历程,评估自身的发展方式,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导支柱产业的技术落后等因素也导致中国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注25
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面临严峻的脱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推动我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响应联合国大会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领域制定了许多政策,采取了多种方法,引入了市场机制,构建了财税保障体系,发展了科技支撑,推动了地方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努力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在中国一系列的政策努力的过程中清楚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