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从《十一五规划纲要》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均提出要加速推进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这表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

2.2.1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提出背景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并在“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中明确要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进一步指出要“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07年11月24日发布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缩小区域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1月30日《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是实现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所要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这些表明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彰显无疑,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到缩小区域差距,从城乡统筹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明显推进”都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作用。

2.2.2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看,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以及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是公共财政职能缺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表现,这种职能缺位的内在体制原因集中体现在,依附于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安排的先天制度缺陷。当前中国公共服务问题所面临的总量不足问题,正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逐步得到缓解,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尤其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却在中国二元经济的影响下依然十分严峻。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而且也在农村地区累积了相当大的社会矛盾。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而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因此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面对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政府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实现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难得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逐年大幅增长,这使得我们初步具备了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也促使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问题走向前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包括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等在内的财政管理活动改革与逐步完善,也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与效果评价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

2.2.3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可行条件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人们共同享用政府提供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因为人们所处的区域是可以划分为城市和农村的,因此这里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就转化为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对于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意义重大。中国已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不仅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阶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同时,目前中国也具备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条件。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总体上已具备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基础和条件,这体现在,第一,中国公共财力及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达1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经济力量比较强大,有一定的能力解决统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积弊和问题。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战略等宏观政策的导向,以及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行,为全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