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肖 辉
一、设计初衷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四年级新接班开始,我设计了“好书推荐”、“好书漂流”、“阅读记录单”等语文可爱作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本学期,在学生面临六年级一系列毕业课程,即将迈出彩虹门之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养成受用一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阅读积累,使学生走出彩虹门以后,仍旧能每天自觉主动地读课外书。
我从《美国——鼓励学生读书有绝招》一文中得到了启发:不是所有的读书行为都是自觉自发的,特别是儿童阶段。很多国家在鼓励孩子阅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我坚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有所引导,才能逐渐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二、作业内容
1.开学初,我与学生制定了阅读合约,约定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课外书籍,书籍由班级或个人推荐
2.学生自行设计《阅读伴我成长》的阅读记录单,作业的内容不统一,包含日期、页码、读书人、见证人、字词摘抄、读书感言等,做到读有所摘、读有所获
3.通过与每位家长短信沟通,让家长成为孩子读书的见证人
4.每周一,孩子们上交一次阅读记录单,在班里进行总结交流,评选阅读明星
5.每个月召开一次阅读交流分享会,期末将《阅读伴我成长》集结成册
三、学生反馈
作业(见图1、图2)。
图1
图2
一个学期下来,全班课外书阅读的总量达到了近300本,读书篇目最多的是姜予墨同学,他读了整整16本书,其中有《现当代诗歌精选》、《汤姆叔叔的小屋》、《今天我是升旗手》、《堂吉诃德》、《史记》等,小学生读本、中外名著、现当代诗歌都有所涉及。他特别喜欢这样的读书作业,这样的读书记录单,让他感受到阅读思考的逐步深入和主动阅读的乐趣。阅读既要开阔视野,广泛涉猎,又要精细阅读、细心品味,这样的读书活动让他学到了知识,又充实了他的生活。
有的学生原本不爱读书,受到阅读记录单上“页码”项的激励,发奋每天要多读几页。渐渐地,他不仅爱读书了,阅读速度也提升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感受到读书不能只有速度没有质量,而“读书感悟”就是对他有没有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最好的检验。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炼”,他的阅读感悟变得有思想、有深度,写阅读感悟也不再是负担,而是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有的学生感叹,这才是他最喜欢的语文作业,每周一交作业都是他最盼望的时刻,希望自己能成为本周的“阅读明星”。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读书时欣赏角度的改变。过去,学生读书只是看看跌宕起伏的情节,觉得好玩罢了,而今,他们不仅欣赏有趣的情节,也开始注意到了名家为何为名家、写法好在何处、为何要写、书中人物内心是如何变化的,每天的思考往往都是因为设计的记录单上格子不够用了而停笔。学生们都认为这样的阅读记录使他们受益匪浅,走出彩虹门以后也一定会坚持下去。
四、教师反思
刚开始,孩子很难坚持每天读课外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我坚信开学的第一个月非常重要,因此每周我都会给家长发一个总结课外阅读的短信,老师和家长及时的鼓励和引导是孩子们能坚持每天阅读的有效保证。
在我们的共同引导下,孩子们读书的种类越来越多,读书思考也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注重阅读记录单的形式到注重内容的转变,从千篇一律的感言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以及对文章人物的点评分析、改写文章的结尾,处处体现了他们在读书中发生的变化。
很多人会说,学好语文其实只需要多读、多写即可,在这种方法之下,语文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多读、多写确实有必要,爱阅读、会阅读、多阅读的学生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生成长的源泉,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语文老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直接左右学生的阅读状态。与其在学生中大声疾呼“阅读”,不如以兴趣为先导,辅以一定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引导学生逐渐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静下心来做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