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靠手艺谋生

萧县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术领先。从萧县多年来出土的各类文物可以看出,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手工业的迹象。萧县新石器遗址10处,多数集中在皇藏山区,在花甲寺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中,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先民将石头打造磨制成石斧、石锛、石镰等,他们生活中需要蒸煮器、盛食器、盛水器,于是学会制作陶器,有陶罐、陶盆、陶壶等,在金寨出土的玉器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先民已会玉器的打磨、钻孔、造型等技术。

萧县地处南北气温过渡地带,种植和养殖业种类繁多,是一个杂粮、杂果以及多种经济作物区。农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腐败,官绅盘剥,战乱不息,民不聊生,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他们为了求生存,从事传统家庭手工业,以此养家口。

1954年9月至12月,县政府组织手工业调查,摸清了全县手工业队伍8267人,其中城镇个体手工业者262户,375人,经营的行业有铁、木、竹、芦席、黑白条货、大油坊、轧花、油漆加工、纺纱、铁木制品等48种。

1958年,手工业在“以钢为纲”的“大跃进”时期,被迫投入“大炼钢铁”的活动中,正常手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公社化的同时办了许多社办工业、工厂。一直到1959年,年产值增加到1445万元,由于产量低,质量差,没有市场,到1964年年产值仅为11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手工业再次受到挫伤。1970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北方农业会议,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增加农业积累、增强农业后劲的主要措施,引起萧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社队企业快速发展,全县社队企业产值由1970年的8.6万元增加到1971年的167万元。

杨楼铁木业社

以杨楼镇为中心,黄河故道两岸地域内的手工业在农村发展很快,当地有“编筐打篓,养活两口”“种地不如手艺,手艺不如口艺”的谚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套、郝集、新庄、闫集等地的集市上可以看到木质家具、农具、条编制品、生活用具,各式各样,十分丰富。这一地域内的铁匠、木匠、泥瓦匠、油漆匠遍布各村,他们在冬季农闲时加工,然后在当地集市上交易,每年的春节前和夏季的收麦前,农村集市上就涌现做工精致的风箱、嫁妆、大小板凳、铁锨、抓钩、条筐、镰刀等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传统的手工业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在漫长的手工业的发展进程中,黄河故道沿岸的杨楼镇、闫集镇、刘套镇、黄口镇、马井镇、新庄镇的农民在传承手工业技艺、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根据各自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自发建立油漆队,从小活做起,开始防腐蚀产业萌芽时期的艰苦创业,在防腐蚀产业的万里征途中留下了他们千难万苦的足迹……

农村能人的辐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桩偶然的事件,往往会成为一项事业或产业萌芽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展望萧县防腐蚀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凤歧、刘月生、刘善清、刘敏学……这些防腐人才,这些萧县防腐蚀产业的引领人辐射着巨大的能量,把萧县防腐蚀产业从本区域引领出县、出省、出国,使萧县防腐蚀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使贫困的萧县农民快速走上致富之路……

是谁第一个传递萧县油漆活的信息?

1968年下半年,萧县油漆业务起源于杨楼镇裴庄村,铜山县有识青年张凤歧成为第一个播撒萧县油漆业务“火种”的人。

张凤歧(1941年8月—2011年1月),男,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何桥镇叶庄村人,高中学历。小学就读于铜山县朱楼完小,高中毕业于徐州铁一中。

1959年冬,高中毕业的张凤歧回到家乡叶庄,开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穷极全身力气,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大字少有人识的乡下,高中学历的张凤歧穷则思变,他毅然决定要用知识改变人生。上学时他对化学最感兴趣,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一户人家油漆门窗,这使他豁然开朗,油漆就是农村的“化学”,油漆活就是致富的“敲门砖”。1960年初,在赢得生产队支持后,他组织了“油漆队”,由走村入户到走街串巷,实现从田间地头到进城入厂的转变,生产队的副业变成了他的事业。乡亲们吃饱饭的日子逐渐多起来,老少爷们的夸奖也逐渐多起来,而他愈发感到担子重起来,愈发嗜书如命。白天揽活刷漆,一有空余时间就借书学习,他的钻研劲头感动了一位技术员,主动借给他一本当时被称作防腐行业“秘籍”的《非金属防腐蚀设备》,他如获至宝,挑灯夜读,常常合上书本,天色已亮。他从给门窗、家具油漆,逐渐涉猎到化工行业施工应用,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践到提升,逐步成为环氧树脂涂料防腐蚀,玻璃钢、耐酸瓷砖,硫酸、磷酸等化工设施设备防腐及施工领域的行家里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带领的施工队高质量地完成安徽湾沚化肥厂、安徽利辛化肥厂、阜阳化肥厂、山东滕县化肥厂、华北油田、四川五通桥盐厂等化工企业的防腐工程,赢得良好口碑。张凤歧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在他创业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歪风盛行,蹲黑屋、上“学习班”是“家常便饭”,并殃及家人,困境之中,他也曾想不通,甚至想放弃,但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朴实想法和对防腐事业的执着追求,帮他渡过了人生低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张凤歧迎来防腐事业的春天。他的防腐队,再不需要东躲西藏,由一支“游击队”成为全国知名的铜山县防腐一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规模持续壮大,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企业业务范围遍及除西藏、新疆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年迈时期的张凤歧常说:“别人认为我赚了不少钱,很羡慕我,而我这一生只留下两笔财富:一是给子女留下创业的精神财富;二是为萧徐两地搭建防腐蚀业交流合作平台。”

张凤歧向来信奉“不给子女留财产、而要传承创业之道”的理念,事实证明他创业的激情、对事业的执着的“基因”深深植根于子女心中。长子张明义,现在已是江苏和润安装防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优秀年轻企业家。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国防腐蚀企业20强、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会员单位。小儿子张明建,现为江苏中消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优秀企业家。他追随父兄走上防腐建筑行业的道路,不仅在防腐行业内有所建树,还一手创立了江苏中消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企业现已发展成为江苏省消防产业十强。

张凤歧一直努力为萧徐两地搭建防腐蚀业交流合作的平台。萧县与徐州防腐蚀业合作的渊源,要追溯到1968年,当时萧县杨楼镇裴庄防腐蚀业发起人刘月生的第一笔业务就是张凤歧介绍的,并给予技术上指导,引导他走上防腐行业的道路。后来,萧县油漆队发起人刘善清、刘敏学等一大批防腐业界人士,与张凤歧保持多年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数十年来,从未因经济利益发生矛盾,始终坚持“友情第一”。因此张凤歧在萧县被称为“萧县早期防腐蚀业的引路人”。张明义、张明建传承父辈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博大情怀,在防腐、消防等领域与萧县业界人士广泛交流、深化合作,为萧徐两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第一油漆队”

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的第一支油漆队诞生在杨楼镇裴庄村。裴庄大队陆庄村青年农民刘月生,1942年出生,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明,是家中唯一读书识字的孩子。他接受新事物快,能说会道,在校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回村先后担任生产队小队会计、大队会计。1966年2月,年仅24岁的他被抽调到大队唯一的副业——裴庄大队砖瓦厂当会计,负责厂里煤炭采购和砖瓦销售,在干好会计工作的同时,他经常思考着大队能办哪些副业,咋能让大队多创收?

1968年春天,江苏省铜山县何桥公社叶庄大队的张凤歧到裴庄砖瓦厂找到刘月生购买砖瓦建新房,两个年纪相近,同样都是中学毕业的年轻人虽然原先并不相识,但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交谈中,刘月生了解到当时驻地在徐州东郊的解放军第88医院的门窗需要维修、油漆,凭着在村里帮助乡亲油漆过家具、婚床的经历,他嗅到了商机,盘算着是否可以组织大队的社员去干门窗油漆活,为大队创收。随后他进一步询问了门窗数量,医院的哪个部门负责等详细情况。第二天,刘月生找到裴庄大队书记刘业民,把自己准备到第88医院联系门窗油漆活的想法进行了汇报,在得到支持后,马上到杨楼公社开了三级介绍信,启程去了徐州。

经过前后三次联系,刘月生凭借诚实可靠的为人态度,打动了部队的同志,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最终决定让刘月生组织社员来完成这项门窗油漆工程。刘月生迈出的这一步,是萧县在防腐蚀业上迈出的第一步,是萧县防腐蚀业发展史上第一笔防腐业务,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68年5月,刘月生从裴庄大队各生产小队抽调蔡加义、张其胜、常开光、郭召玉、李松迎、张传启、裴洪斌、樊世良等8名年轻社员,组成萧县杨楼公社裴庄油漆队,刘月生任队长,他带领油漆队的8名社员,自筹不到百元钱后,背着行李卷,包里装着能吃5、6天的地瓜面窝头,步行到10里外的何桥汽车站,坐上前往徐州的汽车。这次出发改变了刘月生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萧县100多万乡亲的生活。这辆不寻常的汽车里载着萧县裴庄大队农民身份的油漆工人,由当时9人发展到后来的90人、900人、9000人……到现在的15万“防腐大军”。从萧县走到徐州,走遍全国,现在已走向世界。

施工开始后,整日拿锄头在田间劳作的社员,突然干起像绣花一样的油漆活,遇到的困难实在多。但是刘月生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和社员们一起干,边干边总结。在实践中,他们总结出门窗面层污垢清理要干净,刷子蘸漆要少,刷子行程要长,不要来回拉,先横后竖,油漆层要薄而均匀等施工要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施工质量从不被认可到受到表扬称赞,施工数量从当初商定一栋楼到两栋楼,施工队伍由当时的9人扩充到19人。这支队伍从此在解放军88医院赢得信任,站稳脚跟,后来承包下解放军第88医院所有的木质门窗油漆工程。

“中国第一油漆队”成员

刘月生是一个头脑敏锐的人,在进行门窗油漆时,发现医院的栏杆、支架等金属构件生锈的部位也很多,同样需要进行油漆粉刷,于是他便想:这些部件的油漆活是否也能够承揽下来。但是原先门窗油漆均为在木材上刷漆,而生锈的金属该刷什么漆?怎样刷?他也不知道。面对困难,刘月生没有退缩,他带着这些疑问前往新华书店查阅资料,向第88医院后勤科的技术人员请教,去位于徐州贾汪区的徐州油漆厂向工人师傅学习,终于掌握了碳钢结构外壁防腐的施工技术,从而将第88医院的金属构件防腐活也全部承揽下来。裴庄油漆队成为这家医院常年的维修队伍,油漆队从此有了固定的施工任务。

回头看,如果当时的防腐发展仅仅止步于木质门窗油漆,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发展。从木质门窗油漆到金属构件防腐,这是防腐事业的一次跃进和突变。正是刘月生的敏锐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敲开了防腐蚀产业发展的大门,历史性地打开了防腐蚀业发展的局面。

解放军第88医院的门窗油漆和金属构件防腐工作初战告捷,既敲开这个市场的一角,也打开了刘月生的眼界和思路。他感到进行木质门窗油漆的市场太小,在徐州油漆厂向技术人员学习时了解到,如果能解决工业生产工具的生锈腐蚀问题,施工的市场就大了。既可以为国家解决资源浪费问题,也能为自己的油漆队扩大业务范围,为村集体提供更多的收入。刘月生想到做到,着手多方收集资料,认真地钻研,了解各种油漆性能,为扩大施工范围做着准备。

老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刘月生诚实善良的人品,可靠优良的施工质量,使许多人愿意帮助他。1969年8月,解放军第88医院的一位领导,给刘月生介绍自己转业到安徽省砀山化肥厂工作的战友,并写封推荐信。他拿着推荐信,立即坐火车赶往砀山县文庄火车站站北的砀山化肥厂。战友的推荐和刘月生全面专业的技术介绍,他幸运地承揽下砀山化肥厂汽柜、碳化塔和氨水槽等设备的内外壁防腐工程。

从金属构件到化肥厂的工业防腐,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一次进行工业防腐的刘月生非常担心工程承包下来能不能干好,因为他在学习防腐蚀知识时,了解到工业防腐不同于门窗油漆,质量达不到设计生产要求,轻则减少设备使用寿命,给国家造成浪费;重则出现化学品泄漏,发生爆炸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不服输的劲头,决定从提高技术水平入手,确保质量。于是,他从选择防腐材料开始,为了找到最适合化肥厂设备内壁防腐的树脂,他十几次到贾汪树脂厂向技术人员了解树脂的各项性能指标,多次到化肥厂的设计单位向设计人员了解设备储存介质的性质,最终选择耐碱性能好的环氧树脂和耐酸性较好的酚醛树脂作为施工用的主要树脂基料,再根据不同的设备工况选用适合的固化剂、增韧剂、固体填料和稀释剂的施工配方。这些工作是确保防腐工作质量的核心,为后期赢得声誉、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研究施工的配方,刘月生更注重施工的用料和准确调配,工地有专门的配料房,从施工人员中挑选有文化、工作认真仔细的队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担任配料技术员,手把手教他们怎样使用天平、量杯,教他们各种材料的性能,调配顺序和比例。刘月生带领的油漆队经过三个月认真紧张的施工,砀山化肥厂的防腐工程顺利竣工,化肥厂开车投产。优良的防腐质量得到厂方好评,在施工中也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施工的防腐人才,为后来的防腐业快速发展做了人员上的准备。砀山化肥厂防腐工程的成功,为萧县防腐蚀业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60年代末,全国各县纷纷建立了生产碳酸氢氨的小氮肥厂。刘月生抓住机遇,找准市场的切入点,把施工的重点转向各县的化肥厂。1970年工程队的名称也由“萧县杨楼公社裴庄油漆队”改名为“萧县杨楼公社裴庄防腐队”。

刘月生带领工程队严把质量关,以优良的质量完成每项工程。凭着自己良好的施工口碑,借助已完成施工的化肥厂技术员推荐介绍,1969年至1972年三年间,刘月生带领的裴庄防腐队先后施工了砀山化肥厂、濉溪县化肥厂、当涂县化肥厂、芜湖县化肥厂、巢湖县化肥厂、和县化肥厂、铜陵县化肥厂、宣城县化肥厂、绩溪县化肥厂等安徽省一半以上的化肥厂的防腐工程。通过几年的连续施工,给裴庄大队带来可观效益,参加防腐队的社员,除了大队给记满勤工分外,每月还能领14元的补贴,家中的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刘月生带领裴庄防腐队取得成效,是一股新风,不仅给当地人打开了一扇窗,也极大地触动了周边的人们,很多大队干部也想请刘月生帮助组织防腐工程队。裴庄东面的管粥集大队书记薛传军是刘月生的远房亲戚,他只要听说刘月生从外地回家就会登门请求帮助。1971年,经大队领导同意,管粥集大队派薛宗美、宗玉昌、王长夫等人参加裴庄防腐工程队学习技术。刘月生具有宽阔的胸怀,他不仅通过半年的培训为管粥集培养了技术人员,并把自己承揽的阜南县化肥厂、安庆县化肥厂交给管粥集大队施工并亲自指导。刘月生带领的防腐队伍在安徽各地化肥厂施工的同时,他又成功地承揽到河南省永城县化肥厂、夏邑县化肥厂、商丘县化肥厂等单位的防腐业务。开始走出省界,显示出蓬勃生机。

新生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风云也波及当时蒸蒸日上的防腐业。正当防腐工程队的任务和施工人员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信誉越来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刘月生正想干一番大事业时,1972年底,安徽省萧县开始刮起“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歪风。各公社、大队纷纷办起“割资本主义尾巴学习班”,1973年1月,刘月生作为防腐队的领头人,被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的大帽子,关进了裴庄大队的“学习班”蹲黑屋,失去人身自由,被迫交代“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行。同时被抄家,生活用品也成了“罪证”,家人受到连累。在各地化肥厂的施工全被叫停,防腐队被解散,人员全部回村种地。萧县防腐蚀业遭受致命打击,戛然而止。

1973年5月在大队“学习班”被批斗四个月后,对刘月生的批斗升级,被转入杨楼公社的“学习班”继续批斗、交代问题,受尽凌辱和折磨。人们对他的遭遇看在眼里,同情在心里。临近春节时,一位好心的看管人员偷偷告诉他,再不按照要求交代问题,可能会被送进监狱,或者会被整死在“学习班”,让他赶紧找机会跑出去逃命。当年腊月二十日夜里,刘月生趁上厕所之机翻墙逃出“学习班”。因不敢去萧县境内的亲戚家,连夜投奔到15公里外的江苏省沛县敬安公社吴庄大队的远房亲戚韩友芹家中避难,正如古人张俭望门投止,古道热肠的韩友芹深知刘月生为人,也敬重他的付出,韩友芹收留了他。这个举动既是收留了刘月生本人,也是收留了萧县防腐蚀业的薪火,为薪火相传创造了条件。

70年代初,江苏省的政策环境相对要宽松些,只要对集体有利的事业,都可以做。时任吴庄大队支书的邢明亮早就耳闻萧县裴庄刘月生带领的防腐队干得好,能为集体挣钱,一心想学习,但没有机会。当他得知刘月生正在村中避难时,当即就向公社请示,要请刘月生帮助吴庄大队干防腐工程,得到批准后他又去做刘月生的工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刚从“学习班”逃出来,有家不能回的刘月生坚决不同意再干防腐工程。邢明亮便请公社书记出面给刘月生作保证,让他帮助吴庄大队。刘月生被他们的诚意和想为集体干事的态度感动了,同时也放不下自己付出诸多心血和汗水的防腐大业,更明白防腐业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寄托着人们改善生活、改变境遇的梦想。

刘月生冒着再次被批斗的风险,积极帮助沛县于1974年成立敬安公社防腐工程队,这也是江苏省沛县第一支防腐工程队伍。1974年、1975年、1976年三年的时间,刘月生带领沛县敬安公社防腐工程队承担了扶沟县化肥厂、太康县化肥厂、许昌县化肥厂、开封县化肥厂等河南省二十多个化肥厂的防腐施工。刘月生身处异乡,积极向新人传授技术,通过施工为沛县培养出韩有勤、吴明岗、杜元昌等懂技术、会管理、能单独承揽业务的全面人才,为江苏省沛县防腐蚀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刘月生的指导下,江苏沛县的防腐工程越干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但最早成立的萧县杨楼公社裴庄防腐大队依然处于停工状态。1978年初,转机终于来了。当时裴庄大队发生一起命案,萧县公安局副局长梁万夫带队到裴庄驻点侦破,为更好地发动人民群众提供线索,尽快破案,他们一边抓破案,一边帮助大队抓生产。当他了解到裴庄曾经有防腐队的情况后,决定要把刘月生请回来,重新建立防腐队,为集体创收。1978年3月,杨楼公社在裴庄村召开全公社干部大会,会上梁万夫副局长宣布为刘月生恢复名誉,继续负责裴庄防腐队工作。随着刘月生回到萧县,萧县防腐业又步入发展正轨,杨楼公社裴庄防腐队又开始活跃在各地。

历史环境的变化,为防腐业扩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家拨乱反正,各地都开始弱化阶级斗争,转向发展生产。当时的杨楼公社综合厂,主要从事铸造翻砂和缝纫加工手套,经营一直不好,急需能人带头打开局面。综合厂支部书记李乐田看到了刘月生带领发展的能力,1978年8月找到裴庄大队的领导,要求调刘月生到综合厂工作,让他成立公社的防腐队。在李乐田答应以后刘月生仍可帮助裴庄防腐大队的条件后,他被调到杨楼公社的综合厂。很快,萧县第一支公社层级的防腐队“萧县杨楼公社防腐工程总队”成立。从全公社二十多个大队抽调人员组成的防腐队伍,在刘月生的带领下,很快承担了山东省临沂化肥厂、苍山县化肥厂、济宁化肥厂、莘县化肥厂、冠县化肥厂等十几个工厂的防腐蚀业务。1978年下半年,李正民通过父亲李学忠(纵台子村大队书记)的关系介绍后,开始跟刘月生学习防腐知识和防腐业务。在刘月生的带领下,下山东,跑大庆,李正民跟着联系洽谈业务,先后参与洽谈36项业务,其中大庆银浪仓库苫布合同额达150万元。

在1979年元月杨楼公社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杨楼公社防腐工程总队被授予“队举大庆旗,人学王进喜”的锦旗。组织的引导及防腐蚀业的需要,让刘月生感觉到带领更多乡亲在防腐市场上大显身手,快速发展的时候到了,也焕发了他加快发展,带动家乡人民齐奔致富路的热情。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好品质在这个阶段充分体现出来。他每次出差联系工程,都会带着七、八个防腐工程队业务人员一块,细心进行传、帮、带,培养一批实力派防腐专业技术人才。1979年后,在刘月生的带动下,黄河故道两岸有杨楼、刘套、刘店3个公社成立了防腐工程队。杨楼公社有裴庄、纵台子、花庄、朱庄、袁庄、郝集、耿庄、刘庄8个大队成立防腐队,裴庄大队的4个生产队都分别成立防腐队。全县从事防腐施工人数已达5000多人。

随着萧县防腐从业人数的增多,只盯着化肥厂的防腐业务已不能满足全县众多防腐工程队的业务发展,刘月生此时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意识和敢于打开新局面的魄力,把眼光瞄向全国大油田和刚起步的石油化工行业。1980年,刘月生先后五次远赴大庆,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承揽到大庆油田龙凤乙烯、让湖路油库银浪仓库等项目的防腐工程。1982年又承揽了中原油田、兰州石化总厂、四川绵阳化工厂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化工企业的防腐工程。萧县防腐蚀业的市场向全国延伸,从此奠定了萧县防腐蚀在全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市场龙头地位,萧县防腐业从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李阁成立油漆队

曾在合肥市机电安装处当过工人的刘善清,下放闫集乡李阁村老家后,面对家乡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祖孙三代住着3间破草房,温饱无着。他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既要照顾妻小,又要赡养二老,沉重的家庭负担迫使他四处寻求养家口的门路。

1971年,刘善清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耐酸、碱、盐腐蚀的新型化工防腐材料——环氧树脂在上海真如化工设备厂问世的文章,引起刘善清的美好遐想,当年村干部传达县里新精神,正贯彻周总理的指示,动员全民兴办小型化肥厂,这种防腐材料正派上用场,学习防腐技术大有用武之地。他在妻子许兰英的支持下,买来防腐技术书籍和实验工具,开始读书,做笔记,搞实验。他和本村李万昌是好朋友,李万昌介绍他到铜山县何桥镇叶庄村拜防腐专业内行张凤岐为师,每天步行往返百里路,揣着两个窝窝头,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张凤岐看刘善清勤奋好学,又精明能干,没到半年就让他学成出师了。

学成防腐技术手艺的刘善清1972年在各地探求化工厂的信息,当他得知河南省正召开一个大型化工会议,有上百家化肥厂及油田化工专家、技工人员参加,肯定蕴藏着大量信息,他日夜兼程,直奔郑州。当化工会议的与会代表得知刘善清是搞化工设备防腐的,马上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地同他攀谈起来,有几位中年技术员向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年产30万吨的小化肥厂,如果不进行设备防腐,一年要烂掉200吨钢材,经过防腐,可延长使用6年,节约钢材1000吨。全国有成百上千个化肥厂、化工厂以及大油田的设备都要防腐,节约的钢材就是一笔十分惊人的数字。两位年长的化工专家握着刘善清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青年,我们国家现在正缺少一支防腐专业队伍,你能干这行,算是有眼力,你将成为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成为大油田和化工业最亲密的朋友,你的事业很有前途!”刘善清激动了,全身好像注入了一股热流,他看到了防腐的前景,更坚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心。

从郑州回来后的刘善清,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他和李阁村的青年们谈起郑州之行的感受和防腐的前景,今后的打算,与其在这沙土窝、盐碱滩上受穷,倒不如走出去闯闯,经过多次反复思考、谋划,刘善清一横心拍板了,组织13个青年小伙,个个精明能干。1973年7月,刘善清带着李阁村防腐队悄悄地出发了,第一个工程就是长江南岸的繁昌县化肥厂,施工项目是化肥厂设备防腐,工程造价17000元,去掉材料费,可得七八千元,这笔业务让他们非常振奋。

七、八、九月的江南,正是酷热的夏季,14条汉子夜以继日地泡在工地上,被烈日暴晒得滚烫的纵横交错的管道,烤得他们汗流如雨,在高温下他们陪着大大小小的氨气罐及碳化塔度过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厂里的设备穿上了“新衣”,这一群青年油漆工人,却晒脱了一层皮。刘善清在最后一段管道上做完最后一道工序,14个人陶醉在迎接收获的胜利喜悦之中。

想不到突然有两个陌生人找到刘善清,要查经营许可证,刘善清不知所措,有些紧张地搪塞着。“没证,地下黑包工,收入全部没收!要是不服,就连人扣下,审查审查!”不容分说,扬长而去,刘善清不相信这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的,他去找厂家结算,签了字,但一分钱未拿到。推到面前的却是一张罚款字据和一文“警告”,他浑身在颤抖,血管在膨胀,发疯地把那字据和“警告”撕得粉碎。14条汉子面对着茫茫激荡的长江,心头的愤懑如同那汹涌的浪涛翻滚,又无可奈何,任凭它东流而去。生意折了,本钱赔了,腰包空了,如何去见“江东父老”?防腐队还能存在吗?13双眼睛期待着刘善清。

刘善清的心情比谁都沉重,出来时,是乡亲们节盐省油,妻子把鸡蛋、棉穗子和灶前的高粱秸也卖了,才给防腐队凑了些本钱,他们期待着多挣些钱回去,可现在,一切都成了泡影。转眼间就是冬天,刘善清和他的防腐队员们穿着单衣,在三门峡附近的山窝里做了两个月的采石工和伐木工,他们不得不靠拼苦力挣回一部分防腐本钱。

活力,如同大河开闸,蓄势奔涌。

希望,犹如阳光迸射,光明在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拨乱反正,黄河故道处处春风普度,春雨绵绵,从城镇到农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善清终于得到了一纸许可证,李阁村防腐队的农民工从黄土地上挺直了腰杆,他们不再担惊受怕地揽活,不再寄人篱下了。刘善清领着一支40多人的防腐队伍像模像样地出发了。他按照自己掌握的市场行情,制定了有军事战略特色的工作计划:开展游击战,创建“根据地”,进军油田,发展壮大。刘善清把防腐队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小分队,在若干个小化肥厂间迂回包揽一些零星活,一旦抓住机会,挤进大油田,就在那里站稳脚跟,实现战略转移。这个战略计划仅仅实施一年多,他就与河南、安徽、江苏以及河北等省近百家小化肥厂签订了“短兵相接”的防腐合同,同时于1978年把业务打进了南阳油田,建立了第一个油田防腐根据地。

从1977年到1978年两年,刘善清的防腐队首次实现了七十多万元的产值,创利30多万元,向村里投资15万元,买来耕牛、化肥,架上了电,打了二十八眼机井,配套了机泵设备,李阁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的投资。1979年,刘善清在原来队伍的基础上,以李阁村为重点,把周边村剩余的劳力组织起来,成立了拥有200人的萧县华丰防腐保温工程公司,相继打进华北、辽河、大港、江汉、胜利等油田。这个从黄土地上诞生的农民防腐公司谱写了艰苦创业的新篇章。

刘氏油漆队在淮北

1972年底,郝集村青年农民刘敏学和裴庄副业会计刘月生谈起油漆队在外地收入情况,刘月生对刘敏学说,要想改变当前的穷面貌,还是要吃苦搞油漆。刘敏学经过一番思考,下决心跟着刘月生到外面做油漆生意,并和刘月生一起到相山公社见了王浩,王浩早就想搞油漆活,三个人越谈越投机,并决定由刘敏学在萧县组织八九个有文化的青年,王浩在相山公社组织十人左右的青年,联合在一起搞油漆活,队名就叫相山公社防腐队,刘敏学任队长,主管业务,王浩管理财务。

刘敏学主管业务的担子很重,首先跟刘月生学习油漆技术,他从刘月生那里找来有关油漆业务的科技资料,如饥似渴地学习《油漆工艺手册》《涂料工艺学》《电镀工艺学》《防腐蚀手册》和《环氧树脂》,在学习资料的同时,他按照刘月生的安排,学习配料的程序和进行科学实验。他学习的同时,又带领萧县的几位青年共同搞防腐实验。1973年夏季,刘敏学、王浩带着相山防腐队到河南省和县化肥厂进行了第一个防腐工程。

在和县化肥厂施工时正处于夏季酷暑季节,白天顶着烈日在高温下爬高上低,钻油罐,喘不过气,浑身汗水,除铁锈,睁不开眼,气味熏人,难以忍受,晚上睡在化肥厂的车间或货场的水泥地上,天热加上蚊虫叮咬,睡着了也是一身汗水,喝着化肥厂的自来水,吃着窝窝头夹咸菜。23个青年苦受三个月,完成了油漆活的任务,经验收合格。每月108元的工资,在当时是正式工人的三四倍,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油漆这门手艺,有了生活的门路。

刘敏学管理油漆队有他独到的领导艺术。他首先抓防腐质量,困难再大,也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地刷好每遍漆。薛宗美负责配料,蔡加义管理喷枪,施工时,刘敏学亲临现场指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1974年在商丘化肥厂施工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把防腐队划分三个施工作业组,明确各作业组的主要任务,责任到人,各项防腐设备要达到标准,质量达标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除重新翻工外,给予罚款。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化工污染气体对人们身体健康有较大伤害,他在大家的福利待遇方面给予很多照顾,经常买些营养滋补品,尽量减少化工原料的污染和侵害。1974年后,刘敏学带着这个防腐队在长河县化肥厂、禹城化肥厂、马鞍山化肥厂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防腐技术人员。

刘敏学干油漆活执着,同时也乐于助人,善交朋友。1975年底,马井公社张瓦房村青年胡忠臣受大队安排,让他给大队指点副业,最好干油漆工程,虽说前两年他接触过油漆工程活,但毕竟跑业务路子不宽。胡忠臣想到在淮北相山区干油漆工程的刘敏学,于是,就去郝集村登门拜访,他说明大队的意图和个人想法,刘敏学听后满口答应,同意两人合作,帮助张瓦房大队把油漆活副业搞起来。1976年春,刘敏学与胡忠臣商定,西行河南跑业务。当时外出办事要有介绍信,联系业务、住宿都必须有,不然寸步难行,当时刘敏学行动受限制,平时外出只能偷偷走,每次都必须一周内返回,他俩托人开介绍信,换了全国通用粮票,为防不测,介绍信把刘敏学的名字改成“刘云飞”。他俩从杨楼火车站坐车,第一站到兰考下车,选择兰考县化肥厂,结果没联系到工程,跑到杞县化肥厂,也没联系到工程,又辗转四天,跑到开封化肥厂,经过千言万语述说,厂方同意把本厂的造粒塔锈蚀油漆工程交给他们做,双方商定,回去抓紧办好手续,尽快回来签订合同。此行虽然前后仅六天,就签到一笔业务意向合同,他们非常高兴。回到家就给大队领导汇报,但大队干部怀疑此事不实,有骗取差旅费之嫌,左右为难,不给出证明、办手续,最终跑业务的费用也不给报销。这样一笔到手的工程“泡汤”了,令人心疼。刘敏学、胡忠臣的首次合作成功一半,他从刘敏学身上学到了跑油漆活的“路数”,思想上有了新的感悟,也为胡忠臣以后的防腐生涯产生影响,奠定基础。

1975年后,淮北市城区进行整顿时,刘敏学被列入地下黑包工的头头,参加“学习班”,实际是变相的拘留所,限制人身自由,每天都要写检查,挨批斗,38天的“学习班”,刘敏学被折磨得骨瘦如柴。回到萧县后,正赶上粉碎“四人帮”,参加了批判“四人帮”的运动,清除极左思想,弱化阶级斗争,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7年他在郝集公社工办室抓社队企业,又组织起五个防腐工程队,后来他和袁长乐共同筹备了萧县防腐工程总公司。

60年代的杨楼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