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货膨胀新机制研究
- 刘元春等
- 1114字
- 2020-08-30 01:24:50
一、当前价格上涨的新特点
目前价格持续上涨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轮价格上涨与以往的价格上涨相比,具有新的表现和新的特点。
第一,当前CPI并不很高,但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却处于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我国2010年CPI涨幅(3.3%)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涨幅(5.4%);最高月度CPI同比增幅是11月份的5.1%,也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通胀高点。但是,2010年居民物价满意指数却处于历史最低位,其中第四季度物价满意度降至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高达73.9%的被调查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因此,物价上涨已经引发了高度的社会关注。
第二,在CPI持续攀升的同时,宏观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却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当前通货膨胀发生的宏观背景与以往通胀存在显著不同——2010年实体经济没有出现过热,而价格持续上涨。(1)经济增长速度平稳。2010年GDP同比增速从14%逐步回落到9.6%,环比增速基本保持在-2%至3%之间。同时,以往价格上涨时常常出现的煤电油运“瓶颈现象”没有持续出现。(2)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一直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GDP平减指数基本维持在4%左右,说明绝大多数工业品和服务业产品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3)产出缺口不大。2010年产出缺口在2009年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已处于常态区间,该参数值为-0.56%,大大小于经济过热时的正向产出缺口水平,例如1984年的产出缺口为5.09%,1992年为4%,2007年为0.47%。因此,价格上涨可能难以归结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失衡。
第三,在农业持续7年丰收的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成为目前价格快速上扬的核心因素。
截至2010年,中国农业连续7年丰收,全年粮食产量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产2.9%。但是,食品价格上涨了7.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11.8%。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占了总体价格上涨的70%。因此,简单的供给因素难以从根本上说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第四,在全球通货膨胀迅猛抬头的浪潮下,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CPI同步性明显增强,通货膨胀的全球蔓延日益成为主导性的发展趋势。
自2009年以来,价格持续上扬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所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面临严峻的通胀问题。例如,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尤为严重,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的月平均通胀率分别是5.04%、12.1%和6.86%。与此同时,欧元区通货膨胀在2011年也开始抬头,达到2.4%,超过了其控制目标。虽然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和外汇占款占货币发行的比重等指标自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是,在这种全球价格上涨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与世界通货膨胀的联动性大幅度加强。例如,我国CPI与新兴市场国家CPI的相关系数由2007年以前的0.38上升到2008—2010年的0.59。这说明通货膨胀的输入可能超越了传统的路径。简单的封闭视角难以说明当前及未来的价格上涨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