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申鉴·政体》

解题

本文选自东汉荀悦所著的《申鉴》。荀悦,东汉末年政论家、史学家,与曹操手下的名臣荀彧为堂兄弟。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荀悦想要辅佐汉献帝从曹操手中夺回政权,因此写了《申鉴》,将历史上一些可资借鉴的政事编订、解说,为汉献帝提供统治经验。《政体》篇的主题,是治国、执政的原则与方针。

本文从人性和世风的分析入手,在理论上对治国之道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治国原则,对汉代以后的政治文化影响至深。其正面强调的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任贤与慎刑,同时在执政的思想上强调勤勉、爱民。反过来,文中又提出了一些应该加以区别对待的社会现象,以及应该防范和杜绝的一些作风。与汉代很多思想家的主张一样,此文也带有很强烈的经学色彩,典故颇多,体现了经学在汉代政治思想中的强烈影响。

选文

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五典:西汉孔安国《尚书·序》说:“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申重:多次陈述,反复说明。而已,笃序无强,谓之申鉴。

圣汉统天,惟宗时亮惟宗时亮:切合时宜地光大祖宗的基业。,其功格宇宙。粤有虎臣乱政粤有虎臣乱政:有一批开国功臣治理国政。粤,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思。虎臣,开国时期的辅弼之臣。乱,治,治理。,时亦惟荒圯湮时亦惟荒圯湮:适时地治理荒芜、堕败的局面。荒,治理荒政。圯湮,毁坏,败坏。。兹洪轨仪兹洪轨仪:因此使法则和礼仪制度发扬光大。洪,弘扬。轨仪,法则仪制。。鉴于三代之典王,允迪厥德允迪厥德:认真地履行、遵循三代圣王的德教。,功业有尚。天道在尔,惟帝茂止,陟降肤止,万国康止。此句意为:天道在此,天地光明,上下和美,举国安康。茂,光明、盛大。陟降,升降,上下。肤,和美,优美。止,句末语气词。允出兹,斯行远矣。此句意为:(政令)果真出自天道,那就一定能够行之久远。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以统其精气,刚柔以品品:品察,规范。其群形,仁义以经经:经营,治理。其事业,是为道也。故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此句意为:大凡政事的治理,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法律和教化。教者,阳之化化:生成。此句意为教化是阳气化生而来的。也;法者,阴之符符:征验,征兆,凭据。也。仁也者,慈此者也;义也者,宜此者也;礼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此句意为:仁强调的是慈爱,义强调的是适宜,礼强调的是践履,信强调的是持守,智强调的是认知。这是对仁、义、礼、智、信“五常”(下文所谓“五德”)的解释。是故好恶以章之,喜怒以莅之,哀乐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离,六节不悖,则三才允序,五事交备,百工惟厘,庶绩咸熙。此句意为:如果教化与法制这两种手段都不丧失,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各项事业都会兴盛。愆,耽误,丧失。五德,指仁、义、礼、信、智这五个德目。六节,指好、恶、喜、怒、哀、乐六种情感。三才,指天、地、人,即所谓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五事,指貌、言、视、听、思,是儒家强调的人君的修身结构。庶绩咸熙,出自《尚书·尧典》,意为各项事业都很兴盛。天作道,皇作极,臣作辅,民作基。惟先哲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贤,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业。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典:法典。此处指建立法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此句意为:即使是拥有四方也无法满足其欲求。。是谓四患。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民不畏死,不可惧惧:使害怕,恐吓。以罪;民不乐生,不可劝劝:勉励,劝勉。以善。虽使卨卨(xiè):通“契”,商朝的始祖,儒家推崇的古代圣君之一。布五教,咎繇咎繇(yáo):又称皋陶,传为颛顼之子,舜之臣,与禹共辅舜政,明五刑,弼五教。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养生:养民。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故在上者,审则仪道审则仪道:慎重地对待法则、遵循治国之道。仪:取法、效法、遵循。,以定好恶。善恶要于要于:主要在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以荡众心。故事无不核,物无不切,善无不显,恶无不彰,俗无奸怪,民无淫风,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忒惑,外无异望,虑其睹,去徼幸。无罪过,不忧惧。请谒无所听,财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是谓章化。

小人之情,缓则骄,骄则恣,恣则急,急则怨,怨则畔,危则谋乱,安则思欲,非威强无以惩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备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则寄之内政,有事则用之军旅,是谓秉威。

赏罚,政之柄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徒慎其刑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赏不劝,谓之止善:奖赏如果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那就等于是遏止善行。。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治国矣,是谓统法。

四患既蠲蠲:免,消除。,五政既立,行之以诚,守之以固,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交交:交口称赞(圣君的德政)。之。不肃而治,垂拱揖逊而海内平矣,是谓为政之方也。

惟修六则,以立道经。一曰中,二曰和,三曰正,四曰公,五曰诚,六曰通。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事物作公: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公”的标尺。,以身极身极:自身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操行。作诚,以变数作通,是谓道实道实:道的实质。

惟恤恤:体恤,防范。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奸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

惟察九风,以定国常。一曰治,二曰衰,三曰弱,四曰乖,五曰乱,六曰荒,七曰叛,八曰危,九曰亡。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惟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礼俗不一,位职不重,小臣谗嫉,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君好让,臣好逸.士好游,民好流,此弱国之风也。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士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以侈为博,以伉伉(kàng):强健。为高,以滥为通,遵礼谓之劬劬(qú):劳苦,劳累。,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以苛为密,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上不访,下不谏,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故上必察乎国风也。

惟慎庶狱,以昭人情。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之大极曰死,死者不可以生,刑者不可以复。故先王之刑也,官师官师:百官。以成之,棘槐棘槐:“三槐九棘”的省称,代指公卿。以断之,情讯情讯:处刑前逐级征讯意见以求民情。以宽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刑斯断,乐不举,慎之至也。刑哉刑哉,其慎矣夫。

惟稽五赦,以绥民中。一曰原心,二曰明德,三曰劝功,四曰褒化,五曰权计。凡先王之攸攸: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赦,必是族族:类,在赦免范围内的同类。也。非是族焉,刑兹无赦。

天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上有师傅,下有燕臣燕臣:陪同宴饮之臣。,大有讲业,小则咨询。不拒直辞,不耻下问,公私不愆愆:差错,差失。,外内不贰,是谓有交交:指在上者和在下者之间的互相沟通,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闻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乱之本在左右。内正立而四表四表: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定矣。

闻通于道者其守约。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是谓不思而得,不为而成,执之胸心之间,而功覆天下也。

自天子达于庶人,好恶哀乐,其修修:修身。儒家强调无论天子和庶人都需要修身。一也。丰约劳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备礼,下足以备乐。夫是谓大道,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此句意为:光着脚却戴着正式的礼帽,显然很滑稽,不符合“礼”。跣(xiǎn):赤脚。旒:古代帝王礼帽上前后垂下来的玉串。,非礼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闻君以至美之道道道:导,引导。民,民以至美之物养君。君降其惠,民升其功。此无往不复,相报之义也。故太平备物,非极欲也;物损礼阙,非谦约也,其数数:礼数。云耳。

闻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闻善治民者,治其性也。或曰:“冶金而流,去火则刚;激激:水流受到阻碍而涌起。水而升,舍之则降。”恶乎治恶乎治:如何去治理(金属和水)??曰:“不去其火则常流,激而不止则常升。”故大冶之炉,可使无刚;踊水之机,可使无降。善立教者若兹,则终身治矣。故凡器凡器:器识平凡的人。可使与颜、冉颜、冉: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与冉求。同趋,投百金于前,白刃加其身,虽巨跖跖(zhí):指春秋末年鲁国领导奴隶起义的领袖,史称“盗跖”。跖,原意为脚掌,代指大脚的叛乱者。弗敢掇也。善立法者若兹,则终身不掇矣,故跖可使与伯夷伯夷:商朝末年人。周武王克商后,伯夷、叔齐兄弟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后遂饿死于首阳山。所以被儒家推崇为以身殉道的圣人。同功。

闻民由水也。济大川者,太上太上:最好的,最佳方案。乘舟,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虚虚:无所凭借。指既不会泅水,也无舟可乘。入水则必溺矣。以知能知能:智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纵民之情谓之乱,绝民之情谓之荒。曰:“然则,如之何?”曰:“为之限,使勿越也。为之地,亦勿越。”故水可使不滥,不可使无流。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令:政令。亦如之。若乃肆情于身,而绳绳:动词,衡量,纠正。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谓理之源斯绝矣。自上御下,犹夫钓者焉。隐于手,应于钩,则可以得鱼。自近御远,犹夫御马焉。和于手而调于衔,则可以使马。故至道之要,不于身非道也。睹孺子之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则飞,疏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志安则循路而入门。

太上不空市,其次不偷窃,其次不掠夺。上以功惠绥民,下以财力奉上,是以上下相与。空市则民不与,民不与则为巧诈而取之,谓之偷窃。偷窃则民备之,备之而不得,则暴迫而取之,谓之掠夺。民必交争,则祸乱矣。

或曰:“圣王以天下为乐。”曰:“否。圣王以天下为忧,天下以圣王为乐。凡主以天下为乐,天下以凡主为忧。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乐,凡主伸己以屈天下之忧。申天下之乐,故乐亦报之。屈天下之忧,故忧亦及之。天下之道也。”

治世治世:治平之世。治世与盛世,在中国古代政治话语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达:传达,使贯彻。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衰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以贵高人,二曰以富奉身,三曰以报肆心以报肆心:通过公报私仇来放纵自己。。治世之位,真位也。衰世之位,则生灾矣。苟高人,则必损之,灾也。苟奉身,则必遗之,灾也。苟肆心,则必否之,灾也。

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治世之顺,真顺也。衰世之顺,生逆也。体苟顺则逆节,乱苟顺则逆忠,事苟顺则逆道,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班级:班序和职级。不固则位轻。禄薄卑宠则位轻,官职屡改则位轻,迁转烦渎渎:原意是水沟,小渠,此处指路途多杂。则位轻,黜陟黜陟:对官位的贬降与升迁。不明则位轻,待臣不以礼则位轻。夫位轻而政重者,未之有也。圣人之大宝大宝:皇帝之位。曰位,轻则丧吾宝也。

好恶之不行,其俗尚尚:上,久远。矣。嘉守节而轻狭陋,疾威福而尊权右,贱求欲而崇克济,贵求己而荣华誉荣华誉:以美好的名誉为荣。,万物类是已。夫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应:回应,照应。也。好恶毁誉赏罚,参相福也。六者有失,则实乱矣。守实者益荣,求己者益达,处幽者益明,然后民知本也。


【出处】《申鉴》卷一《政体》,4~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