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西部经济发展回顾

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在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着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重点区域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开创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一)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在201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3%,增速虽然比上年下降0.19个百分点,但比东部地区快3.42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快1.2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25个百分点总量数据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加总所得,以下均同。;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19.24%,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0.56个百分点,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省际数据看,西部各省(区、市)增速均在12%以上(见表1-1,图1-1),其中有五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增速进入全国前十位(与前两年相同),其中:重庆增长16.4%,与天津并居全国第1位;四川、贵州均增长15%,居全国第3位;内蒙古和陕西分别增长14.3%和13.9%,分居第5、第6位。从各省份总量看,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总量达到万亿以上,比上一年增加两个。其中四川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达21026.7亿元,居西部第1位;内蒙古、陕西经济总量分别为1.42万亿元和1.24万亿元,分别居西部第2、3位;广西、重庆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分别排西部第4、5位。与2010年相比,有5个省份的增速加快,贵州增速加快2.2个百分点,其他增速加快的还有新彊(+ 1.4%)、云南(+ 1.4%)、甘肃(+ 0.8%)、西藏(+0.3%);有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增速下降,分别是广西(-1.9%)、青海(-1.8%)、宁夏(-1.4%)、重庆(-0.7%)、陕西(-0.6%)、内蒙古(-0.6%)、四川(-0.1%)。

表1-1 2011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2011年西部各省、市、区统计公报。

图1-1 2011年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增长率

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增长的绝对差(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差)由2010年的6.5个百分点下降到4.4个百分点;二是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广西对西部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10%,五省、市、区的加总贡献率为71.19%,比上一年下降1.96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GDP按现价计算增长22.73%,达到27584元,按中国银行外汇2011年年底牌价$1=¥6.3009折算,为4378美元。共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入人均GDP 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区间,分别是内蒙古(9128美元)、重庆(5475美元)、陕西(5260美元)、宁夏(5141美元)、新疆(4749美元)、青海(4566美元)、四川(4148美元)、广西(4018美元)、西藏(3186美元)、甘肃(3107美元)。

分产业看,2011年西部地区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766.21亿元、51599.57亿元和35372.37亿元,分别增长5.1%、18.2%和11.3%,第二产业增速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增速有所加快,第三产业增速与上一年持平;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为65.23%;第三产业次之,为26.61%;第一产业最低,为5.09%,第二产业贡献率高于上一年度,而第一、三产业贡献率则出现下降,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下降4.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驱动特征进一步强化;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10年的13.88∶49.84∶36.28变为2011年的12.8∶51.74∶35.47,第一、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明显,2010年就已出现的二、三产业间逆向调整趋势进一步增强,这一点在分省数据中也得到充分验证,除新疆外的西部所有省份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均出现下降,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均上升(见表1-2,图1-2)。

表1-2 2011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图1-2 2010—2011年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

2011年,西部地区继续坚持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注重解决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升级改造和民生项目投资,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促进社会和谐;在努力争取中央项目投资资金的同时,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破解信贷规模收缩和项目核准门槛提高等难题,充分运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融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和区外资本投资规模。全年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86.32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一年加快4.2个百分点,也超过东部地区21.4%和中部地区27.85%的增速,扭转了上一年度增速下降的趋势。除西藏(18.6%)和四川(17.7%)外,其他10个省份投资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8%),7个省份增速超过30%(与上一年度相同),其中,贵州增速达到60.1%,居全国第1位;甘肃、青海、新疆分别增长40.2%、34.2%和33.1%,居全国第2、4、5位。与上年相比,8个省份增速加快,其中,贵州增速提升幅度最大;4个省份增速下降,广西放缓幅度最大(见表1-3、图1-3)。

表1-3 2011年西部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图1-3 2011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由于国家加大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基本条件投资力度,带动农户投资出现快速增长,农户投资增速长期落后于非农户投资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从已知的9个省份的数据上看,城乡投资增速基本相同,有4个省份的乡村或农户投资增速超过城镇或非农户投资增速。

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的增速超过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达到32.8%,比上年下降了2.5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尤其迅速,增幅达到33.3%(见表1-4)。这一增速的取得极为不易,是各大区域中增速最高的;房屋销售面积295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商品房销售额12596亿元,同比增长23.9%,二者的增速均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因此有研究认为:房地产投资热点已转向西部地区。有6个省份投资增速提高,其中贵州的增长最为迅猛,在上一年增长49.9%的基础上再提高7.9个百分点,达到57.8%,云南和内蒙古的增速也达到40%以上,这三个省份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有6个省份的投资增速下降,其中宁夏、广西、青海的增速大幅回调,分别回落26.4、23.8、14.7个百分点。全部12个省份中,只有西藏自治区的房地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

表1-4 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与销售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05&record=80.

(三)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张,旅游业增长显著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中国2011年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之一,西部地区通过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方式,挖掘消费潜力,促进了城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石油制品、汽车、家电、通讯等产品成为最大消费热点。西部地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940.3亿元,名义增长18.3%,增速比上一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2个百分点(见表1-5、图1-4)。从分省的数据看,除青海增长17%,其他省份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最快的是云南,达到20%,居二、三、四位的是重庆、陕西和宁夏,四省分列全国第1、4、6、7位。

表1-5 2011年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旅游收入增长情况

图1-4 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均比较繁荣,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市场的增速略快于农村,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0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5.5%;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各省份中城镇市场扩张最快的是云南省,继上一年之后再次高居榜首,增长20.8%;乡村市场则以甘肃增长最快,增长19.8%。

近年来,西部地区着力开发地方旅游资源,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吸引力,拓展旅游市场,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业迅速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西部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0982.6亿元,增长率达到32.5%,远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速,也高于全国23.6%的增速,占全国旅游总收入比重高达56.89%。2011年旅游收入增速最快的省份是新疆,为44.5%;旅游总收入最高的是四川,达到2449.2亿元;旅游收入超千亿元的省份除陕西和广西外,其余四个省份均在西南区。

(四)工业生产实现产值与效益双提高,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

2011年,西部工业经济克服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国内融资环境较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的影响,着力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将生存的竞争挑战与转型的发展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工业经济呈现出生产增长较快、效益同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良好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计算: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较去年15.7%的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增速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18.2%,增速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6.8%,增速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是唯一出现加速增长的地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9382.26亿元,增长35.98%,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4%。

从分省数据看(见表1-6),有4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分别是重庆、四川、贵州、广西,在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排名分居第1、2、5、6位;有8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利润增长在20%以上,分别是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广西,其中陕西和内蒙古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提高,已知的5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中,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广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257.7、286.8、378.16、269.35、299.2,分别比上一年提高27.3、42.1、25.4、53.4、20;但由于经营环境恶化,各地区不同程度出现部分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增大的情况(见图1-5)。

表1-6 2011年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情况

*重庆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图1-5 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增长情况

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与效益大幅提高的同时,各省(区、市)的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车摩托车行业总产值增长13.4%,占工业总产值的27.2%;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56.7%,占工业总产值的21.9%;材料工业增长31.4%,占工业总产值的15.1%;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增长98.6%,占工业总产值的16.8%。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达375家,比2010年多103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161家,比2010年多33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包括长安福特、重庆电力、重钢股份、达丰电脑、长安股份、鸿富锦、庆铃汽车、格力电器、长安铃木、力帆实业、海尔空调、烟草工业、小康汽车等13家,而2010年为9家。

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43.6%;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2.8%;能源电力产业增长19.4%;油气化工产业增长27.5%;钒钛钢铁产业增长26%;饮料产品产业增长27.5%;现代中药产业增长32.6%。

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中,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增势较为明显,分别比上年增长55.4%、43.9%、33.8%和28.1%。

云南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5%;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8.3%。6大高耗能行业共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6.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3.5%。

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增长17.3%;装备制造业增长13.4%;有色冶金工业增长23%;食品工业增长2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9.8%;医药制造业增长1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5%;纺织服装工业增长10.2%。

甘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42%;实现利润增长10.3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84%。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7.27%,实现利润增长35.73%。

青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盐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冶金业、医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3.7%。

新疆在自治区重点监测的十大产业中,有色工业增长32.9%;电力工业增长31.2%;化学工业增长22.5%;煤炭工业增长17.7%;钢铁工业增长10.9%;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增长2.1%;汽车工业增长1.8%;纺织工业下降0.8%;装备制造工业下降3.3%。

广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50.9%。

(五)对外贸易顺差有所加大,利用外资登上新台阶,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

2011年,西部地区坚持扩大内需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全面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2011年,西部地区进出口规模达到1839.78亿美元,增长43.7%,比上一年提高3.5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22.5%的增速;其中进口规模为760.3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2%,增速有所回落;出口规模为1079.4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9.9%,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净出口规模为319.1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61.1亿美元,增长率为101.9%;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8.3%。从分省数据看,2011年西部地区所有省份的进出口总额均出现正增长。在全国进出口增速最快的10个省份中,西部地区占了6个;除青海与宁夏外,其余10个省份的进口也都出现正增长,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西藏、重庆、贵州等3省(区、市);全部12个省(区、市)的出口均出现正增长,增长率高达50%以上的有重庆、贵州、四川、西藏4省(区、市);净出口方面有9个省份为顺差,其中新疆继上一年之后再次高居榜首,为108.36亿美元,重庆以104.58亿美元居次席,而甘肃、内蒙古、陕西则分别出现43.94亿美元、25.65亿美元和6.02亿美元的逆差(见图1-6)。

图1-6 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进出口增长率

从出口贸易的情况看,出口结构向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由初级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由低技术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趋势明显,表明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增强。2011年,重庆加工贸易方式实现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4.1倍,占出口总额的31.1%;笔记本电脑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5.9%;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1.6倍,占出口总额的6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641.6%。四川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44.5%;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长1.7倍;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提高到5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2.1%提高到39.9%。云南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17.6%;农产品出口额增长34.9%;磷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30.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增长2.5%。甘肃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42.46%;加工贸易出口额下降4.06%;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65.0%。宁夏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9.2%,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96.2%,纺织品出口额增长40.8%,碳化硅出口额增长9.5%,钽铌铍及制品出口额增长38.3%,机床铸件出口额增长78.2%,羊绒纱线出口额增长3.0倍,铁合金出口额下降8.1%,金属镁出口额下降28.3%,轮胎出口额下降5.0%。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西部地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1.58亿美元,净增加99.96亿美元,同比增长46.3%,比上年加快2.84个百分点,继上一年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后,历史上首次登上300亿美元台阶。与此同时,利用外资的质量得到改善,利用以外资经济为主体的各类产业聚集园区的实力和整体功能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重庆制造业外商投资实际到位34.10亿美元,增长87.2%;房地产业外商投资实际到位30.67亿美元,增长2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2.35亿美元,增长4.1倍;批发和零售业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1.60亿美元,增长13.3倍。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3个省份与前两年相同,仍然是四川以110.3亿美元居首位,重庆和内蒙古分别以105.29亿美元和38.38亿美元分列第二、三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最快的省份仍是贵州,增长率为127.9%,已连续两年增速在100%以上(见表1-7)。利用国内省外资金也出现较大增长,其中重庆利用内资4919.8亿元,增长86.5%,贵州利用内资2580.32亿元,增长160.1%,四川利用内资量也高达4536.2亿元。

表1-7 2011年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合作情况

在积极扩大出口和引入外部资本的同时,西部地区的企业也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与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人才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011年,重庆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4.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对外协议(意向)投资新签项目67个,达成协议(意向)投资额60.27亿美元;新核准境外企业(机构)57个,实际投资4.18亿美元,增长5.3%,加上1.28亿美元内保外贷额,全市实际对外投资额为5.46亿美元。四川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75.0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0.42亿美元,增长25.4%;外派劳务28013人次。新增境外投资企业52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278家。贵州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亿美元,增长36.0%。陕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实现营业额13.62亿美元,增长68.1%。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工资额5380万美元,增长36.2%;实际收入总额5542万美元,增长1.02倍。甘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5.47亿美元,增长34.40%;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97亿美元,增长55.50%。广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

(六)地方财政收入出现跨越式增长,但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增大

2011年,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形势的平稳向好发展,西部地区各省份的财政收入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36.5亿元,同比增长36.11%,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21.92%,收入首次达到万亿元,比上一年净增收2901.28亿元,增速比上一年度提高7.08个百分点。财力增长使政府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加大了对关键领域的新兴产业的投入,为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执行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并重的新机制,全年西部地区财政支出27394.09亿元,增长27.6%(见表1-8)。

表1-8 2011年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支情况表

分省份情况看,四川、重庆、云南、陕西、内蒙古的财政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云南、陕西、内蒙古是首次跨入千亿元的行列,四川达到2000亿元级别;增长率方面,12省份的增速均在20%以上,进入全国增速前10的省份有陕西、西藏、重庆、贵州、新疆、宁夏、青海7个省份,分列第1、2、3、5、6、7、9名;在完成额的增加方面,陕西、四川、重庆、内蒙古、云南、贵州、新疆的增加量均超过200亿元,7省、市、区的收入增量达2479.25亿元,占西部地区全部增量的85.45%;在增速的对比方面,全部12个省份增速均加快,其中陕西加快了50.3个百分点,是所有省份中最快的。

虽然2011年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地区财政失衡的情况并未改变,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与收入相比,缺口高达16457.6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2949.39亿元,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的收入占其支出不到40%;有9个省份的缺口高达1000亿以上,其中四川更是在2000亿以上,为2629.4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财政对民生事业支持力度加大

2011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与其他省区的收入差距仍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有11个省份增速超过10%;除西藏、甘肃、青海、广西外,有8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1%),其中贵州、陕西、四川、云南、重庆进入全国增速最快的10省份排名,分居第3、4、5、7、9位;但所有12个省(区、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10元),收入最高的重庆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8%,最低的甘肃则仅为68.6%,在全国收入最低的10个省份中,西部占了7个(见图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12个省份的增长率均在12%或以上;有5个省份的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9%),分别是重庆、陕西、四川、云南和贵州;各省份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都低于全国均值(6977元),最高的重庆和最低的甘肃分别相当于全国均值的92.88%和55.47%,全国收入最低的9个省份均在西部(见图1-8)。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指标中还有一个重要现象是,各省、市、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方面,在已有数据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仅有云南、甘肃、青海出现下降,其中云南下降2.4个百分点,是下降最明显的省份,而新疆上升了2.12个百分点,是上升幅度最大的省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中,已知的9省份均出现了下降,广西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最明显,下降4.7个百分点,表明城镇居民生活受食品等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而农村受影响较小;9省份的恩格尔系数均已降到50以下,表明这些省份的城乡居民均已实现总体小康。

图1-7 2011年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1-8 2011年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促进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西部地区继续实施了稳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开展就业服务与指导,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继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就业形势比较稳定,西部各省份(除青海与西藏外)共新增就业308.82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14.13万。由于失业救济与援助政策得力,城镇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在已有数据中,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5%以下,而且与上一年相比,除四川与贵州有小幅上升外,其余8省份均有了不同程度下降(见表1-9)。

2011年,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力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等不断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人民群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见表1-10)。

表1-10 2011年西部地区财政民生支出情况表

表1-9 2011 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就业情况

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2011年,西部地区除云南外的教育支出3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用于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营养餐补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西部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2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着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多项社会保障标准,发展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困难群众和家庭困难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必要生活保障,扩大鼓励就业和创业的财政政策范围,大力落实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三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支出1941.6亿元,比上年增长59.4%,用于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四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西部地区(除重庆与云南外)住房保障支出995.7亿元,比上年增长54.8%。用于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供应和财税优惠政策,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2011年,西部地区(除贵州、云南与宁夏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用于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文化省区建设。六是大力开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西部地区(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与宁夏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重庆、四川等7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投入民生费用高达12948.7亿元,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为42.27%。

(八)注重增长极带动与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由于工业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地区着力改变原有经济布局过于松散的情况,着力培育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经济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提高人口集中度与土地集约利用率,促进产业集聚化,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重点建设了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呼包银榆、兰西格、天山北坡、滇中、黔中、宁夏沿黄、藏中南等经济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在经济区着力推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建设,着力构建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经济发展格局,带动区域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在大城市中着重提升城市的经济集聚与效率增进功能,加强、加快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西安西咸新区建设,构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

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和重庆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6.6%和55.02%,两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均超过全国51.3%的平均水平;有3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率提高幅度达到或超过2%,分别是内蒙古、青海和重庆。但部分省(区、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贵州和甘肃的城镇化率还在40%以下(见图1-9)。

图1-9 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情况图

(九)食品价格拉动CPI上涨幅度,PPI上涨较温和

2011年西部地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明显,除云南上涨4.9%外,其余11个省份涨幅均达到或超过5%;西南区5个省份CPI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其余7省份中涨幅较大的4个省份是宁夏(上涨6.3个百分点)、青海(上涨6.1个百分点)、新疆(上涨5.9个百分点)、广西(上涨5.9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12省份的CPI均超过2010年的数据,有7个省份加速幅度超2个百分点。CPI的加速上涨与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紧密相关,11个省份的涨幅在10%以上,有8个省份的指数超过全国的均值(11.8%),其中广西的涨幅高达14.4%,除贵州外的11个省份均出现了加速上涨。

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方面,各省份的PPI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有8个省的指数高于全国均值6%,涨幅最大的是新疆,高达14.8%,其次是宁夏,为9.5%。与2010年相比,仅有4个省份的PPI出现加速上涨,8个省份的涨幅出现回落,其中新疆的涨幅回落了10.5个百分点(见表1-11)。

表1-11 2011年西部地区物价指数及与2010年相比的物价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