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绿色供应链内涵研究

Ahi和Searcy(2013)通过文献对比分析,给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企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通过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效地利用各种材料、信息、资金等去完成产品和服务的采购、生产、分销环节,最终去构建协作型供应链体系。

顾志斌和钱燕云(2012)认为绿色供应链就是把环保意识融入到供应链各个环节,是减少环境污染、优化资源利用、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且通过文献回顾和总结,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绿色供应链定义与内涵、运作管理、绩效评价和行业实证的研究现况和进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Sharma(2013)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的战略框架,提出供应链废弃物和排放物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必须要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来获取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研究将绿色供应链分为绿色设计和绿色运营,其中绿色运营又具体分为绿色生产与再生产、逆向物流、废物管理三部分,并提出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需要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政府的环境政策和规制、供应商的参与、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研究还给出了详细的绿色供应链战略,包括风险导向战略、效率导向战略、创新导向战略、闭环战略等,并提出了实施绿色供应链带来的收益:通过效率提升带来的经济收益、通过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形象的提升等。

Mutingi(2013)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分类,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分析了目前绿色供应链在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最新进展,发现绿色供应链有四个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绩效标准、生态效率、绿色技术创新以及供应链协同,主要目标是减少废弃物、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资源配置,并且目标的实现会受到供应链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三个维度:关系维度(强制的还是协同的)、过程维度(经济效率还是绿色效率)、产品维度(功能性的还是创新性的),进而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分类:服从战略、创新战略、精益化战略、闭环战略。

黄聪英(2013)认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存在绿色生产观念淡薄、缺少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战略和法律法规等问题。因此,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服务平台,健全评价体系;提高绿色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企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制定绿色供应链发展规划,提高技术水平,巩固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黄华(2013)认为绿色供应链是指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而形成的基于再制造、清洁再制造、绿色制造模式的由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文化价值观构成的关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动。它的目标是兼顾生产与环境相容,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具有绿色、闭环、信息化等特点,并且遵循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实用性、简明性、延展性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财务运营指标、客户服务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李丹等(2013)对煤炭绿色供应链进行了界定:基于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从资源优化利用、循环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煤炭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煤炭绿色供应链整体进行绿色设计,从煤炭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煤炭在开采、生产加工、物流阶段能遵循环保的规定,从而减少煤炭消费期和回收期给环境、生态带来的危害,即以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对煤炭供应链系统进行重新规划、控制、管理和评估,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认可型煤炭绿色供应链系统。

邱立国和史烽(2013)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为我国中小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谭丹(2013)研究了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问题,基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与现代物流契合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封闭式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探讨了封闭式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构成,分析了它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现代物流条件下封闭式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网络模型的优化方案。

王丽杰和王雪平(2013)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基本目标,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分考虑和强化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现代绿色管理模式,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储存、分销、回收以及原料选择等一系列活动进程中充分体现出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并且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要做到紧密友好合作与信息的共享,企业内部也要做到及时沟通,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灵活性,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鞠芳辉等(2014)认为可持续供应链的提出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全球化与信息化加剧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这客观上需要供应链提升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在详细回顾可持续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二者的研究脉络与理论特征,梳理了二者的关系及理论交汇点,按照可持续供应链组织特征把动态能力理论整合到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当中,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杨晓晗和韩纪琴(2014)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并将其融入各个环节,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与配置,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企业及学术界的重视,并通过对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发现了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最后从企业角度、风险管理角度和消费者角度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

周鲜成和贺彩虹(2014)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了可持续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系,探讨了影响可持续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推进的三大因素,提出了构建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机制、政府监管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