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德十讲
  • 梁衡
  • 1140字
  • 2020-08-29 23:45:41

四、为何现在重提讲官德

其一,“治国先治吏”,这是由官德的相对特殊性与重要性决定的。官员是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管理着公共资源。官员是社会的风向标,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权力的正邪走向,关系着民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200多年前,法国的路易斯·博洛尔曾说:在一个国家里,为政者的品质总是影响并成为该民族性格品质的模型。恶劣的政治道德可以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人民。所谓官风不正,民风难改。

马克思说,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所不同的是,究竟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一个称职的官员,应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福祉,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公平行事,清廉务实。而这一切都是在道德自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倘没有道德的基础与依托,则权力会失控变形,政治会失去方向。

其二,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官德居其首位。当前,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年来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转型期的信仰失落、价值观扭曲,使社会道德底线一再滑落——帮扶跌倒的老人反被诬告、佛山女童两次被碾压无人施救、女大学生网上要求被包养、北大教授婚外情遭敲诈、郭某某网上炫富……道德滑坡,形势严峻,社会道德良心亟待全面重建。俗话说官德不良则民德必失,对民众具有示范意义的官德,其导向作用,可四两拨千斤。道德建设,应从官员抓起。如果姑息纵容,一任官员失德,就会雪上加霜,让公众道德更加沦落,让国家无法摆脱经济发展与精神贫困的尴尬处境。

其三,官德不彰,贪腐丛生,社会信任危机凸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官德建设,涌现出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一大批官德高尚的楷模。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官德出现了滑坡:热衷作秀,罔顾民生;急功近利,钻营浮夸;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尸位素餐,不思进取;贪污腐败,骄奢淫逸。“官德”缺失已成为腐败犯法的重要诱因,贪腐乱象丛生不绝——上海在建高楼倒塌、县煤炭局长坐拥京城70多套豪宅、铁道部运输局局长18亿美金存款、安徽宣城原副书记用 MBA原理管理“情妇团队”……中国《法制晚报》公布的一份反腐统计显示,中国贪官的胃口在2008年比2007年大了3倍。2008年贪官们人均受贿884万多元,与2007年受贿平均值253万元相比,涨了2倍多。权力的滥用、资源的垄断、官德的沦落,加剧了贫富差距,危害了社会秩序。2011年10月,北京三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数据显示造成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官场贪腐现象严重,并且呈现腐败群体化、年轻化、高官化、期权化、国际化、隐秘化等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