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影响因素检验与预防对策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9所监狱累犯群体的抽样调查
- 李光勇
- 2466字
- 2020-08-26 13:25:50
本章小结
在研究设计这一章中,笔者介绍了五个方面的情况:
(1)界定核心概念。在此部分,笔者首先界定了重新犯罪的概念,即重新犯罪是指个体的犯罪行为属于《刑法》规定之罪,并且此罪无论处刑轻重,无论再犯时间,无普通累犯与特殊累犯之区别,无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之差异。其次,笔者确定了两类研究群体,第一种类型为上海市有过犯罪史在刑满释放人员之后五年内又重新犯罪的正在监狱里面服刑的罪犯群体;第二种类型为上海市有过犯罪史在刑满释放之后五年内没有重新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
(2)搭建理论框架。本研究将生命历程理论作为总的理论框架,其他所有可能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发生影响的因素都是内嵌入这个框架,具体说是嵌入生命历程理论中去,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构建起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生命历程理论。基于此,本书将刑满释放人员的生命历程划分为:第一个时期,是早年成长时期,是指14周岁之前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历包括五个方面的经历,即早年家庭成长经历、早年学校成长经历、早年社会交往经历、早年偏差行为经历、早年不幸事件经历。第二个时期,是第一次犯罪时期,是指研究对象在14周岁之后第一次犯罪时的相关变量。第三个时期,是上次监狱服刑时期,即监狱服刑期间的一些经历。第四个时期,是上次刑释之日到重新犯罪之日或者接受调查之日之间的时期,相关的维度包括刑满释放人员的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心理感受、不幸遭遇、悔罪态度。
(3)明确研究思路与结构。本研究的总体研究思路,即以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以提出符合调查研究结果的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对策建议为目标,以减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为研究目的,全方面比较刑满释放之后五年内重新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与刑满释放之后五年内没有重新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之间的差异,希望找到影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具体原因及细节资料。研究结构就是本研究的章节安排。
(4)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最终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但是也离不开其他研究方法的辅助。总体而言,包括三种研究方法。第一种是既有文献梳理与评价,笔者尽可能充分查阅和分析了四类文献:一是学术研究文献;二是上海市犯罪矫正机构与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机构提供的不涉密的各类工作规程、工作总结;三是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本;四是新闻媒体的各类报道。第二种是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深度访谈资料与分析深度访谈资料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呈现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过程资料,让感兴趣者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过程有直观的认识;二是为进一步理解定量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供丰富的、深层次的材料。第三种是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在上海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得到了全体重新犯罪与未重新犯罪人员的花名册,为了确保调查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笔者采取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对于问卷调查资料,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的录入,并且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统计分析。
(5)介绍研究步骤。本研究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是查阅既有的文献资料。第二步是选择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第三步是开展一对一深度访谈。第四步是整理各类调查资料。第五步是初步分析访谈与问卷资料。第六步是开展问卷数据的ROC曲线分析。这六个步骤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在这六个步骤的基础上,笔者找出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影响力显著的因素,并且提出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降低其重新犯罪风险的对策建议。
[1] 丛梅:《重新犯罪实证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2] 江伟人:《关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研究》,载《检察风云》2015年第3期。
[3] 荣月:《犯罪学视野下的犯罪概念初探》,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4] 李均仁:《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5] Elder,Glen,H,Jr.1996.Human lives in changing societies:Life course and developmental insights.In Robert B.Cairns,Glen H.Jr.Elder,and E J.Costello (eds),Development Science,31-62.New York:Cambridge.
[6]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5页。
[7] 曹立群、任昕:《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47页。
[8] [美]罗伯特·J.桑普森、约翰·H.劳布:《犯罪之形成——人生道路及其转折点》,汪明亮、顾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9] r是相关系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它的取值范围是[-1,1],取值为正数时,表示负相关;取值为负数时,表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表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p是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结果中的概率值,它用来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值,一般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或者统计学意义。正文中的(r=-0.29,p<0.05)表示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如果父母偏执的培养方式呈现低频率,则孩子报告的对父母依恋指数就会较高,这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9,即表明前者频率越低,后者依恋指数越高,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为0.29,p小于0.05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10] Robert J.Sampson,John H.Laub.1993.Crime in the Making: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66-79.
[11] Gove Walter R.,Robert D.Grutchfield.1982.The Family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Sociological Quarterly 23:301-319.
[12] Loeber Rolf,Magda Stouthamer-Loeber.1986.Family Factors as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Juvenile Conduct Problems and Delinquency.In Crime and Justice,Volume7,ed.Michael Tonry and Norval Morr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9.
[13] [美]罗伯特·J.桑普森、约翰·H.劳布:《犯罪之形成——人生道路及其转折点》,汪明亮、顾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14] Robert J.Sampson,John H.Laub.1993.Crime in the Making: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66-79.
[1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6]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1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8] 阮曾媛琪:《中国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9] 风笑天主编:《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233页。
[20] 风笑天主编:《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82页。
[2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22] 中国统计网:《如何用SPSS做ROC曲线分析?》,2017年6月10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9822776911336&wfr=spider&for=pc,2018年3月10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