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及司法解释新编(含请示答复及指导案例)(2019年版)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5506字
- 2020-08-26 12:46:56
一、犯罪与刑罚
1. 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九) 》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2015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64次会议通过 2015 年10 月29 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法释 〔2015〕 19号)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九)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规定, 现就人民法院2015年11月1日以后审理的刑事案件, 具体适用修正前后刑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的, 不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二条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 且在2015年10月31日以前故意犯罪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第三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一人犯数罪,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 有期徒刑和管制, 或者拘役和管制, 予以数罪并罚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四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侮辱、诽谤行为, 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
第五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实施的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虐待行为, 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 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
第六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组织考试作弊, 为他人组织考试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 以及非法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考试试题、答案, 根据修正前刑法应当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或者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等追究刑事责任的, 适用修正前刑法的有关规定。但是, 根据修正后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的规定处刑较轻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 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根据修正前刑法应当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或者妨害作证罪等追究刑事责任的, 适用修正前刑法的有关规定。但是, 根据修正后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处刑较轻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的有关规定。
实施第一款行为, 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 根据修正前刑法应当以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或者贪污罪等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实施贪污、受贿行为, 罪行极其严重, 根据修正前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不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而根据修正后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 终身监禁, 不得减刑、假释可以罚当其罪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根据修正前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足以罚当其罪的, 不适用修正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
第九条 本解释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
(2001年12月7日 高检发释字 〔2001〕 5号)
为正确适用司法解释办理案件, 现对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 自发布或者规定之日起施行, 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
二、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 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 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
三、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 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 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 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 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四、对于在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 按照当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 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的, 不再变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7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37次会议通过 1997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释 〔1997〕 5号)
为正确适用刑法, 现就人民法院1997年10月1日以后审理的刑事案件, 具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或者修订后的刑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对于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 行为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超过追诉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 超过追诉期限的, 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条 犯罪分子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 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 但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 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三条 前罪判处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或者赦免, 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是否构成累犯, 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1997年10月1日以后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 是否构成累犯, 适用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
第四条 1997年9月30日以前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 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罪犯,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 适用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五条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的犯罪分子, 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或者提供重要线索, 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 适用刑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
第六条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被发现漏罪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 情节严重的, 适用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 撤销缓刑。
第七条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 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犯罪分子, 因特殊情况, 需要不受执行刑期限制假释的, 适用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 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八条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 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 可以假释。
第九条 1997年9月30日以前被假释的犯罪分子, 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假释考验期内, 又犯新罪、被发现漏罪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 适用刑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 撤销假释。
第十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 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73次会议通过 2006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法释 〔2006〕 1号)
为正确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贯彻“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根据刑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现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本解释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是指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
第二条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周岁”, 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三条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应当查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的年龄。裁判文书中应当写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四条 对于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确实无法查明的, 应当推定其没有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但是无法准确查明被告人具体出生日期的, 应当认定其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第五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 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 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 定罪处罚。
第六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不认为是犯罪。
第七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 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 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第八条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 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 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 情节严重的, 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第九条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 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 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 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不认为是犯罪:
(一) 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 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 或者被胁迫;
(三) 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 可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 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 可以不按犯罪处理。
第十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 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当场使用暴力,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或者故意杀人的, 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 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情节轻微的, 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第十一条 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 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 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第十二条 行为人在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前后均实施了犯罪行为, 只能依法追究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行为人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了不同种犯罪行为, 对其年满十八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行为人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了同种犯罪行为, 在量刑时应当考虑对年满十八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 适当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三条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 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第十四条 除刑法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外, 对未成年犯罪一般不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如果对未成年犯罪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应当依法从轻判处。
对实施被指控犯罪时未成年、审判时已成年的罪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适用前款的规定。
第十五条 对未成年罪犯实施刑法规定的“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 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 对未成年罪犯实施刑法规定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 一般不判处财产刑。
对未成年罪犯判处罚金刑时, 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判处, 并根据犯罪情节, 综合考虑其缴纳罚金的能力, 确定罚金数额。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五百元人民币。
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 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 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第十六条 对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 可以宣告缓刑。如果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应当宣告缓刑:
(一) 初次犯罪;
(二) 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
(三) 具备监护、帮教条件。
第十七条 未成年罪犯根据其所犯罪行, 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悔罪表现好, 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
(一) 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 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
(三) 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
(四) 共同犯罪中从犯、胁从犯;
(五) 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
(六) 其他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第十八条 对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 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度放宽。
未成年罪犯能认罪服法, 遵守监规, 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 即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予以减刑, 其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 间隔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 可以假释。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间已经成年的, 对其减刑、假释可以适用上述规定。
第十九条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 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 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被告人对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赔偿情况, 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第二十条 本解释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发 〔1995〕 9号) 自本解释公布之日起不再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1999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69次会议通过 1999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1999年7月3日起施行 法释 〔1999〕 14号)
为依法惩治单位犯罪活动, 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 现对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第二条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 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第三条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 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