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研究方法

本书将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生态学、社会学、安全学、旅游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文献研究、现象观察、理论应用、概念界定、模型构建、指标选取、数据收集、模型验证到理论形成与研究讨论的逻辑思路开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采用规范和实证、归纳和演绎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将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如下。

1.3.2.1 研究方法论

(1)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

本书总体采用“规范—实证—规范”的分析思路。运用安全学、系统学、旅游学等相关概念、理论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及其系统运行机理、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模型进行规范分析,系统性地阐释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运行的理论内涵。通过系统动力学和结构方程的建模原理,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和主观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和修正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模型,规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的理论内涵,为实证检验奠定基础。另外,针对实证分析验证的模型为目的地旅游安全指数测算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论来源和依据。

(2)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是相互补充的,单一的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很难深刻反映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既要进行定性分析,又要进行定量分析,才能更全面地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进行评价。

本书定性分析主要是从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内涵与外延阐释,并通过对目的地旅游安全系统框架体系分析,建构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理论模型,遵循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目的和原则,考虑指标的充分性、必要性、可行性等因素,确定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就是通过调研等途径获取样本城市目的地数据,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模型和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指标体系和模型科学性、合理性。

(3)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本书通过对旅游安全概念内涵的反思,采用逻辑推理的演绎方法阐述目的地旅游安全理论内涵。通过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脆弱性理论、期望差异理论,逻辑推理、演绎出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的理论模型。采用归纳分析方法,抽象出目的地旅游安全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和运行机理,并使用城市目的地的调研数据验证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模型。

1.3.2.2 具体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书具体采用文献研究、多元统计和系统分析学等方法,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进行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软件和工具有:SPSS 18.0、AMOS 17.0、Vensim 5.0等。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阐述研究的相关背景,梳理现有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的脉络,并指出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现有的相关文献分析,界定目的地旅游安全概念、理论内涵和外延,诠释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特征、影响因素、运行机理,提出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分析的理论框架,为旅游目的地安全评价和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2)多元统计分析法

本书将根据理论阐述,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和主观评价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设计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PSS 18.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将综合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等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和拟合,以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和游客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

(3)系统分析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ay W.Forrester)教授创立的研究复杂系统动态行为的一种计算机仿真技术,系统动力学以系统思考为理论基础,主要对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进行分析[7]。本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与系统动力学原理,将目的地旅游安全系统看作一个自组织复杂系统,对其结构、组成要素、主要特征、影响因素、系统功能、运行机理、因果关系、主要反馈回路和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使用Vensim 5.0软件刻画目的地旅游安全系统运行的模型,为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分析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