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以快速老龄化为背景
- 胡耀岭 刘娜娜 王媛
- 1277字
- 2020-08-29 05:08:10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依据
自1999年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是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时代。随着20世纪50年代出生高峰期人口步入老年以及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之1980年开始长期持续低生育水平,人口金字塔底部快速收缩、顶部持续加宽,中国人口驶入快速老龄化通道。2015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8亿人,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6.15%。[1]在持续了30多年低生育水平后,中国人口数量结构特征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发展战略也面临严峻考验和重大抉择。自2016年1月开始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将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有所减缓,达到重度老龄化时间将向后推迟10年,从调整前的2043年推迟到2053年,但老年人口规模并不会因生育政策调整而减少。[2]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达到4.25亿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8285万人,全国人口老龄化率将快速升至31.12%,中国将成为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届时,人口总抚养比将增至92.64,比当前水平提高八成以上,其中老年抚养比将从2016年的24.73增至2050年的59.94,增幅为142%,老年人口抚养负担逐年加重。
中国是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政策还很脆弱,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偏负面的,人口快速转变所带来的巨大银发浪潮使中国经济社会面临更大风险。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由上升转为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制造业竞争优势有所削弱,经济增长减缓将不可避免。人口高度老龄化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而庞大老年群体对养老金、医疗保障和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大幅上升,这将必然对教育、环保、国防和公共安全等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产生挤占效应。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养老资源供需失衡问题将非常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开展养老资源相关研究,从其供给能力和需求规模两个方面入手,引入过程控制理论和时变动态平衡理论构建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模型,将养老经济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置于同一框架内进行系统研究,探寻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对养老资源供给需求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提出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的实现路径和政策选择。
二 研究意义
我国养老资源面临的问题是养老资源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庞大老年群体对养老资源的基本需求,主要表现为养老基金缺口逐年扩大和养老服务能力严重缺乏。养老资源供需失衡将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养老资源需求刚性条件下,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养老资源供给能力,实现并保持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在理论上,本书将养老资源置于包含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总体框架内进行统筹分析,系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养老资源供给需求变动特征,探寻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对养老资源供给需求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拓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实践上,应用过程控制理论和时变动态平衡理论,对养老资源供给需求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建立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模型,实证研究养老资源达到供需动态平衡所对应的参数条件,有效提升养老资源供给能力,对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培训政策、证券监管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