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的形式定期公布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不仅有利于总结、记录并评析地方层面流域治理的绩效与进展,也有利于探索督促和核实方法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深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黑龙江作为全国生态安全大省,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来定期披露松花江流域治理与发展成就无疑是一种制度层面的进步。从这部《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可以概览近年来黑龙江省紧紧把握国家深入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全面、系统、深入推动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创新不断前行的脚步和成就。多年以来,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以生态好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推进区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上下功夫,是十分明智的战略抉择。

这部《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展现出强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觉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这部蓝皮书中,读者应该能看出一种生态文明的理论觉醒。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松花江流域的各区域,构建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基于自然资源发展的路径依赖。但在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践中,松花江流域的各区域较早地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和愿望,这些地方在淘汰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建设、利用、修复生态功能区,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草原、流域等生态敏感区等方面,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二)展现出流域文明全方位生态建设的史诗画卷。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实践,是地方经济发展转型探索的过程。在东北地区发展的历史上,即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理念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但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却始终在不断前行,在挣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束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与积极尝试。在主要依托自然资源谋求发展转向依托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可再生资源促进发展的尝试中,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被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层面,历经准备、启动、深化、转型,整体推进,不断深化。《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部头著述,对于各地开展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能不说是一个名副其实、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搜集了大量技术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增强了历史过程表述的真实性与可信性,把史诗般的生态建设与发展的画卷绘制得更加精确化。

(三)展现出延伸流域层面生态建设的演化路径。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部《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最大的学术价值,是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流域文明与生态建设的演化路径。从该报告提供的大量案例经验与数据关系看,初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新旧制度安排的排斥,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从制度融合角度,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度耦合。这些在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个案中得到了经验事实的检验。松花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安排,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优势,其理论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字面之义。

(四)展现出更具开放性的观察视角与研究范式。这部《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报告(1949~2019)》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以开放性的观察视角与科学理性的研究范式,向人们展示了通过实证分析可以求证理论假设的政策意义。课题组成员和皮书研创者,既有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一线的领导干部,又有熟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既依托省社科院的研究力量,又引入了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历史的纵向延伸观察与个案系统剖析相结合,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从整体流域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向人们展现长期以来松花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过程的研究成果,强调运用市场、公共和非政府机构的力量,找到一个流域治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与有效途径。

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