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优消费率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研究
- 赵鑫铖
- 5837字
- 2024-12-21 05:55:05
第四节 结构安排
本书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以最优消费率为主线,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经济体满足最优消费率的条件、消费率随经济的可能演化路径以及经济在稳态上的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的关系;从实证上,运用动态效率、索洛模型、拉姆齐模型以及VAR模型对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优消费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在对影响我国最优消费率的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经济最优消费率的相关建议。本书按照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证分析。
第二章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稳定性演变的特征事实,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消费率演变特征及国际比较,经济增长稳定性的直观评价,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将动态效率和最优消费率二者统一在动态效率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并从实证角度研究我国经济动态效率情况和最优消费率水平。本章将经济实现黄金律增长时对应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则经济动态效率为判断现实经济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当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时,现实经济的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当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状态时,现实经济的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
第四章以索洛模型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推演,探讨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经济体满足最优消费率的条件,并运用中国1978~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章运用拉姆齐模型来分析最优消费率问题。首先探讨了拉姆齐模型中最优消费率的决定问题;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校准了相关参数,得到我国的最优消费率,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各种参数变化对最优消费率的影响。
第六章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讨论开放经济下的最优消费率决定问题,由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复杂性要获得解析解较为困难,在理论模型构建完成后,最优消费率的求解及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
第七章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消费率问题,由于DSGE模型是基于经济主体最优化出发来研究相关问题的,出于方便的考虑本章将经济处于稳态时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进而分析最优消费率和经济产出对各种外生冲击的响应。
第八章对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首先,依据相关经济理论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四种结构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进行分析;其次,构建计量模型将各影响因素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而定量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改善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从三个层面分析消费率变动对经济增长及其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从国民经济核算层面,在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假定消费率上升、投资率下降和净出口率不变的情况下,模拟最终消费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从投入产出分析层面,假定消费率上升、投资率下降和净出口率下降的情况下,分析最终消费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运用我国1978~2016年数据,通过建立最终消费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的VAR模型分析消费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第十章通过上述研究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使我国最终消费率向最优消费率收敛的政策建议。
[1] 运用几何平均法计算。
[2]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计算的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农村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均以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为分母。
[3] 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及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5]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6] E.Phelps,“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A Fable for Growthme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638-643.
[7] 〔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苏剑、罗涛译,商务印书馆,1999。
[8] 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 杨圣明:《杨圣明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0] 曾令华:《理论最优消费率之我见》,《求索》1997年第3期。
[11] 〔美〕霍利斯·钱纳里、〔以〕莫伊斯·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2] 闻潜:《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3] 田卫民:《基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最优消费规模:1978—2006》,《财贸研究》2008年第6期。
[14] 吴忠群、张群群:《中国的最优消费率及其政策含义》,《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15] 该指标解释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16] 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
[17] 由于在现实中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在公式中乘上了100%。
[18] 刘国光:《对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一些问题的看法》,《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19] 刘国光:《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0] 刘国光:《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和前景展望》,《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6期。
[21] 〔美〕霍利斯·钱纳里、〔以〕莫伊斯·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2] 肖泽群:《用科学发展观协调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3] 吴先满、蔡笑、徐春铭:《中外投资、消费关系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1期。
[24] 晁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钱纳里模型能解释吗?》,《财贸经济》2009年第4期。
[25] 宁军明、涂大坤:《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基于钱纳里一般工业化模型》,《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26] 付立春:《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27] 罗云毅:《我国当前消费率水平是否“偏低”》,《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28] 乔为国:《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成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29] 江林、马椿荣、康俊:《我国与世界各国最终消费率的比较分析》,《消费经济》2009年第1期。
[30] 雷辉:《改革以来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及趋势分析》,《开发研究》2009年第4期。
[31] 罗云毅:《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32]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33] 梁东黎:《我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现象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4] 战明华、许月丽、宋洋:《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条件及其转换路径:中国高投资、低消费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解释框架》,《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
[35] 龚敏、李文溥:《中国高资本报酬率与低消费率的一个解释——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与校准》,《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
[36] 吕冰洋、毛捷:《高投资、低消费的财政基础》,《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37] 高敏雪:《隐性收入对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估的影响机理——基于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和实务的探讨》,《统计研究》2014年第7期。
[38] 王秋石、王一新:《中国消费率低估研究——兼议中国“投资过热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9] 王秋石、王一新:《中国居民消费率真的这么低么——中国真实居民消费率研究与估算》,《经济学家》2013年第8期。
[40] 朱天、张军:《中国的消费率被低估了多少?》,《经济学报》2014年第2期。
[41] 康远志:《消费不足还是低估?——兼论扩大内需话语下适度消费理念的构建》,《消费经济》2014年第2期。
[42] 罗云毅:《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理论研究回顾》,《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43] 罗云毅:《关于最优消费投资比例存在性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44] 吴忠群:《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和投资的确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5] 谭小芳、王迪明、邹存慧:《我国投资和消费结构合理区间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
[46] 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47] 蔡跃洲、王玉霞:《投资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及合意投资消费区间——基于跨国数据的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48] 吴振球、王芳、周昱:《我国经济发展中合意消费率与合意居民消费率确定与预测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
[49] 荆林波、王雪峰:《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50] 陈梦根:《关于投资与消费最优结构问题的探讨》,《财贸研究》2014年第2期。
[51] 欧阳峣、傅元海、王松:《居民消费的规模效应及其演变机制》,《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52] 其原文描述为“具体地说,当居民消费规模低于0.539时,居民消费率上升0.1,第2年经济增长率仅上升0.077;居民消费率高于0.539时,居民消费规模上升0.1,第2年经济增长率则上升0.121”。
[53] E.Phelps,“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A Fable for Growthme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638-643.
[54] 具体条件是资本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与折旧率之和,参见罗默(2014)。
[55] 〔美〕霍利斯·钱纳里、〔以〕莫伊斯·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56] 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7] 杨圣明:《杨圣明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58] 曾令华:《理论最优消费率之我见》,《求索》1997年第3期。
[59] 吴忠群:《最优消费率的存在性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S1期。
[60] 吴忠群、张群群:《中国的最优消费率及其政策含义》,《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61] 纪明、刘志彪、岑树田:《消费率稳态、演进及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现实选择——基于R-C-K模型的分析框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62] 毛中根、孙豪、黄容:《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估算及变动机制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63] 林艳玉:《我国中上等收入阶段最优消费率测算》,《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64] 刘金全、王俏茹:《最终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基于PSTR模型的国际经验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7年第3期。
[65] 王小鲁:《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比较》2016年第5期。
[66]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67] 万春、邱长溶:《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最优自愿性储蓄率分析——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角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68]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8。
[69]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4。
[70] 范祚军、常雅丽、黄立群:《国际视野下最优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度——基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
[71] 乔为国、潘必胜:《我国经济增长中合理投资率的确定》,《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72] 弓戈:《最优投资率及其实现途径》,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73] 李稻葵、徐欣、江红平:《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74] 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75] 张军:《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与转型》,《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76] 陈乐一、李玉双、李星:《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实证研究》,《经济纵横》2010年第2期。
[77] 〔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版),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8] 李延军、金浩:《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
[79] 吕小宁:《山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分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3期。
[80] 刘华军、李运胜、尹奥:《山东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实证分析》,《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1] 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82] 李萍、冯梦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一个新的解释思路》,《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83] 陈守东、刘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测度与经验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84] 〔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版),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5] 李延军、金浩:《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
[86] 向爱保:《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
[87] O.Blanchard,and J.Simon,“The Long and Large Decline in U.S.Output Volatilit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1,32(1):135-164.
[88] 〔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版),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9] 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90] J.H.Stock,M.W.Watson,“Has the Business Cycle Changed and Wh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02,17(1):159-218.
[91] B.Bernanke,“The Great Moderation,” Remarks at the Meetings of the Ea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4.
[92] O.Blanchard,and J.Simon,“The Long and Large Decline in U.S.Output Volatilit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1,32(1):135-164.
[93] 〔美〕杰夫里·弗兰克尔、〔美〕彼得·欧尔萨格:《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徐卫宇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
[94] Todd E.Clark,“Is the Great Moderation Over?An Empirical Analysis,” 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94(2009):5-42.
[95] 林建浩、王美今:《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大稳健”——时点识别与原因分析》,《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2期。
[96] 杨继军、范从来:《“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大稳健”的影响——基于价值链的实证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97] A.Eggers,and Y.M.Ioannides,“The Role of Output Composition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U.S.Output Growth,” Discussion Papers,2006,28(3):585-595.
[98] 方福前、詹新宇:《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99]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100] 杨天宇、刘韵婷:《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01] 李强:《产业结构变动加剧还是抑制经济波动——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
[102] 李猛:《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研究》,《经济评论》2010年第6期。
[103] 纪明、刘志彪:《中国需求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及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科学》2014年第1期。
[104] 杨天宇、刘韵婷:《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05] 沈利生:《最终需求结构变动怎样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06] 李建伟:《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
[107] 赵鑫铖:《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