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报告
- 韩振峰
- 6441字
- 2020-08-29 04:40:27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三个倡导”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也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部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等几个问题,对近年来学术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学者们首先区分并界定了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基本范畴的含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些学者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处于统领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秉承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涵着理想性的价值目标,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诉求;既有影响、感召人们提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认同、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观念。[3]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社会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或者价值观体系。大家通常说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实际上就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这里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以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形态出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与系统。[4]
部分学者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是我们民族长期遵循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本质的基本价值理念。它主导和支撑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的行为准则与基本方向,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法。[5]
结合以上各方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主流意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念或体系。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原则
不同的学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原则虽各有看法,但总体情况趋近一致。
一些学者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根本上廓清凝练的前提、标准和原则。其次,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面向实践、深入生活、遵循规律。第一,面向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第二,深入生活,特别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第三,遵循规律,特别是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6]还有学者认为,凝练核心价值观要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高扬一种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实现两大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超越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三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统摄性、共识性和恒常性。[7]还有学者指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六大原则:必须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要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必须继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必须适应中国现实发展的要求,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要求,必须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8]还有些学者认为,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体对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9]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先后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深刻阐述,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逐步深化。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将自由、公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仁爱、互助、发展、人本、创新等诸多范畴并列,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与研究,但每个人的表述又有所区别。
一些学者提出,公正、自由、和谐、互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还有学者认为,民主、公正、和谐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部分学者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共识是发展、富强、和谐、仁爱[12];有观点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人本、公正、民主、和谐[13];一些学者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正、仁爱、文明、和谐、创新[14];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十二个字[15];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核心、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16]
十八大召开之后,学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为“三个倡导”,在认识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学者们主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认同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三个倡导”这一提法。
除了共识之外,也有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关于“‘三个倡导’的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定论的表达方式,‘倡导’并不是‘定型’,更不等于‘定型’,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凝练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余地”。[17]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学者们也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全局性特征,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二是时代性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三是概括性特征,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四是稳定性特征,一旦确立就应当相对稳定;五是导向性特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六是大众化特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践行。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二是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三是崇高性,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而且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18]一些学者主张,21世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第二,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类和平发展为旨归的;第三,它是综合的、多元一体的、以协调为主的;第四,它是动态发展的、相对合理的,而非绝对的。[19]还有观点认为,从性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从特色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从主体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众的;从方向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的。[20]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术界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重大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分析与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主动权。二是有助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将价值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价值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为价值哲学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三是有助于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等。[21]
2.现实意义
一些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时代与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一,我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持;其二,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文化支撑;其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人们思想意识、凝聚社会共识的现实需要,以便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元化的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价值支撑。[22]
还有一些学者主张,提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内在要求以及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的现实迫切需要。[23]
也有观点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以及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等。[24]
(六)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考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层次不断提高,研究视角趋于多样,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时至今日,学者们在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价值内容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特性和人类性的有机统一;从价值主体上看,如何能够体现出规范国家和规范公民的内在一致;从价值基础来看,如何能够体现出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历史统一。[25]
我们认为,今后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第一,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和现象层面,具有时政性、零散性的特点,缺乏相应的学理性、抽象性和深度。
第二,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基础。任何认识,包括价值认识都来自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进而通过提炼、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理论本身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才能充分发挥正确指导实践的功能。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的研究。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认同、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全民族内得到最广泛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3。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4第2期。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深层次问题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9]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红旗文稿》2012年第6期。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第31~32页。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华网,2013年12月23日。
[3] 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8页。
[4] 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第92~96页。
[5]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第9版。
[6] 王虎学:《核心价值观究竟该如何凝练》,《光明日报》2012年2月11日。
[7] 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内容》,《光明日报》2012年4月28日。
[8] 虞崇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原则》,《光明日报》2012年2月28日。
[9] 张剑:《凝练核心价值观是时代重大课题——专访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张剑》,《光明日报》2011年2月25日。
[10]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第37页。
[11] 李晓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质与基本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第9~13页。
[12] 白先愚:《从价值观的高度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第9~11页。
[13] 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红旗文稿》2012年第6期,第8~12页。
[14] 李建华、董海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认同调查》,《光明日报》2011年5月16日,第15版。
[15] 吕晓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第39~41页。
[16] 孙寅生:《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探索》2011年第3期,第119~121页。
[17] 戴木才、彭隆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2年12月8日。
[18]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
[19] 马俊峰:《21世纪中国新价值观的建设与展望》,《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0] 万资姿:《走向共识: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3日。
[21] 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3页。
[22]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42~45页。
[23] 冯颜利、廖小明:《问题·旨趣·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探究》,人民出版社,2014,第14~16页。
[24] 徐金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第188~189页。
[25] 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红旗文稿》2012年第8期,第9~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