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 宋树理
- 1436字
- 2020-08-29 04:12:01
第三节 研究内容
本书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梳理中外学界关于国际价值决定和变化的理论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同时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劳动决定的国际价值实体存在性,形成虚构论、先验论和拥护论等三种基本结论。其中,先验论和拥护论尽管认同世界劳动决定的国际价值实体,却没有严格论证国际价值实体的世界劳动本质及其决定条件。二是国际价值量的决定模式,分别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单独决定模式和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模式。前一模式又有基数赋值法、加权平均法、算术平均法和劳动强度法等四种主要决定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内在逻辑矛盾;后一模式未能进一步提出国际价值量的一般表达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第二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市场在国际价值量决定和变化中的应有作用。
第二部分(第2章)论证国际价值实体是价值实体的一般化形态。国际价值实体具有价值实体的五个基本社会属性,包括抽象性、同质性、转化性、简化性和必要性,也具有价值实体存在的三大决定条件,包括商品交换关系、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其基本社会属性和决定条件在世界市场上得到进一步拓展,体现了更广义的社会劳动关系即世界劳动关系。说明国际价值实体决定于世界劳动,是世界范围内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劳动关系的社会本质。
第三部分(第3、4、5、6、7、8章)推导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表达式及其变化性质。一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表达式可以区分国际垄断和国际竞争对国际价值量决定过程中的国际价值量创造和国内价值量转移的不同影响,引入生产函数,可以说明国际价值量在短期内和长期内的不同变化性质。二是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表达式是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表达式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明世界劳动总量在出口商品的各个行业按比例分配相应的劳动份额,由第二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出口商品的行业国际价值量;再是在出口商品的单一行业内部按比例分配相应的劳动份额,由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出口商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三是世界市场通过影响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变化,但是,不能在出口商品体内物化世界劳动来决定国际价值量。
第四部分(第9、10、11、12章)讨论国际价值理论的若干应用。一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世界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国际垄断资本的积累,国际生产技术的创新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等四个主要因素通过影响世界劳动总量及其分配比例来影响两种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变化,使其在总量上表现出递减增加态势,在结构上表现出资本密集型的比重高于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型,而且同比变化比较稳定。二是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是马克思不平等交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本质是国际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具有长期稳定性特征。有必要根据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理性应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现象,适时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提高外贸互惠的潜在水平。三是汇率取决于货币国际价值量,是货币国际价值量的国际价格表现形式。其变化受两种货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共同影响,与其中一种货币的国际价值量变化不完全一致。四是中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发挥支柱行业的比较优势选择互赢共利发展路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培育和提升主导行业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及稳健推进汇率改革的市场适度自由化,可以创造更多的国际价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