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发展:个体时代如何释放自我价值
- 曾双喜 徐金菁
- 2020-08-27 20:39:38
第1章 探寻
1.1 自我价值的崛起
↗ 自拍成“疯”
互联网上流传着两张非常有意思的照片,分别是美国前总统候选人希拉里2008年和2016年进行电视辩论时现场观众的反应。
第1张摄于2008年的照片显示,观众们在面对希拉里时,争相用手机拍摄她。
而第2张摄于2016年的照片显示,新的一批观众见到希拉里时,全部背对着她,把她当背景来用手机自拍。在他们的镜头画面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关注自己,而希拉里从一个他们追求的对象,成为他们关注自己的背景与道具。
毫不夸张地说,自拍成“疯”,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无论你打开微博、QQ,还是微信“朋友圈”,看到的大多是自拍照。在旅游景点、餐馆、试衣间,乃至卫生间等地方,人们几乎可以随时“任性”地自拍。
曾哥的微信“朋友圈”里曾有一位朋友,他每天至少发5条朋友圈消息,而且他发的每条朋友圈消息都是9张同一个表情的自拍照。
与曾哥朋友的表现相比,俄罗斯人的表现才是真正地让人叹为观止:爬上高楼拽天线自拍,把头伸出车窗外自拍,跟狮子、老虎、豹子自拍……在自拍这件事上,俄罗斯人可称为“自拍界的战斗机”。
但与此同时,关于俄罗斯人的“自拍事故”发生数也在急剧飙升。2015年,3名俄罗斯公民在乌克兰边境自拍时,遭遇乌克兰边防警卫人员跨境开火,其中1人中弹。
此外,其他国家的自拍现象也很突出。一位美国人在自己失火的房子前自拍,但是在每张看似心酸的照片中的主角都笑得很自然,仿佛被烧的房子不是自己家的。瑞典两名少女甚至在去抢劫的前一刻用手机拍下自己头戴面罩、手持长刀的照片,没想到那些照片成了定罪铁证。日本一女子在车祸重伤后也不忘自拍,甚至凭着毅力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磨皮处理后才把照片发了出来。
自拍的不只有照片,还有短视频,其中最疯狂的属国内外各类极限运动员徒手攀爬各种高楼大厦的视频。2017年11月,自称“中国国内极限高空挑战第一人”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在表演过程中失手坠楼身亡。
尽管如此,各种“丧心病狂”的自拍行为依旧在发生。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因自拍而发生的死亡事故数正在急剧增加。
自拍到底有什么魔力,以至于让人如此着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渴望被关注。被人无视的滋味并不好受,因此许多人时不时通过分享生活状态来刷存在感。这与小孩子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来让大人关注自己、青少年穿着奇装异服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老年人在儿女面前故意耍小脾气寻求关怀一样,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印度心理咨询师尼基塔认为,自拍是人们自身的镜像延展的形式,人们更喜欢他们的自拍照而不是其他照片。印度心理咨询机构主任兼心理学家瓦桑塔认为,自拍导致印度意外死亡事故变多的首要原因是,现代人想要给他人展示他们拥有了无人企及或很少有人做到的某种成就。人们如此疯狂、冒着生命险地自拍,是因为他们试图展示“他们希望展现给世界的那一面”。
所以,博关注的素材不够,只能用自拍来凑。每天起床睡觉,一日三餐,随时随地都可以来张自拍。自拍还有一个功能——炫耀。你以为他只是晒一张自拍大头照,而发布者的潜台词是“我好美,我要你们都看到我的美”;你以为他只是晒一张开车的照片,而发布者的潜台词是“我的车好贵,我要你们都知道我买车了”;你以为他只是晒一张异国街拍,而发布者的潜台词是“我在国外旅行,我要你们都羡慕我在国外旅行”……
与纯文字相比,自拍照是一种更简单快捷的“集赞神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能的好奇心与窥私欲。当自拍者看到照片下面都是“赞”时,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使他们坚持不懈地自动曝光他们的私生活。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拍在社交网络上大有市场。
自拍成“疯”的背后,是自我价值的崛起,象征着个体时代已经来临。
↗ 自组织遍地开花
人们可能都看过下面这则笑话。
一男士相亲时,女方问:“有房有车吗?”
“没有。”
“有存款吗?”
“也没有。”
“那你还相什么亲呀?”女方起身欲走。
“我就管理几百人而已。”
女方转身回来:“你是干吗的?”
“我是群主!”
这则笑话说明,自组织已成为整个社会体系中一种最基本的、最常见的组织形态。如今,每个人或多或少加入了多个自组织的社群。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把自组织的核心要素概括为:共创、共享、共治。共创,就是人人都是价值创造者,人人都可能变成价值创造的中心;共享,就是更强调利益共享,更强调构建利益共同体,包括资源信息的共享及利益的共享;共治,就是强调群体制度,强调由大家一起来制定规则,强调成员的参与及达成共识。
在自组织的形态下,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去权威、去中心化。因此,自组织是分布式的、多中心的控制手段,人人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人都可能成为CEO。
所以,自组织不是不要组织和领导,而是通过有效的制度,使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按照其本性运转,使其潜力、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使整个组织有序并充满活力。
正因如此,自组织具有传统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是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成立一个网络化的自组织。自组织内的成员,相互之间素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却因共同的爱好、主张或价值观,而相聚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相互之间交流的时间甚至比与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还要长。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退出任何一个自组织,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就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所提到的一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非常接近《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说的“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在自组织下的人,将成为更加强大、更有独立性的个体,将获得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尊重。
↗ 自媒体疯狂崛起
在过去的媒体时代,信息的垄断造成了话语权的垄断。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发展,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的发言人。
“自媒体”一词最早于2003年产生于美国,英语为we-media。
2000年左右,博客开始进入中国。2008年可能为博客全盛期,中国当时有1亿名博客用户。
微博是博客之后的又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平台,它比博客更加大众化,因此它的使用范围更广。2009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借助自身强大的媒体属性,迅速成为当时中国领先互联网平台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2011年新浪微博达到其巅峰状态。即使它今日已经不复昔日之辉煌,它的月活跃用户人数仍有3.92亿。
2011年,腾讯推出个人通信工具微信。微信由于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深受用户喜欢,逐渐取代了微博的地位。2012年,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平台,随即引发大量机构和个人的入驻。从某种意义上讲,被微博击败的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得以重生。截至2017年年底,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万个,相当于每70个中国人拥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数量还在以每天1.5万个的速度增加。这些微信公众号中有大量的个人自媒体。
在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后,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知乎也相继推出自己的公众平台。
自媒体崛起概括起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现有的传媒体制下,传统媒体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可能错过了最佳时机或传播内容不够准确、全面和详细,导致人们的知情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凭借自身方便快捷、人人皆可发声的特点,成为社会公共话语权表达的前台。
另一个是人们生来就有想要发出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为其他人听到、理解的欲望。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全民表达成为可能。而且,自媒体使每个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麦克风,可以使自己的声音为他人所听到。在自媒体传播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收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在自媒体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又都是受众。
自媒体的崛起代表,个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 网络直播、短视频火了
在2016年的互联网行业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现象就是,网络直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以斗鱼、熊猫等领衔的网络直播平台频繁出现在各类新闻中,这种全新的网络平台已成为最火热的新媒体方式之一。各类IT巨头也都在相继推出自己的直播平台,有些视频平台直接将直播模块提上了首页,可见其重视程度了。
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人们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并且迅速蔓延。那么,网络直播为什么这么火爆?它的火爆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直播平台崛起?为什么那么多的公司在它的软件中加入了直播模块?
直播平台的发展,满足了人类娱乐消遣的需求。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在不断改变,过去只能靠文字,后来是音频、视频,现在则有了直播这一实时性更强的方式。这个过程不断提升每个人的参与度。
全民娱乐的时代,每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上镜出名实在太难了。直播平台恰恰满足了人们渴望成名的需求。网络直播给予拥有话题性和炒作性的网络草根群体非常好的自我展示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收获大量忠实粉丝,成为网络红人。
而直播软件使视频制作的门槛降低了,人人可以生成、传播视频内容,它代表着这样一种趋势:个人的影响力变现从单纯的秀场模式升级为“秀场+知识+社交”的方式。网络直播特别是移动直播的兴起,为个人影响力变现提供了最好的渠道。
网络直播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社交功能。用户在观看主播直播时可以随时通过字幕和主播交流,主播也会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播出的内容。可以说,用户决定内容是网络直播被用户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主播收到用户送的礼物时,软件会自动全屏通告,使得所有人知晓,从而引发更多的关注。
如今比网络直播更火热的是短视频。它将直播与微博的功能合而为一,更具平民性,便于主播做后期编辑,更有“作品感”。2017年,短视频使用时长增长360%,月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个。短视频鼓励年轻人轻松、自在地表达自我,由此诞生了大量创意舞蹈、美妆、生活趣闻、幽默搞笑等内容,并且深受用户欢迎。
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的火爆同样说明自我价值的崛起、个体时代的来临。
↗ 个体时代悄然来临
马云曾于1995年预言: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大部分人不信任互联网,也不觉得互联网将对人类有这么大的贡献。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改变世界”已成了人们的共识,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这种改变只会越来越深刻。
笔者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互联网为中国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价值观层面的变化。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一书认为,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就是“联结”累加的演进。从机器与机器的联结,到内容与内容的联结,再到人与人的关系联结……联结的扩大意味着互联网精神之一就是开放。当一切相互联结时,世界就只剩下两个人,一个“你”,一个“我”,“你”是世界的中心,而世界就是“我”。所以,“你”等于“我”,社会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催生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世界。
正因如此,稳固发展了100多年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组织变得更加扁平、去中心化,甚至变得无边界。换言之,组织似乎正慢慢地“消失”。在组织被信息技术的力量解构的同时,人们看到了个体力量的崛起。
陈春花教授认为,互联网正在凸显个体的能力,是时候重新思考组织与个体的关系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个体要实现个体目标,必须依附组织。个体如果不在一个组织里面,就很难获取资源。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个体能力得到提升,组织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依赖个体。如今的个体非常活跃,他们渴望自由,不愿意被限制在某个组织里面,同时希望自身的价值能够真正被衡量和承认。
未来这种自我逐渐被重视的价值观的演变会更加剧烈。过去,很多员工认为工作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愿意努力工作而很少计较个人的需求,但是这样的员工已经越来越少。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多员工成为知识型员工,他们的个体意识在组织形态中逐渐膨胀:他们的自我认知非常明确,对于工作、生活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追求。
戴维·尤里奇在《人力资源转型:为组织创造价值和达成成果》一书中指出,未来来自政府和行业的保障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个人能力与努力而获得的自我保障。这与罗振宇所说的含义相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个体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 自我发展是必然要求
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量的激增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暗示人们,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就胜任工作岗位的想法已不现实。取得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的人分别在毕业后的2~4年的时间里,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会过时;一个人如果一年不学习新知识,其储备的知识的折旧率为80%。对于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知识量的10%,而另外90%的知识都需要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因此,移动互联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而李笑来认为成为“终身学习者”还不够,要成为“终身成长者”。
不仅如此,移动互联时代具有VUCA的特点。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因此,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不断地自我升级、自我增值,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个人的发展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组织培养,二是自我发展。德鲁克在《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珍藏版)一书中指出:对个体成长担负最大责任的不是组织而是个人。在个体时代,个人的发展最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即自我发展。组织培养虽然很重要,但它只起助推作用。真正成功的人,都是依靠自我发展成长起来的。据笔者多年的观察,那些把个人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组织培养的人,他们的发展后劲通常不足。
德鲁克还指出:今天的企业并不怎么管理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型员工需要成为自己的CEO。你应该知道何时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方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员工自己。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替代员工自我发展的努力。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没有人能对你的人生负责。
自我发展是个体时代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