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光会做饭没有用

干辣椒、生姜、大蒜、八角、花椒等等酱料这些东西,家里都有一些,但是家里没有冰糖,在上楼的之前,赵清雨便在楼下小卖部买了一罐听装啤酒和一袋黄冰糖。

回到家里,她在碗柜中间的小抽屉里翻出了那些调料,这些东西印象中她以前上学时做饭几乎没怎么用过,其实是因为做得菜太简单朴素,用不上。

平时父母买回来,这些调料基本能放个半年以上。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做了十几年饭的赵清雨,对自己的厨艺有了基本的要求。

红烧蹄髈得用高压锅做,要不然在锅里不炖个两小时,肯定炖不烂。

赵清雨先把调料配菜都洗好切好放在一旁,将洗干净的蹄髈放在烧热的锅里慢慢煎起来,前后翻面,让外面的皮肉都煎至金黄然后盛出。

将锅里的油到进干净的碗里,留下的底油,用来炒生姜蒜这些配料,很快,香味溢满整个厨房。

本来只有赵母在厨房里面帮忙,结果这香味把客厅里的赵父也吸引了过来。

两人一左一右的站在赵清雨身边,又惊又喜的看着女儿动作熟练的挥动锅铲。

她将旁边放着的蹄髈重新倒入锅中,和着调料一起炒了几分钟,便用一个半旧的铝制大水瓢接满水,倒入锅里。

滋滋热气腾空而起,让厨房里的香味更加浓郁,不等水烧烤,赵清雨就扭头对赵母说:“妈,帮我把高压锅拿来。”

“诶,好嘞。”

高压锅已经洗干净了,赵清雨用抹布放在炒锅两边,准备端起来时,被赵父制止了,“这个我来。”

他不容分说的将赵清雨轻轻推开,然后将炒锅端起来,小心翼翼的把里面汤汁和蹄髈倒了高压锅里。

“好了,剩下的交给我。”赵清雨说着,拿起啤酒打开,往里面倒了一些,还有冰糖,也放了几颗。

赵父和赵母看着,有些惊讶。

“小雨,你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赵母好奇的问。

赵清雨愣一下,眼睛一转,垂下眼说:“我是看电视里的。”

“是不是那个{胖嫂爱厨房}?”赵父恍然大悟,连忙出声。

“对,对,就是那个。”

赵清雨附和道,她其实是随口胡诌的,但父亲这么一提,她想起来,好像以前电视上确实有许多教做菜的节目。

“哈哈哈……我女儿这么聪明,一看就会啊,你这东西一看就好吃。”赵父喜滋滋的说。

赵母面上却是喜忧参半:“小雨啊,以后上高中了,学习就任务就重起来了,以后少看点电视,别整天想着做不做饭的。”

赵清雨还没说话,赵父就不高兴了,“做饭怎么了?女孩子做饭好吃,以后可以拴住老公的胃……”

“栓个屁,渣男会因为你做饭好吃就不出去沾花惹草了吗?”赵母白了自己老公一眼,语重心长的对女儿说,“听妈的,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这样以后找男人底气都足。”

“听听,你这说的什么话,女儿才多大,什么找男人……”赵父脸色难看。

眼看一场争吵一触即发,赵清雨连忙出声:“哎呀,我会好好学习的,这都没有影儿的事,爸赶紧出去休息休息,饭好了我喊你们。”

她边说边把父亲连推带哄的赶出了厨房,赵父嘀嘀咕咕的走了,赵母在老公看不到的地方白了他一眼。

等赵父一走,她就凑到赵清雨耳边,小声说:“小雨,别听你爸的,还记得你爸那个朋友李叔叔不,老婆在家带孩子洗衣做饭,结果你那李叔叔在外面乱搞,现在正在闹离婚呢,啧啧……”

这件事赵清雨当然知道,因为当时那件事给她造成的冲击还真不小。

李叔叔的那个小三上位心切,但是李叔叔却一直回避不见。

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小三弄到了李叔叔周围朋友的电话号码,每天打电话哭诉,更奇怪的是她竟然还弄到了赵清雨的小灵通号码,时不时的骚扰她。

简直令她不胜其烦。

后来被她告诉父亲,父亲勃然大怒,打了一通电话大骂过去,并且放了狠话,对方才不敢再骚扰她。

“妈,这别人家的事情,咱们别管了。”赵清雨回过神说。

“嗯,只是可怜了你李阿姨和她那个年幼的孩子……”赵母点点头,随即想到什么,又说,“好了,这事我也只是说说,你不用放在心上,马上开学了,好好学习知道吗?”

“嗯。”

……

等饭做好后,赵母便主动盛饭,赵清雨喊父亲和弟弟吃饭。

饭桌上,除了赵清雨,其他人望着桌子上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眼睛都要放光了。

“我觉得女儿这手艺比咱俩都要好。”赵父夹起一块薄薄的鱼片,放进嘴里,大加赞赏。

赵母开始也很笑容满面,但后来似乎想到了什么,笑意变淡了些,“唉,这说明咱们的孩子造业啊。”

确实,赵清雨从小学开始就帮忙做饭,后来初中了父母相继去了邻市,就变成自己一人做饭了。

其实她这还算好的,从小学开始,她的学校就有人住校,一个星期才回一趟家。

和那些人比起来,赵清雨觉得自己还算幸运的。

“妈,我们班上好多人都是自己做饭呢。”她故意这样说,其实不是,那些住校的都是在学校买的吃。

但赵父赵母相信了,他们皱起的眉毛慢慢舒展开,心情似乎轻松了些。

赵清雨又语气欢快的和父母聊了些工作上的事情,然后还谈起赵青枫的暑假作业这次终于提前完成,引得后者面色白里透红。

就这样,一家人在有说有笑中将饭菜消灭干净。

……

翌日,是每个学校的报名日子。

早晨一家人打算先去镇小学,给弟弟报名。

在外面吃过早餐,一家人浩浩荡荡的来到镇小学。

学校门口大开着,来往的人比肩接踵。

这是镇子上唯一一所小学,周围乡里的小学只有一至四年级,镇上的小学却有六个年级。

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小学门口就会有许多背着行李的大人带着小孩进进出出,一看就知道是从旁边乡里过来送孩子上五、六年级的。

再近一些的,许多都是小孩自己过来报名,像赵青枫这样全家一人一起来的,可以说是属于少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