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
- 水延凯主编
- 5080字
- 2020-08-29 23:19:24
光武帝度田
【故事来源】
本故事取材于范晔编撰的《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5—220),计一百九十六年的史事。今本《后汉书》分为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其中八志三十卷为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续作)。到唐代,《后汉书》盛行于世,后世将其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应召出仕,历任后军长史、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职。元嘉二十二年(445),因参与谋反被诛,时年48岁。范晔撰写的《后汉书》,收录了大量散文、辞赋、诗歌,被誉为兼有文章总集性质。
【故事概述】
汉光武帝画像
光武帝建立东汉后,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军队的控制。经济上,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提倡垦荒,赈济贫民。这些措施,促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建武十五年(39),光武帝突然下诏度田。所谓“度田”,即清丈土地。光武帝为何有此举措?且听缘由。
土地兼并日剧 武帝下诏度田
建武时,豪强势力快速发展,土地兼并日益加剧,既威胁皇权,又祸害百姓。要抑制豪强,安抚百姓,增加朝廷税赋收入,就必须准确掌握全国土地和户口数,因此。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下诏,命令各州郡丈量土地,检核垦田,核实户口,重点“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以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
为了搞好度田,光武帝召开殿前会议,想制定出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来。首先是要解决统一丈量土地的方法和量具问题。这天,上朝时分,殿前大厅摆满桌椅,桌上摆放瓜果点心,前来觐见的公卿大臣徐徐到来,按官位一一入座,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今日为何如此排场。不一会儿,皇帝驾到,群臣立即起身,拱手山呼“万岁”,立而不坐。光武帝笑容满面地向大家挥手,说:“众爱卿不必拘谨,都请落座。今日朕有一大事要与各位爱卿相商,大家可畅所欲言,如何?”群臣齐声道:“请吾皇明示。”
光武帝道:“今欲度田,有几件事必须全国统一,方可准确无误。民间的长度标准尚不一致,丈量田地的方法比较随意,且无适当的量具,计算方法大多是估计。为求其全、其准,请爱卿们各抒己见。”一阵小声议论后,一位御史大夫道:“民间丈量田地,多以‘步’为长度单位,即所谓‘步尺法’。但有一步六尺者,有一步五尺者,如何统一?常以三百步为一里,一步六尺者,一里一百八十丈,而一步五尺者,一里一百五十丈,这样折算亩数不统一,各地送来的度田数字必有差异。此外,丈量田地如用‘绳索法’,绳索松紧有别,尺度前后不一,也不宜使用。”光武帝道:“爱卿所言极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有良策?”经过好一会儿热烈议论后,一位大司徒道:“依微臣所见,可采用统一尺度的弓尺丈量田地。这弓尺,两脚间距可定为五尺。如果全国都按照统一的图样和标准制作弓尺,然后运用弓尺丈量土地,误差就可以尽量避免。”会场议论热烈,众声称赞这是一个好办法,光武帝更喜上眉梢,连连击掌道:“甚好,甚好!哈哈!”并令书记官将大司徒讲的办法一一录下,付诸实施。
之后,光武帝道:“各位爱卿,量具和长度统一了,可折算亩数也得有个统一的依据啊!”又一阵议论后,一位高个子太尉道:“何不以《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为指南,这《方田》对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有详解,只要掌握其计算方法,无论何种奇形怪状的田地面积,都可算出结果。不过……”“不过什么?”光武帝问。那太尉答:“这需要皇上招贤纳士,这些贤士要能写会算,若他们参与度田,将大有可为。”光武帝道:“那有何难,朕下道诏令,这些贤士便会蜂拥而来。我再问,爱卿以为何时丈量田地为好?”太尉道:“回禀皇上,微臣以为八月之后为好,此时,庄稼都已收获,正是田地空闲时间,丈量不影响农务。”光武帝连连点头道:“想得周到,想得周到。”这次御前会议,为落实度田工作做了充分准备,光武帝很高兴,似乎度田必将顺利实施。
丈量土地用的弓尺
度田遭遇抵制 武帝坚决查处
没想到,度田在实施中遭遇到一些下层官吏和豪强势力的抵制。有的州、郡官吏对度田不屑一顾,只是表面应付;有的豪门权贵,阳奉阴违,少报土地;更多的是官吏与豪门勾结,虚报、谎报丈量的田亩数……真可谓花招百出,不一而足。度田遇阻的消息不断传入宫中,光武帝寝食难安,在御花园里来回踱步,却无心观赏那奇花异草和假山怪石。他意识到,度田一旦失败,经济难以振兴不说,恐怕江山也难保全。他仰天自问:难道苍天有意为难于我吗?
不久,诸郡派遣使者向朝廷呈送度田奏章。光武帝看见陈留郡使者的简牍上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他问使者:“这是何意?”那使者一时语塞,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谎称:“这块简牍是在长寿街上捡到的。”光武帝大怒。这时,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年仅12岁的东海公刘阳在帷幕后插话道:“这些官吏是按郡守吩咐做的,便于和其他郡的情况做比较。”光武帝问:“既然是为了做比较,那河南、南阳为何不可问?”刘阳说:“河南是京师所在地,宠臣居多;南阳为陛下家乡,皇亲国戚多。他们占有的田地和宅基地,大大超过了规定,因而不敢过问。”光武帝听后震怒,于是叫守卫王宫的虎贲去再问那使者,那使者自知抵赖不住,只好承认东海公所言属实。光武帝知道,那帮多占田地和宅基地的豪门权贵不好惹,便派遣身边有勇有谋的近臣去查徇私枉法的行为,而且重点查核俸禄二千石、偏私不正的官员。
不久,负责查案的近臣回朝廷禀报查案结果,光武帝一听大为震惊,看来问题不小,不及时解决,将国无宁日。光武帝横下一条心,不仅要清查京师功臣的土地和人口,而且对皇亲国戚也不例外。河南尹张伋掌管京师重地,是最重要的地方官;王元是东平国相,而东平国是光武帝之子刘苍的封地,地位很高。他们都无视度田的规定,继续隐瞒户口和田地,逃避赋税和徭役。通过调查和审讯,他们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认罪,在口供上签字画押,呈皇帝御览。光武帝审阅这些口供后,当即御笔一勾,下令处死张伋和王元,此举轰动朝野,震慑极大。接着,光武帝顺藤摸瓜,加大巡查力度和范围,发现大司徒欧阳歙丈量土地作假,私收贿赂一千多万钱。他万分恼怒,下令没收欧阳歙所有不义之财,并将其关进监狱,其门生、同僚数千人为其求情,有的甚至愿以身代命,光武帝一概不理,坚决不予赦免。不久,欧阳歙病死狱中。由于同僚上书陈述其功绩,光武帝念其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才给予追封赏赐。此外,还有十多名郡守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被下狱、处死。南郡太守刘隆是“帝乡”近亲功臣,其父因反对王莽而被灭族,仅刘隆身免,投奔刘秀,久经战阵,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中的骠骑将军,为东汉的建立和中兴立下汗马功劳。在这次巡查中,刘隆也因违反度田规定而被下狱,他向光武帝表示:“臣自投奔皇上以来,为保我大汉江山,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可叹,我大节不保,阻碍度田,今不求从轻发落,只求赐死,以警群臣!”光武帝感叹道:“尔乃我汉室有功之臣,我不曾忘记,但功过必须赏罚分明,你今日有罪,必当惩罚。念你立功在前,有罪在后,可免死、出狱,但必须贬为平民。”对此,刘隆千恩万谢,感激涕零!
软硬兼施平叛 度田得以实施
光武帝大张旗鼓地度田,严惩不法官吏和近亲,得罪了豪门势力。建武十六年(40),郡国大姓、兵长、群盗纷纷作乱,许多农民不明真相,也跟从大姓兵长反抗,他们到处打劫官府,杀害官员。光武帝下令郡县军队讨伐,可是军队刚到,那作乱之众就逃之夭夭,不知去向;军队一走,他们又纠集起来,肆意抢夺。青、徐、幽、冀四州尤为严重。冬十月,光武帝为了缓解矛盾,派遣使者到各郡国传达诏令,允许匪徒互相检举揭发,五人合伙杀掉一人的,可免去杀人罪;牧、守、令、长等官员,过去回避、放纵盗匪,以及因畏惧软弱放弃所守地盘的,暂不以失职论罪,今后以最后消灭盗贼多少作为考核政绩的依据,只有那些掩护、窝藏盗贼的才给予治罪。此诏令一下,颇具威力,原为匪徒的,纷纷互相检举揭发,官吏们也协同追捕盗贼,群贼因而大量解体。同时,朝廷刚柔并举,将部分叛乱头目迁移到别郡,给予耕地,赐谷养老,使他们安心谋业。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既给予违法者、叛乱者以沉重打击,又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和出路,因而各地叛乱逐渐平息,度田得以继续实施,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百姓安心种田放牧,连城门都不用关闭了。实践证明,度田不仅在经济上增加了朝廷赋税,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朝廷对土地、人口的控制,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为明章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故事评析】
西汉中后期,对土地私有数量的限制解除,逐渐形成了以宗族为基础、拥有众多宾客附户、雄踞一方的豪族。东汉建立后,豪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田庄式经营。光武帝刘秀就出身于南阳豪族,其外祖父的田庄面积达三百余顷,兼营养鱼、畜牧、制漆等业,“有求必给”(《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由于宾客、附户在豪门的荫庇下可逃避赋税力役,因此给朝廷财政造成巨大损失,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威胁。
为了与豪族隐匿田亩、户口作斗争,光武帝在度田的同时,还实行了“案比”,即案户比民。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清查户籍和人口。一方面度田,丈量土地;另一方面案比,清查户籍和人口。其目的都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和依附农的前提下,扩大朝廷的税源、兵源、役源,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光武帝度田,称不上土地大调查,但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关于实地丈量土地的文字记载。关于因“度田不实”致“郡守十余人”“下狱死”(《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的文字记载,在我国历史上更是第一次。这些记载说明:一方面,豪族势力强大,隐匿田亩、户口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光武帝对度田高度重视,坚决果断。
从历史视角看,光武帝的度田和案比,具有削弱地方豪族势力,增加朝廷税源、兵源和役源,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但由于矫枉过正,过于严格,不仅出现了多报乱报的后遗症,而且引起了许多豪族的武装反抗,迫使刘秀妥协,取消了度田。在历史上,东汉度田事件是以豪族胜利而告终的。
从社会调查视角看,光武帝的度田和案比,与秦“初令男子书年”“使黔首自实田”相比较,与西汉的“编户齐民”、上计制度相比较,就田亩、户口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而言,是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因此应该给予肯定。
【原文和注释】
后汉书(节选)
十六年(1)……
秋九月,河南尹(2)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3),皆下狱死。(《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十三年(4),增邑,更封竟陵侯(5)。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6),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7),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8),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9),帝见陈留吏牍(10)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11),吏不肯服,抵言(12)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13),年十二,在幄(14)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15)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16),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17),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18)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19)。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20)。(《后汉书·刘隆列传》)
注释:(1)十六年:指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即公元40年。 (2)河南尹:尹,官名。河南尹是中国东汉时期洛阳及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 (3)坐度田不实:坐,定罪;度田,丈量土地。指因丈量土地不实而被定罪。 (4)十三年:指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即公元37年。 (5)增邑,更封竟陵侯:邑,封地;食邑,即以封地租税作为俸禄。指增加食邑,更封为竟陵侯。 (6)检核其事:指检查核实丈量田亩、登记户口事宜。 (7)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指刺史、太守大多不是均匀、平等地对待。 (8)优饶豪右,侵刻羸弱:优饶,宽容、优待;豪右,豪门大族;侵刻,侵害,剥夺;羸弱,瘦弱,这里指贫民。 (9)诸郡各遣使奏事:每个郡各遣使者奏明事由。 (10)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11)由趣:由来和意向。 (12)抵言:谎言。 (13)东海公:指刘秀第四子刘庄,初封东海公。 (14)幄:帐幕。 (15)相方:相比方,相比拟。 (16)逾制:超过规定,违反制度。 (17)首服:低头认罪,坦白服罪。 (18)谒者:官名,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 (19)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征,制裁,讨伐。畴辈,指同党、同伙。指刘隆被定罪下狱,其同伙十余人被处死。 (20)特免为庶人:特将他贬为平民。
撰稿人:梅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