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奴到厨圣再到帝师

【故事来源】

本故事取材于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和司马迁编撰的《史记》。

《吕氏春秋》是集先秦道家之大成的代表作,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它博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诸家学说,但以道家思想为主。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遗文逸事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吕不韦(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相国。庄襄王卒,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为秦王政兼并六国做出重大贡献。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除相邦职务。不久,秦王政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饮鸩自尽。

关于《史记》和司马迁,本书第3页已做介绍,这里不再复述。

【故事概述】

伊尹画像

公元前1630—前1550年间,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夏王朝已统治中国四百多年,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叫夏桀,是个有名的暴君。夏朝末年,汤准备灭夏,求贤若渴,决定重用伊尹为相。伊尹是何许人也?有何本领?入汤为相后有哪些功绩?他是怎样取得这些功绩的?下面细细道来。

从家奴到厨圣

伊尹(前1649—前1549),姓伊,名挚(“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小名阿衡,出生于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厨师家奴,母亲是采桑养蚕的女奴。他长于伊水,自幼聪颖上进,勤于观察研究,虽躬耕于有莘国之野,却乐于探寻尧舜治国之道。他学习父亲的烹调方法,取其精华,加以改良,逐渐成为一名烹饪高手。

伊尹对可做食材的各种动物,都亲自处理、品尝,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三类动物的特性:水里动物味腥,食肉动物味臊,吃草动物味膻。他根据多年操作经验指出:气味不好的食材,可用调料使之变好。调和味道,必须使用五味三材。所谓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所谓三材,就是水、木、火三样材料。他认为,调味的根本在于用水,五味必须溶入水中才能调味。这些调料剂量很小,但先放后放、放多放少,都有一定之规,不能乱来。调味的关键在于用火,食材只有经过多次煮沸、多次变化,味道才能改变。要除去食材的腥味、臊味、膻味,火候必须适中,时而炽热,时而微弱,不能过度。鼎中味道的变化,精妙细微,不能言传,只能意会,就如同射箭驾驭技术的精微、阴阳二气的交合、四季的变化一样。经过这样处理的食材,便可久放而不腐败,并可做到熟而不烂,甘而不甜,酸而不涩,咸而不苦,辣而不烈,淡而不寡,肥而不腻。此外,他根据长期调查和研究,掌握了当时肉、鱼、菜、调料、粮食、水和水果各自最好的产地。在中国烹饪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伊尹的烹饪理论与烹调技术,特别是他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可谓独树一帜,因而他被尊称为中国“烹饪之圣”。直到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新加坡等地,所有中式烹饪同行都奉伊尹为“厨圣”或“烹调之圣”。

伊尹不仅是“厨圣”,而且是“汤液始祖”。这源于他首创的“医食同源”理论。伊尹略通医术,曾在乡间为百姓治病,在深山采集药材,掌握了许多治病方法,熟悉了许多药材疗效。他的屋内堆满了中草药,房前屋后种植了多种药材,堪称百草之园。在亲身实践基础上,他逐步认识到食物与药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他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指出,生姜、肉桂味辛性温,既是调料,又有发散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的治疗,称为辛温解表;“阳朴之姜,招摇之桂”(阳朴为地名,招摇为山名——引者注),则是姜桂“之美者”(《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更为可贵的是,他采用烹调食物的方法,将各种生鲜草药加水煎煮成汤液,给病人服用,极大发挥了药物疗效,这成为伊尹的一大发明。据此,他将煎煮中草药汤液的方法及其疗效撰写成《汤液经法》,传于后世,遂被称为“汤液始祖”。《资治通鉴》称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这说明,伊尹作为“汤液始祖”,真是名不虚传。

从厨圣到贤相

关于伊尹从厨圣到贤相,有两种说法:一说,伊尹想求见成汤,却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给王后有莘氏做陪嫁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汤,借谈论烹调的机会向汤进言,劝他实行王道。一说,伊尹本是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归从,并向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个君主的所作所为。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从论烹调入手,转而议国政。

一天,王后吩咐伊尹给汤做饭。伊尹精心做了一锅粥,用鼎盛给汤。汤喝了几口,感觉鲜美异常,十分惊讶,便问:“这叫什么粥?”伊尹抿嘴一笑,答:“回君上,这叫忧国忧民羹。”汤愣了一下,问:“何谓忧国忧民羹?”伊尹慢条斯理地答:“君上请看,这鼎表面十分坚硬,但已有八百年之久,现脆弱不堪,可喻我国,故称忧国;此羹以莲子、红豆为料,莲子、红豆可喻为民,在沸腾的汤里挣扎,莲心甚苦,可谓忧民。故名忧国忧民羹。”汤听罢大惊,一个厨师竟有如此胸怀!不禁肃然起敬,忙起身让伊尹坐下,诚恳地说:“这正是我所忧虑之事,请先生坐下详谈,教我该如何做。”此后,汤就委任他管理国政。

公元前1650年左右,夏桀继任夏朝君主,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原是夏的一个属国,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其祖先叫契,曾与禹一起治洪水,是个有功之人。商部落畜牧业发展很快,到汤任首领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经济力量超过了夏,已成为足以与夏相抗衡的对手。当时,商汤积极谋划起兵伐桀。为了灭夏,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人才任用上,提拔重用出身低下而有才干的人,任用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其次,在政治上,揭露夏桀的暴政罪行,争取民众的支持,为胜利奠定政治基础。最后,在军事上,先出兵攻灭夏的属国,削弱夏的实力。

在完成对夏的战略包围后,汤对决战十分慎重,问伊尹有何主意。伊尹建议,先由他亲去夏都斟(今河南洛阳偃师)住一段时间,观察夏的实际状况,再做决定。汤采纳了伊尹的建议,准备了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朝贡。伊尹到夏都后,常与夏王妃妹喜交往,取得妹喜的信任。三年后,伊尹掌握了夏桀的个人喜好、内部机密和重要情报,认为桀虽暴虐无道,但仍有实力,在诸侯中仍有威信,不能急于伐桀,只能蓄积力量,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建议,只做积极准备。

后逢百年大旱,汤决定发兵伐夏。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虽有不少叛离者,但拥护夏的仍然不少,特别是东部的韦、顾和昆吾三个属国忠于夏桀,与商为敌,致使伐夏困难重重。夏桀二十二年,桀召汤入朝,囚汤于夏台。伊尹和仲虺得知汤被囚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就下令释放了汤。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极大恐慌,诸侯、方国纷纷投商,表示愿助汤灭夏。

汤回商后,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见叛夏归商的人越来越多,就与伊尹、仲虺商议,先后消灭了韦国和顾国,削弱夏桀的实力。接着,汤又采纳伊尹建议,停止向夏朝朝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和实力。消息传到夏都,桀立即召集九夷之师(即属国兵力)攻商,汤见桀还能调动九夷兵力,知其还有实力,就马上请罪,恢复进贡,以等待时机。一年后,昆吾向商进攻,汤率军大败昆吾军。当夏桀得知汤灭了昆吾且不再入贡后,就下令调东夷军队伐汤,但此时东夷首领们看出夏桀不会长久,不听调遣,纷纷叛离。伊尹认为灭夏时机已经成熟,就请汤率军征讨夏桀。不久,汤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誓师,正式兴兵伐夏。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大会战,结果夏军大败,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忧愤病死在南巢的亭山。至此,夏朝灭亡。

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是他为商朝立下的首功。此后,他帮助商汤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协助商汤管理国家;创造了区田法,教人民施肥下种,担水浇庄稼,抵御旱灾;创造了区种法,按一定距离分町、开沟整地,按一定行距、株距播种除草,以提高农作物产量。[1]这说明,伊尹不仅为建立商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商朝初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商朝贤相。

从贤相到帝师

伊尹是华夏第一个帝王之师,他教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商汤极为推崇伊尹。商汤对于伊尹,总是先以伊尹为先生,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伊尹为臣子,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2]

公元前1587年,商汤去世,因太子太丁未即位而早亡,立太丁弟外丙为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弟中壬为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立太丁之子太甲(汤的嫡长孙)为帝。伊尹在辅佐外丙帝、中壬帝、太甲帝期间,总理国家大事,掌握实权。他一生辅弼商汤、外丙、中壬、太甲四代帝王,功勋卓著,是四代帝师。尤其是对太甲帝的辅弼,可谓用心良苦,方法独特,效果卓著。

太甲继位后,头两年表现尚可,能坐朝执政,关注国家大事。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无视国法,不听良言,任意发号施令。更严重的是,破坏商汤制定的法规,朝政昏乱,一味享乐,凌虐百姓。伊尹对他百般规劝,耐心教导他说:“你乃一国之主,你的所作所为关系着国家存亡,应当学习先祖,全心为国为民啊!”但太甲置之不理,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胡作非为。

作为开国贤相的伊尹,深感太甲如此下去,必将亡国灭族。为顾全大局,伊尹果断地将太甲流放到商汤墓葬之地桐宫,让他悔过反省,自己亲摄国政,代行天子职权,同时写下大量训词,向太甲讲述帝王应如何为政、如何继承法度等问题。在流放期间,伊尹常同太甲促膝谈心,谈古论今。为了让太甲知晓民情,伊尹不辞劳苦,带领太甲沿黄河步行到民间做调查。他们访问了许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苦百姓,考察了许多破败村庄,看到那里萧条冷清,没有一点生气。这一路见闻,令太甲大为震惊。在伊尹的开导下,太甲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归朝当政。太甲复位后,果然以仁义行事,以诚意待人,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从此,商朝逐渐繁荣起来,国力鼎盛,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伊尹对太甲帝很赞赏,就作了《太甲训》三篇,赞扬帝太甲,称他为太宗。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商朝第五位国君沃丁继位。伊尹自觉年迈,不再参与朝政,公元前1549年,伊尹病死,相传已有百年之寿。商王沃丁感念他对商朝所做的贡献,用天子之礼厚葬他,并亲自为他临丧三年。[3]

【故事评析】

伊尹所处的时代,尚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尚在形成之中,基本上没有可资借鉴的历史文献。伊尹出身家奴,社会地位卑微,没有也不可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他却成为中华厨圣和汤液始祖、商代著名贤相、华夏第一帝师、已知最早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伊尹之所以能在多领域、多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践行尧舜之道、实施以德治国外,关键在于他是一个实践型人物:

伊尹之所以能成为中华烹饪之圣,“五味调和说”“火候论”和“医食同源”理论的创立者,“汤液始祖”,并熟悉当时肉、鱼、菜、调料、粮食、水和水果各自最好的产地,就在于他勤于庖厨实践,善于做产品产地调查。

伊尹之所以能成为商朝著名贤相,辅佐商汤灭夏建商,并帮助商制定典章制度,创造区田法和区种法,为商朝初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深入调查夏桀动态,善于了解商初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伊尹之所以能成为华夏第一帝师,辅弼商朝四代帝王,特别是流放太甲,带领太甲到民间做访问调查,了解社情民意,当太甲弃恶从善后又迎接他归朝当政,就在于他懂得和善于运用实地调查对帝王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帝王的执政观念、政策和作风,从而收到改变帝王的奇效。

总之,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实践型人物,勇于实践、勤于调查、善于研究是他在多领域、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和法宝。

【原文和注释】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节选)

……说汤以至味(1),汤曰:“可对而为乎(2)?”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3),水居者(4)腥,肉玃者(5)臊,草食者(6)膻。臭恶犹美(7),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8),九沸九变,火为之纪(9)。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10)。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11),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12),阴阳之化,四时之数(13)。故久而不弊(14),熟而不烂,甘而不哝(15),酸而不酷(16),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17)而不薄,肥而不月侯(18)”。

注释:(1)至味:最美好的滋味,最美味的食物。 (2)可对而为乎:当作“可得而为乎”。 (3)三群之虫:群,群居;虫,泛指各种动物。三群之虫,指下文中的水居者、肉玃者、草食者。 (4)水居者:指鱼鳖之属。 (5)肉玃者:玃,通攫(jué),抓取、掠夺。指食肉动物。 (6)草食者:指食草动物。 (7)臭恶犹美:臭,气味;恶,不好。犹,还、仍然。指气味不好的仍然可以使之变好。 (8)五味三材:五味,泛指甜、酸、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三材,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 (9)纪:纲领、准则、关键。 (10)理:指火候适中,不要过度。 (11)其齐甚微:齐,同剂,剂量,调剂。指调味的剂量很小。 (12)若射御之微:如同射技、御技一样精细微妙。 (13)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指阴阳二气的交合、四季的变化。 (14)弊:指败、坏。 (15)不哝:哝,味道浓厚。指味道不要过于浓厚。 (16)不酷:酷,极,甚,深度。指不要过分。 (17)澹:通淡,淡薄、清淡。 (18)月侯:食物油脂过多,黏黏糊糊。

史记·殷本纪(节选)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1),乃为有莘氏(2)媵臣(3),负鼎俎(4),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5),汤使人聘迎之,五反(6)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7)。汤举任以国政(8)

…………

汤崩(9),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10)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11)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12)。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13)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14),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注释:(1)欲奸汤而无由:奸,请求。意为想求见成汤,但苦于没有门路。 (2)有莘氏:夏朝的方国,位于陈留郡外黄县莘昌亭(今河南商丘民权县西北)。 (3)媵(yìnɡ)臣:媵,古代指随嫁。指随嫁的臣仆。 (4)鼎俎(zǔ):鼎,烹煮用的器物;俎,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 (5)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6)五反:来回去了五趟。 (7)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素王,指远古帝王,或有王者道德而无王者权位的人。这里指讲述远古帝王治理天下的原则以及九个君主成功的故事。 (8)任以国政:委任他管理国政。 (9)崩:古代帝王或王后去世叫作“崩”。 (10)适:通嫡(dí)。 (11)《伊训》《肆命》《徂后》:伊尹写给太甲的教导和告诫,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 (12)桐宫:商之离宫,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 (13)以朝诸侯:指朝会接见诸侯。 (14)咸归殷:咸,全,都。指诸侯都对太甲表示殷勤和归服。

撰稿人:梅长荣


注释

[1] 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注:卷第一.济南:齐鲁书社,2009:77-81.

[2] 参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万章上》有关部分。

[3] 参见皇甫谧《帝王世纪》有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