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第四章规划重要的人生阶段

近来在微博、微信上有一篇文章被广为转载,题目是《一位移民美国的家长自白》。文章提到,初到美国时,这位家长发现孩子上学没有教科书,一度认为把儿子带到美国来上小学是一件愚蠢的事。一年后,家长看到孩子的作业标题:《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家长又认为这样的题目孩子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孩子通过自己的研究,出色地完成了作业,使得这位家长要重新去看美国的教育,重新审视不同的教育理念产生的不同的学习效果。

在美国有一项被称为“21世纪技能”的教育改革,要求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促使学生通过思考,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融入跨学科问题,要将跨学科的主题,如全球意识、财政、经济、商业和企业能力、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境素养等,贯穿于核心课程之中。回顾“自白”中那个孩子,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死记硬背,学习变成了快乐有趣的过程,他已经掌握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去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学习的技能正是“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的三项技能之一,即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以及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掌握了技能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基础,该读的书必须读,该考的试也必须考。比如暑期阅读计划,要求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至少阅读10本与年龄相适合的课外书,并写出每本书的读后感,对于成功完成此项任务的学生,由学校和学区颁发奖励和证书,对于学生参与率高的学校,学区授予特别组织奖。2001年1月23日,布什政府正式颁布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到2004—2005学年,美国公私立中小学所有3到8年级学生都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并且各学区都要对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提出报告。法案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

美国采用A、B、C、D来划分学期最终成绩的等级。根据美国的评分机制,学生的最终成绩包括课堂成绩、作业成绩、测验成绩、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考试成绩只是这个机制中的一部分,而且除此之外,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荣誉或者义工活动等都会对以后大学的申请有帮助。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一直都在这样一种激励机制中学习。

除了考试评价系统,美国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和因兴趣施教。因材施教是指英语、历史、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根据成绩将学生分入普通班和荣誉班。起初在普通班学习的同学如果表现出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可以调整到荣誉班。美国高中并不分文科、理科,但是到了11、12年级,根据个人兴趣学生对自身规划越来越清晰。在文史和科学等学科的高一年级课程选择上,学生和辅导老师将共同商定选择高一年级的哪个课程,这个选课过程就是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综合考虑的结果。而更多的艺术类选修课则更多地根据学生兴趣自由选择。比如视觉艺术、行为艺术、艺术史、当代历史、职业课程、计算机、商科课程、体育、外语、戏剧、摄影、演讲、创造性写作、世界问题、音乐、出版与年鉴、合唱、室内乐等。除了修够课程要求的学分之外,没有其他限制或要求,完全凭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自然要轻松快乐很多。

百闻不如一见,本章从8、9、10、11年级选取各科的作业和部分同学的学习感悟,为读者贴近了解和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的方向与评价提供参考。在部分作业后面,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国内的教师进行了点评,也是希望能够让读者对内容形成客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