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味道
  • 王丹
  • 2129字
  • 2020-08-29 22:10:16

总序

记忆,是最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广泛意义上,所有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记忆并留存下来影响存在,不管是有意还是本能,可以说生命活在记忆中。记忆,又是最意味深长的东西,对于人而言,它是一切认知和行为的基础,每一点滴的常识、情感、经验和智慧都离不开它的支持,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和记忆相伴的是遗忘,同样不管是有意还是本能,它总在发生。把该记的记住该忘的忘掉,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愿望和追求。

大约百年前,有学者提出了集体记忆,后来逐步演化出国家记忆、城市记忆、乡村记忆等概念。比如城市,它是人群及其必需的自然、物质、社会等条件的合成,每一个城市如同一个生命体,有血脉、代谢、欲望和性格,也自然会有记忆和遗忘。这是一种特定的集体记忆,寄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城市所有的人和物造就,有建筑、景物,有文字、图片,有习俗、风尚。与个体相比,集体记忆更需要人为建构,由于其记忆系统和影响因素极为复杂,故而记忆和遗忘的控制愈加艰难。

就说北京吧,纵着看,三千多年建城史,悠久绵长,八百多年数代都会,历经更迭;横着看,方正大气,精英荟萃,帝都气象。北京有多少记忆没人说得清,历代的版图、建筑、文献、艺术、习俗和传说遍布京城天地之间,各处缝隙,造就了北京独一无二的古今面貌与气质,融化在一代代北京人的性情中。在郁达夫笔下,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是“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地方;在老舍心中,北京好过欧洲历史都城伦敦、巴黎、罗马、君士坦丁堡的任何一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然而,北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恣意遗忘。远的不说,明清以来的皇城古建已所剩无几,胡同、四合院、茶馆、庙会等北京符号黯然褪色,不少传统习俗和特质也渐渐有形无核,有腔无韵了。在现代化的滚滚车轮中,北京的变化之快让人喝彩,也让人感叹。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说,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唯一得以完整保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这个“如果”包含了多深的遗憾!洪烛先生将所著《北京的前世今生》一书前言命题为“找不着北京”,文中连连用了二十多个“找不着了”叹息老北京的失去。网上一组北京老照片的题目是:“看哭了所有北京土著的60张照片!”马路、报廊、百货店、理发摊,那些本是昔日北京平常的景象,为什么要哭?当然,只是因为它们已成为过往,成为曾经陪伴一代人的记忆。

在惋惜、怀旧之余,很多北京人想为挽留北京随时发生的失去做些什么。除了传统的收藏、研究、著述之外,“北京土著”“皇城根儿”“最爱大北京”等一批网站、微信公众号相继上线,点点滴滴地挖掘和留下北京的过往。“老北京拍记队”抢在胡同拆迁的推土机到来之前拍摄和考察,留下了上千条胡同的七十多万幅照片和数千万字的文字资料。他们想通过图像在网上建立一个胡同的完整世界,他们用业余时间耗心耗力耗财,执着地为北京建立一份“世俗档案”。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肩负北京人文研究与传承之使命,如何兼顾书斋耕耘与大众分享?如何集跨学科之力面向过去与未来?大家思虑斟酌后开始做一件“力虽不逮志有余”的事,建立“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我们将北京历史文化这个大至无边的宝藏分解为类别和专题,逐一追寻、解析、展示,并和网友互动,希望经年累月形成一个用图文声像述说北京的资源集,让散落于今夕各方的北京集体记忆多一种相对集中的承载和时空传播的可能。其中尤为耗费心力的是“前站后库”模式,即在专题展示和大众互动网页的后台建立一个尽可能丰富的数字资源库,搜集相关图书、档案、报纸等文献、图片及口述、调查记录资料,经过数字化、著录等加工,使之成为可检索、可关联的活资源。

于是,研究员们带领同样热爱北京历史文化的学生们,蹲图书馆档案馆,访知情知底人,走原址看现貌,盯住一个个专题穷追不舍,竭力网罗,细心推敲,最终各自形成一对成果:线上专题网页及资源汇集,线下纸版图书。与“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相对,我们把线下图书总汇定名为“北京记忆丛书”,这套丛书因作者和专题不同可能风格有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本都力图还原一方真实,唤起一种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员们最深的体会大概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被北京文化的浩瀚与厚重所震撼和感动,越来越醉心其中,乐此不疲,享受陶冶与意义感。台湾大学数位人文中心主任项潔教授曾问我这个项目的边界,我以为它无边无界,宽广与深厚无限,有北京就有记忆,人们可以寄情寄趣一直续写下去。二是为与北京发展并发的失忆而惋惜和焦虑,不但是建筑街区,还有很多文献记录、技艺传说、民俗文脉不知所向,几乎每一个专题都要面对资料缺失的困惑和历史空白点。上个月我们访问了京郊爨底下村,这个被称为“黄河以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排列井然,错落有致,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然而关于这个村的历史文化,村民大多语焉不详,我们几乎找不到稍早一点的图文资料了。村支书带着遗憾和焦急告诉我们,近些年虽然旅游红火,但是丢了不少祖宗的文化,赶快抢救一些传给后人才好!

怀揣着对北京的深深敬意,我们愿意和这位村支书以及钟爱北京文化的所有人一道寻找、抢救、积累和传承。

picture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