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6年,在冯氏集团(原利丰集团)创办110周年之际,很高兴冯邦彦教授再次执笔,详述了集团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冯教授以其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冯氏由110年前一个传统商号到今时今日跨国商贸集团的发展历程。冯教授对公司不同业务部门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及深入访问,将冯氏四代及冯氏员工如何创业、守业,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等以生动的方式为读者展现铺陈。

冯氏集团原名利丰集团,由先祖父冯栢燎与李道明先生合资,于1906年11月28日在广州沙面成立。公司的名称由李道明的“李”和冯栢燎的“冯”两字的谐音“利”与“丰”组成,寓意“利润丰盛”。利丰开业之初,以外销陶瓷为主业,并兼营古董及工艺品。其后,利丰逐步将外销的业务扩展到竹器、藤器、烟花、爆竹,以及玉石和象牙等手工艺品等,生意很快走上轨道。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侵华,广州沦陷,先祖父冯栢燎将利丰迁移至相对安全稳定的香港。及后二战爆发,香港也沦陷了,利丰的业务陷于瘫痪。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先父冯汉柱领导公司,恢复业务。翌年,利丰输入了一种香港从来没有过的新产品——原子笔(Ballpoint pen)。原子笔是美国公司在二战末期发明的一种新笔;战争结束,利丰就立即将这一产品空运来港销售,成为全港出售原子笔的第一家商号。利丰将这一新产品命名为“原子笔”,使人们联想到结束二战的原子弹,取原子弹代表先进科技的意思。而这一名称仍沿用至今。

195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发展开始蓬勃。到60年代,利丰已从40年代只有数十名职员的小型公司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数百家海外客户以及采购网络遍及香港逾1000家工厂的贸易公司。1970年代初,胞弟冯国纶和我先后从美国返港加入利丰。为了配合宏观商贸环境的改变,我们利用从美国学到的先进管理理论,对利丰进行了一次哈佛案例式的研究,由此发现了公司在内部结构、会计部门等方面存在需要改善之处。我和国纶随即着手策划历时两年的改革,之后更于1973年将利丰成功上市,成为公司迈向现代化企业的里程碑。

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为利丰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当时,香港很多工厂将劳动密集的生产工序迁移内地,然后将为制造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如会计、物流、包装等留在香港,于是,香港逐步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中心。面对这种新兴离岸生产模式,利丰与时并进,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手段,管理已迁移到内地的工厂网络,为客户提供采购及相关服务。

踏入21世纪,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成果渐见,香港与内地的接触也愈见频繁。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订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协议(CEPA),从2004年起对香港开放服务业。利丰把握机会,成为最早一批在CEPA框架下进入内地的外资服务业公司。现时,集团在全球40个国家设立了300多个办事处及配送中心,拥有15000多家供货商环球采购网络,全球雇用45100名员工。在新经济及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时代,利丰也逐渐将工作交予下一代,以新思维带领公司,以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洗礼,利丰的核心业务已发展至涵盖贸易、零售、分销及物流。为了进一步厘清整个集团业务和上市公司利丰有限公司的业务关系,经过慎重考虑,集团决定从2012年8月1日起,将“利丰集团”改组为“冯氏集团”。而冯氏集团旗下最主要的上市公司利丰有限公司的名称则维持不变。

非常感谢冯教授邀请我为本书作序。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反映香港的近代史,相信冯氏集团正是这样一个企业。冯氏与近代港人经历了相同的年代,见证了相同的岁月,我相信很多读者会在这部企业发展史中找到共鸣。于我而言,这部企业发展史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如果没有书中叙述的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以及员工的耕耘,我们便无法跨过历史多次危机,也就无法成就今天的冯氏。

最后,我希望借着为冯教授写序的机会,向先辈们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敬意,并对所有对集团做过贡献的同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冯国经
冯氏集团主席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