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 刘大椿等
- 2788字
- 2020-08-29 21:33:04
5.工程技术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1587—约1666),字长庚,祖籍江西奉新,明代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他的曾祖父宋景曾官至三部尚书,于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去世,祖父宋承庆悲伤过度,半年后随之离世,此时他的父亲宋国霖才20岁。宋国霖多次科举,皆名落孙山。虽然宋应星雄心勃勃,但15年6次科举考试他均落榜。1634年(崇祯七年),他开始在袁州府任分宜县学教谕,一共任职4年,他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一期间撰写而成。1638年(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在吏部考核中被评为优,被提拔为正七品的福建汀州府推官。1643年(崇祯十六年),他再次被提拔为安徽亳州知州,但一年之后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他便辞官回家,之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直至康熙初年去世。
宋应星异常博学,史载著作极多,目前所知的有《画音归正》《原耗》《杂色文》《美利笺》《春秋戎狄解》《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天工开物》10种。但是,《画音归正》《原耗》《杂色文》《美利笺》《春秋戎狄解》都已遗失,关于《原耗》与《春秋戎狄解》的内容还有记载,《原耗》是一本随笔,其内容涵盖铨选、赋役、兵讼、绵葛、冠帻等;《春秋戎狄解》则表达了他对清的一些看法。《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等著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现的,这些著作于崇祯年间刻印,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野议》为宋应星对宋明政治的一些评论,《论气》《谈天》主要是关于自然哲学的一些论述,《思怜诗》则是宋应星的一些人生观观点的表达,包括思美和怜愚两组诗。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代表作,又名《天工开物卷》,由他的朋友涂伯聚于1637年(崇祯十年)资助刻印,共三卷,主要包括《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糵》《珠玉》18章,书中有插图123幅。上卷主要介绍谷物豆麻、蚕丝、棉苎的种植和制作方法,以及制盐、制糖等的相关方法;中卷主要介绍金属锻造、石灰烧制、造纸、榨油、陶瓷制作、车辆制造等方法;下卷主要介绍金属矿物质的冶炼、珠玉加工、兵器制作等方法。在序言中,宋应星写道:“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1]《天工开物》孤本被宁波藏书家李庆城收藏,于1952年捐给北京图书馆,目前该书在市面上已有十多个版本。明清时它并不受国人重视,但通过民间流传到日本、法国后却大受欢迎,目前该书共有法、日、美、德、意、俄等译本。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几乎论及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各个领域,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科学技术体系。[2]总的来说,他的科技贡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养蚕技术。中国是养蚕古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对中国养蚕技术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特别是对蚕的杂交方法与疾病防治做了详细记载,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比欧洲早了100多年。其中还记载了一种蚕的软化病,颇有益于中国养蚕事业发展。
(2)纺织技术。中国山羊绒织作可以追溯到唐宋,但关于其织作技术却一直没有记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名为孤古绒的织作技术,是中国山羊绒织作技术最早的记载。宋应星还记载了名为提花机的纺织机器,它设计巧妙,一直沿用到抗战时期才被替代,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
(3)采煤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煤炭的国家,古代中国的采煤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一种用巨竹排除煤炭中的瓦斯的方法,同时还对煤进行了分类,均为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4)炼钢技术。《天工开物》对炒钢、焖钢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为中国首次。炒钢法约在西汉时期就已发明,但一直并无记载,《天工开物》不但记载,还进行了改进,相对于同时代的欧洲,要成熟得多。焖钢法最晚发明于东周,同样一直未有记载,《天工开物》记载的方法远比同时期欧洲卓越。以此看来,明末时中国的炼钢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5)炼锌技术。中国是第一个炼锌的国家,《天工开物》里的《五金·倭铅》有详尽记载,这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首次记载炼锌技术。直到16世纪,欧洲人才知道锌是一种金属,17世纪中期才知道锌可以从炉甘石中炼出,但技术上一直无法实现,直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才从中国学到该技术,从而开启了欧洲的炼锌史。
(6)铸造技术。中国是使用熔模铸造最早的国家,《天工开物》卷八《冶铸·钟》如此记载:“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3]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详尽地记录熔模铸造的过程。
(7)种植甘蔗及甘蔗制糖。中国种植甘蔗和甘蔗制糖的记载早已有之,但《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在历史上最为详尽,比宋朝王灼在《糖霜谱》中的记录详尽得多。书中提出的“育苗移秧”、精耕细作技术是当时世界最高效的种植甘蔗的技术,提出的用石灰澄清法处理蔗汁是当时世界最经济实惠的方法。
(8)磷肥的使用。在《天工开物》的《乃粒》卷中,宋应星比较了不同植物残渣的施肥效果,“胡麻、莱兼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柏、棉花又次之”[4],这与目前肥料中氮、磷、钾等含量的高低相同,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使用磷肥改良土壤的知识,这是中国最早的记录。
(9)物种变异思想。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通过对水稻的观察认识到,环境条件会影响到物种的变异,虽然并未明确提出,但已表现出肯定物种变异的见解,比德国生物学家卡·弗·伏尔弗提出相似观点早了100多年。
(10)物质守恒思想。在《天工开物》的《丹青·朱》卷中,宋应星阐述了质量守恒的思想,当然他并未明确提出该术语,这一思想最后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提出,不过那已经是18世纪下半叶了,宋应星的认识比拉瓦锡早了差不多100年,遗憾的是不成体系。
《天工开物》涵盖了工农业共30多个不同类别的技术,被视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日本科学史家数内清称之为“中国技术书的代表作”[5],李约瑟博士评价其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6]。
注释
[1]宋应星.天工开物.钟广言,注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序4.
[2]李以章,雷毅.论宋应星的科学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2(3):361.
[3]宋应星.天工开物.钟广言,注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213-215.
[4]宋应星.天工开物.钟广言,注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17.
[5]数内清,等.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章雄,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2.
[6]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4:12.转引自:汪建平,闻人军.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