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志和地理

古代中国方志地理一直造诣不凡。晚明方志地理主要以游记方式记载,大多经实地考察得来,较之前人更有价值。明朝末年,中国在方志地理方面出了两位大家,即王士性与徐霞客。

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他曾在北京、南京、四川、贵州等地为官,喜爱游山玩水,所以游历了中国很多地方。“士性素以诗文名天下……所著有《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诸书”[1],其中以《广志绎》最为出名,他的方志地理成就大多记载在这些书中。

王士性对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认识深刻。他以全国作为区域研究的对象,写成了《广游志》,分析各地在自然环境(如地脉、形胜、风土)和人文因素(如少数民族、宗教、方言)上的差异。具体来说,他的地理贡献包括:(1)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在《五岳游草》卷11中,他将中国东南部划分为十四个自然区域,即晋中、关中、蜀中、楚、江右、两广、闽、滇、贵竹、中原、山东、两浙、南都、北都,并对它们的自然风光、地理特点等作了概述。其划分与《山海经》的“五方”和《禹贡》的“九州”类似,但又有其特点,整体上比这两者更为合理。(2)将山脉的划分系统化。“王士性讲的山脉分布系列,跟现在地理学讲的山脉系列概念不完全相同。王士性划分山系的根据是‘以水为断’,‘惟问水则知山’。而现在地理学则是以地质构造、地质时代来划分山系,必须是同构造、同时代的才能说是同一山系。不过古代的山系学说仍有它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它把复杂的山脉分布条理化,规律化,便于人们掌握。有些山系跟现在划分的山系几乎一致,更是难能可贵。”[2](3)对区域地理学的贡献。王士性强调地理的区域划分,他对于地理的描述都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在对区域地理的描述中,他不仅仅描述地理环境,还涉及各区域的文化、经济、交通等。注重对地理文化的描述,是王士性与徐霞客最大的差别。

徐霞客,一生从未为官,游历了中国很多地方,对方志地理的研究纯属个人爱好。他的方志地理成就全部记载于《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在方志方面的成就胜于王士性,这缘于两人在游历过程中关注点不同。徐霞客特别关注山川、河流、村寨等的名字、起源、演变等,而王士性则关注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具体而言,徐霞客在地方志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1)指出很多方志的错误。方志发展到宋元,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明朝官方修订的《大明一统志》则为中国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错误。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徐霞客指出:“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3],并进行了诸多修改。(2)提出方志记载的要点。即,第一,记载要翔实;第二,记载要符合实际;第三,应为当地名人立传。(3)修订《鸡足山志》。1639年(崇祯十二年),受丽江太守木生白所请,徐霞客修订《鸡足山志》。除了方志,徐霞客对中国地理学亦做出了卓越贡献。关于其他成就,本章第二节已做详细阐述。

另外,黄衷所著的《海语》记载了我国的南洋交通状况以及东南亚的历史;胡宗宪的《筹海图编》对我国与日本的交通及抗倭历史作了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其船上人员于1425年编撰了《郑和航海图》。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明时期开始引进西方地理学知识,1584年,明朝绘制了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即《山海舆地全图》。据《明史·天文卷》记载,徐光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在1629年(崇祯二年)就已能准确测量到北京、南京等地的维度,这说明晚明时期我国已经掌握了西方先进的地理测量技术。


注释

[1]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周振鹤,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52.

[2]杨文衡.论王士性的地理学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9(1):94.

[3]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十: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