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 刘大椿等
- 2409字
- 2020-08-29 21:33:04
3.工程和建筑
晚明的工程与建筑很好地承袭了前朝的特色,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工程方面,一直延续了明太祖修建长城的传统,但是这一时期又比其他时期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因而明朝大多著名水利专家均出现在晚明。在建筑方面,传统的宫廷建筑风格仍然是主流,但这一时期,江南园林建筑恢复了其活力,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中国修建长城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彼时中国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为了防止邻国的侵犯,各国皆大力兴建长城。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长城,见记载的有齐长城、魏长城、楚长城等,目前遗址尚存的只有山东的齐长城。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等朝代都不同程度地修建长城。到了明朝,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修建长城一直是重要国策,从1368年(洪武元年)起到明朝灭亡的276年历史中,史载共计修建长城20余次。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途经今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全长12700多里,俗称“万里长城”。“自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秦、赵、燕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之后,只有明代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建筑长城的规模能与之相比,而且在工程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1]晚明时期,虽然内部朝廷腐败、外部邻国入侵,但修建长城的工程一直没有停止过。
除了修建长城,水利工程是明朝另一国家工程的重要领域。明朝的水利发展投入,对于前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仅从明朝留下的水利著作就可见一斑:“综观中国水利撰述史,我们可以看出,直到宋元,纯以水利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还很少出现。但是到了明代,这种情况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量的水利专著纷纷出现,数量远远超过前代,成为明史文献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在史学史上也是空前的。”[2]明朝水利发展到晚明时达到顶峰,出现了整个明朝最出名的几位水利专家,即万恭、潘季驯、徐贞明等。晚明时期,水利建设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江南地区是明朝财税重地,加强江南水利的发展是重中之重;(2)疏通漕河河道,这是维持南粮北运的关键;(3)治理黄河,黄河一旦堵塞,将会影响漕河正常运行,影响两岸人民生活。
虽然明朝最后在起义军与清兵的夹击下灭亡,但在军事工程技术方面,明朝也有领先之势,只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提及晚明军事技术,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著名军事技术专家赵士桢(约1552—1611)。他是浙江乐清县人,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但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此后再无升职。他喜欢研究火器等军事技术,将所有精力都投在了兵器研究和设计上。赵士桢留下了诸多著作,多数与火器有关,有可靠历史记载的著作有《用兵八害》《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备边屯田车铳议》等。他发明了类似于现在左轮枪、机关枪等的火器,特别是发明了“火箭溜”,使得火箭在发射时具有固定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命中率,成为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除了火器以外,赵士桢对于战车和防御器具的设计,战车的研究,火药的制造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3]然而,朝廷却并未重用赵士桢和他的发明。
明代十分重视宫廷建筑,明成祖朱棣重建了雄伟的北京城,其建筑风格相对于元朝,已经多有变化。到了明朝中晚期,江南园林成为宫廷建筑乃至其他大型建筑的主要形式。江南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晋,在隋唐尤其南宋之后,风行一时。元朝有所沉寂,到了明代,江南园林建筑又逐渐回潮,前后出现了两个高峰期,一个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一个在嘉靖、万历年间,整体而言,后者更优于前者。
万历年间,王世贞在南京做官,游览诸园后写下《游金陵园序》,文中记载诸多园林“皆可游可纪,而未之及也”[4],足见当时江南园林已十分盛行。晚明诸多江南园林专家中,计成是集大成者,其园林著作《园冶》对当时及其前代园林进行了总结,并很好地阐发了新的园林思想。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吴江人。《园冶》成书于1631年(崇祯四年),于1634年(崇祯七年)由友人阮大铖资助出版。《园冶》共分三卷,第一卷内容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和装折等,第二卷主要内容是栏杆,第三卷的内容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书中附有235幅园林设计图示,这在中国其他园林著作中未曾有过。“《园冶》的写成,是三百年前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标志,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园林专著,对于古典园林的各种艺术手法,留给我们不少珍贵的遗产。”[5]但是,该书出版后,正逢乱世,并未引起当时社会与朝廷的关注。在沉寂300多年之后,直到1931年,北洋政府官员董康将其编入《喜咏轩丛书》中,《园冶》才被国人所了解。
除了计成,晚明著名园林专家还有文震亨和李渔。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江苏苏州人,晚明画家。文震亨留下的著作有《长物志》《香草诗选》《仪老园记》《金门录》《文生小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物志》。《长物志》共十二卷,其中与园林直接相关的有四卷,即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而其余八卷中也对园林偶有所及。由于在园林方面的成就,《长物志》被认为是该时期文人园林的代表作。李渔(1611—1680),字笠翁,钱塘人,晚明著名文人。他并未为园林留下专著,其园林思想主要记载在他的名著《一家言》第四卷的“居室部”中,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李渔曾为人设计多处园林,影响颇巨。此外,晚明时期留下的重要园林著述还有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娄东园林志》,郑元勋的《影园自记》,刘侗与于奕正的《帝景景物略》等。
濒临灭亡的晚明,在工程、建筑方面仍取得不俗成就,说明当时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仍然可圈可点,或许也说明,大明王朝的覆灭,根源不在于经济,而在于腐朽落后的政治。
注释
[1]卢嘉锡,等.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38.
[2]鞠明库,李秋芳.略论明代水利撰述的特点.殷都学刊,2001(2):49.
[3]洪震寰.赵士桢——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2(1):96.
[4]顾起元.客座赘语.孔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7.
[5]余树勋.计成和《园冶》.园艺学报,1963,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