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孝大節

对顾炎武忠孝大节,曹元弼亦推崇备至,所谓“耿耿孤忠,万心先代,皦皦大节,不事二姓”[26]是也。然而顾炎武之忠孝大节并非仅仅是“万心先代”与“不事二姓”的单纯遗老的,而是“行己有恥”的道德准则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相结合的。顾炎武论“廉恥”云: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顔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27]

顾炎武认为士大夫之无耻则天下乱而国亡,生於乱世犹不能无耻而媚於世,因此其於清亡後之不事二姓,实际上是对行己有耻道德准则的坚守。曹元弼对顾炎武廉耻之论,深有所契,并且以之为法,提出“远法亭林近瑞安”[28],自注云:

北江洪氏曰:“廉恥之士,可與入道。”昔之君子有善知恥者,吾聞而知之,顧亭林先生是也。近之君子有善知恥者,吾見而知之,吾師瑞安黄漱蘭先生是也。亭林篤守《論語》二句,曰“行己有恥”,曰“博學於文”。陳蘭浦先生嘗以此篆為聯。梁文忠重刻之,以示學者。元弼少時應科試,漱蘭師以“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命題,師極賞余文,評曰:“無虚所言,以副余望。”遠涉聖門,近守師訓,敢不勉乎?[29]

所谓“远法亭林近瑞安”,即远以顾炎武行己有耻为法,近以晚清名臣黄体芳为法。故而其阐明经义,亦颇强调知耻,如云:“人之所以異於禽兽者,在廉恥防闲。中国礼俗之所以成,人类之所以尊,由此。”[30]又云:

有學有力有恥,則以五達道修其身而政本立,以九經為天下國家而治具張,正心以正朝廷百官萬民,物恥足以振,國恥足以興矣。[31]

曹元弼将廉耻作为人类之所以異於禽兽、礼俗之所以能兴之源,其论正与顾炎武引罗从彦“士人有廉恥,则天下有风俗”[32]同。而有耻力学,修身立本,则足以正百官万民而振兴物耻国耻。

顾炎武明亡後不仕清,除了对行己有耻道德准则的坚守与践行外,即是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有关。顾炎武有著名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论,云: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於禽獸者也。[33]

在顾炎武看来,魏、晉清谈以杨、墨之言而乱礼法,使人无父无君,而进於禽兽,同样明亡而清入主中原,剃易服,变異礼俗,在顾炎武看来也是亡天下。事实上,顾炎武所谓的亡天下即是指传统儒家伦理的破坏。因此顾炎武不同於一般诗酒馀生的遗民,而是“执天下高节,究心天下利病”,以明道救世。因此曹元弼对不仕清的顾炎武推崇备至,并且以箕子喻之,如云:

明之亡也,顧氏炎武不仕本朝,而著書立言,皆天道人倫之正,絶無絲毫詭激失當之言以誤後世。曾、胡、左諸公皆私淑其道以戡定大亂,其箕子之徒歟?[34]

顾炎武面对的清入主中原,剃易服,固然是数千年所未有之巨变,而曹元弼所处的近代,随著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西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伦理造成了剧烈的击,既而辛亥革命及以後一系列运动对中国社会制度、伦理风俗的彻底颠覆,以及接连不断的战乱,在曹元弼看来更是亘古未有的祸乱,如云: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書契以前,不可得詳,自唐、虞至周衰,二千餘年,而有春秋、戰國之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邪説横行,充塞仁義。孔子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孟子曰:“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皆悲天憫人,痛怛至極之言。其禍卒至暴秦焚書坑儒,積血暴骨,天下生民,幾無噍類。漢撥秦亂,至於今又二千年矣。無父無君,非聖無法,惑世邪説,天良盡滅,弑人利器,亘古未有。悠悠蒼天,茫茫浩劫,率獸食人之禍,蓋十倍衰周,而無大聖大賢如孔、孟其人者以道援天下之溺。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我心之憂,每讀孟氏書,不勝感慨淋漓,且悲且壯,不敢以愚懦自棄也。[35]

曹元弼认为天下之道一治一乱,自顾炎武以天道人伦之正以著书立说,至後世乾嘉诸儒阐明经学及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私淑其道而戡定咸同之乱。因此在面对千年所未有之巨变时,曹元弼的选择与顾炎武一样,即以“行己有恥”为准则而不仕民国政府,又以明道救世、守先待後自期,冀以拯斯民於率兽食人之祸。如云:

不料世變日非,狂瀾遽倒,無父無君,争奪相弑,率獸食人,亂靡有定。閉門隱居二十餘年,《易》學既成,為《中庸》《大學》各通其義。不勝區區愛敬斯人之心,又撰《孝經鄭氏注箋釋》三卷,並校《注疏》脱誤,為《孝經校釋》一卷。庶以繫千鈞一髮,存人道於幾希,以聖人之至教,宏天地之大德,出萬萬生靈於死地而生之。杞人憂天,愚公移山,天下後世孝子仁人鑒其心焉。[36]

又曹元弼关於遗老之论,亦明显有取法顾炎武之意,如云:

余謂遺老之責:教忠孝,遏逆亂,守先王,待後學,深究天下利病,民生休戚,累朝之德澤,激臣民之天良,講求有用之學,留意有用之才,以維人心而待天命。其仔肩至重,豈徒吟風弄月,賦詩飲酒,與世相忘,遂足以不染纖塵自解乎?[37]

“远法亭林”的曹元弼,以“行己有恥”而明道救世,於清亡後闭门绝户,几四十年不与外界交往,独抱遗经,守先待後,著书无不以拯斯民於水火为务。其“教忠孝,遏逆乱,守先王,待後学,深究天下利病,民生休戚”,正与顾炎武“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合辙。由此可见,曹元弼在思想学术以至立身处世方面都深受顾炎武的影响,处处以顾炎武为法。这也是吴文安将曹元弼与顾炎武并称的重要原因。


注释

[1]李科,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学史、古典文献学。

[2]王欣夫:《吴县曹先生行状》,见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452页。

[3]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首,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11页b~12页a。

[4](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02页。

[5](清)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8页。

[6](清)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91页。

[7]同上书,73页。

[8](清)潘耒:《日知录序》,见(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首,2页。

[9]曹元弼:《复礼堂文集》卷一,《述学》,32页。

[10]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一四,《述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21页a~b。

[11](清)潘耒:《日知录序》,见(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首,1页。

[12](清)全祖望著,朱铸禹校集注:《全祖望集校集注·鲒埼亭集内编》卷一二,《亭林先生神道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27页。

[13](清)顾炎武撰,黄珅、严佐之、刘永翔主编:《顾炎武全集》第12册,《天下郡国利病书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页。

[14](清)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五,98页。

[15](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首,《初刻〈日知录〉自序》,1页。

[16][17]曹元弼著:《复礼堂文三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吴县王氏抱蜀庐钞稿本。

[18]曹元弼:《礼经校释》卷一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第94册,380页下。

[19]梁鼎芬编,曹元弼校补:《经学文钞》卷首,《经学文钞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苏存古学堂排印本,2页b。

[20]曹元弼:《大学通义》卷首,《大学通义序》,6页b~7页a。

[21]曹元弼:《中庸通义》卷首,《中庸通义序》,10页b。

[22]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首,《复礼堂述学诗序》,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15页b~16页a。

[23]曹元弼:《孝经郑氏注笺释》卷首,《孝经郑氏注笺释序》,15页b。

[24]曹元弼:《周易郑氏注笺释》卷首,《周易郑氏注笺释序》,39页b。

[25]曹元弼:《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卷首,《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序》,见《续修四库全书》第53册,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稿本,456页上。

[26]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首,《复礼堂述学诗序》,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12页a。

[27](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一三,772~773页。

[28]曹元弼著:《复礼堂述学诗》卷一三,《述论语》,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15页a。

[29]同上书,15页b~16a。

[30]曹元弼著:《复礼堂述学诗》卷五,《述礼经》,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23页b。

[31]曹元弼著:《复礼堂述学诗》卷七,《述礼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31页b~32 页a。

[32](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一三,773页。

[3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卷一三,756页。

[34]曹元弼:《周易郑氏注笺释》卷四上,《明夷》,137页a~b。

[35]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一三,《述孟子》,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27页b~28页a。

[36]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一三,《述孝经》,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6页b~7页a。

[37]曹元弼:《复礼堂文三集·内务府卿刘君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