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其核心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这次讲话直接提出了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不断重申和丰富这一思想。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外国媒体专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3]。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讲话时第一次直接使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表述,他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4]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面向未来提出了“八个如何”理论命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未来我们党必须更好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完善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和根本立场,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和灵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充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且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的新飞跃、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思想的最新成果,更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行动指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抽象的以人为本的超越,也是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是一切发展观尤其是执政党必须清楚回答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自身没有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与抽象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宏观的、历史的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将以人为本落到了执政的方方面面,即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历史的创造者不是某个人、某些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在发展进程中始终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不仅注重人民群众需求满足的状况,而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在发展问题上形成全局观、整体观、持续观、公正观、群众观。全局观要求我们意识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牵一发而动全身。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应当有全局观,要认识到改善民生不仅事关群众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整体观要求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用宏观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民生问题。持续观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形成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公正观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协调好少数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需要节制资本增进劳动者权益,需要关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需要处理好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需要完善再分配制度体系。群众观则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是最大的靠山,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

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6]。此后,在众多国内外重大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频繁地提起“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关键词。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获得感”这个概念;在2016年2月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两个是否”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7];同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8];同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工商峰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9]。在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可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已经成为党中央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抓手。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幸福感,需要不断分析和识别人民需求的变化。当前我国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民之所呼,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1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2]同[1]101.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4]同[3]11.

[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21.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76-77.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2016-02-23)[2018-06-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3/c_1118135058.htm.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04-26)[2018-06-20].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_2.htm.

[9]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人民日报,2016-09-04(3).

[10]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