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
历史科学是基础学科。它内容丰富、涵盖面宽广,有许多分支学科,如有各种断代史、地区史、国别史、考古学、史学史;它又和其他学科交错、渗透、重叠而构成各种专门史和边缘学科。历史科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成果丰硕,著述浩瀚,名家辈出。儒家的“五经”中,《尚书》和《春秋》都是历史著作,章学诚甚至说过“六经皆史”。《左传》《战国策》《史记》这类编年体、纪传体的名著都成书在2 000多年以前。我国古籍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史部典籍数量极多、浩如烟海。在我国传统的知识结构中,历史科学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科学,其基本功能是揭示客观历史的发展规律,启发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与人格。它和单纯的应用学科不同,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难以追求快速效应。历史科学是把人和社会放在流动、发展的长河中来理解,来剖析,说明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处境,今天的处境是由过去的经历造成的。追溯过去的经历,才能弄清今天的处境,才能设计改造世界的最佳方案。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知识都是历史的,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中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必然也要失去今天和未来。我们虽然不能期望历史科学取得立竿见影的效益,但它的社会功能是显著的、长远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它是了解国情、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的;它是认识我们国家的伟大、光荣,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所必需的;它是发展文化、陶冶情操、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的。
任何科学都要满足生活的需要,为现实服务,历史科学当然也是如此。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生活不能发挥作用的学科必将萎缩、消亡,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是,为现实服务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必须尊重历史学自身的科学性和独立精神。因为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揭示其真相,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昭示真理,给人们以新知,并推动社会前进,这最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任何歪曲事实、混淆黑白、违反和抗拒历史规律的做法,都只能对现实生活产生负效应。中国历史学家有“秉笔直书”的美德,有为保卫历史真实而献身的传统,应该发扬这种美德,继承这种传统。历史科学不能成为政治的侍婢,不能鼠目寸光,局限于眼前的需要,更不能丢掉尊严,屈从势力集团的驱遣。十年浩劫的教训记忆犹新,不能忘记。当时,影射史学泛滥,全民批林批孔,学习儒法斗争。历史科学成了阴谋家篡党夺权的工具,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历史科学的科学性和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今天,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历史科学面临新的困境,社会上流行“知识无用论”,历史科学和其他一些基础学科失去了光彩和吸引力,被冷落在一边,不受重视。历史著作难以出版,论文不易发表,学生不愿报考历史学专业,社会上不愿录用历史系的毕业生。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历史科学工作者,当然首先应该反躬自问,怎样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怎样拓展研究领域,开辟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加强其应用性,使历史科学能够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但是,历史科学这类基础学科不能立竿见影地快速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们应该也必须以历史为借鉴,但如果企图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现成答案,那将愚不可及。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新的历史态势,形成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创造、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历史科学不是对策学,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发挥其社会功能。
个人如果丧失了对过去的一切记忆,将不能继续生活下去;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历史科学,也将难以存在和前进。历史科学的价值不会因商品经济浪潮一时的冲击而被永远否定。中国要前进,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理解建设的客体和主体,必须理解国情、民情,必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这些都离不开历史科学。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将会重新认识和发现历史科学的功能,恰如其分地肯定它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必定会发展,必定会大有用武之地,必定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原载《语冰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