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录组图片征集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清史编纂委员会邀请沈阳故宫、承德市文物局、清东陵、清西陵、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室、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等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们,共同讨论《清史》图录的编纂事宜。《清史》图录如何开展工作?图片如何收集?在座的专家都来自图片、文物收藏宏富的单位,所以我们要请各位专家贡献智慧,大力协助。
修纂《清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项规模浩大的标志性文化工程。自2002年末成立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和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正式启动以来,迄今已是一年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清史编纂委员会健全了机构,聘请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最为主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体裁体例大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拟定出基本的《清史》卷次目录,同时也形成了涵盖《清史》内容的结构框架。
我们现在编写的这部《清史》有3000万字,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纪,第二部分是典志,第三部分是传记,第四部分是史表,第五部分就是图录。
收图入史是新修《清史》的一大创新。图录的作用在于以图明史、以图补史、以图证史,即用图录反映人文历史,用图录补充文字历史,用图录形象地表现历史。以往的“二十四史”没有一部是含有图录的。在纂修《清史》的今天,我们给予图的部分以一个正规的命名——“图录”。这一命名并非我们随意杜撰,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著有《太尉汝南李公碑》,其中有“奕世载德,名昭图录”的佳句。“图录”一词最早的出典应在于此。另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政见书》也认定“图录有征”,强调“图录”作为证据的可靠性。基于以上用语,我们命名了“图录”,设置了图录部分。
新修《清史》的图录初步拟定10卷。最终图录设定多少卷,要依据图片的价值和数量丰薄,斟酌而定。如果图片价值连城,收藏宏富,10卷容纳不下,可以增加卷次。也许征收选中的图片偏少,不足以支撑起10卷的框架,那么也可以相应地核减卷次。现在初步拟定的10卷篇幅,占有全部《清史》92卷容量的11%,已经成为《清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收入《清史》图录的主要应该是具有历史价值、有代表性,并且是纪实性的舆图、图画、照片、文物遗址图像。这些图片应该能够反映清代的历史生活、社会风俗,从而强化新编《清史》的形象性与真实感。我已说过,古典的“二十四史”没有设置图录,但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图。古代中国的图与书往往相提并论,“图”“书”二词并连使用,遂有“图书”一词。古书中有“河图洛书”“左图右史”的说法。
一些史书也有“图”与“书”的连带表述,《周礼》就记载说:职方司掌管天下的图。《史记·萧相国世家》篇章里记述:汉王刘邦率军攻破秦朝的国都咸阳,许多将领、士兵都急于抢夺金银财宝,而萧何则去收敛秦朝遗留的律令、图书。正因为图书记载着秦朝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刘邦得以了解天下的险要,查知大众的户口,知晓各地的贫富,明了关中的物产。刘邦战胜项羽可以见证“图”“书”的重要。
“二十四史”里没有设置图录,的确使人萌生疑虑。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曾说:原以为张良的相貌奇伟、身材魁梧,但观看图画之后才知道“张某如妇人女子”,可见汉代之际已经出现图画。然而,司马迁在哪里看到的张良图?又为何未编入《史记》?推测其中的原因,我估计最有可能是古代的图和书截然分开。汉代的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宽度有限,比较狭仄,没法画图。所以我们见到的汉代画图都是以绢为载体的。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图画就画在绢上。竹简与丝绢是无法编为一体的。古代史书不见画图大抵缘于此。但丝绢容易腐烂,难于保存,能够经历时间的销蚀而留存下来的画图为数很少,经考古发掘出来的图画就更少得可怜!绢画绘制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古代画家也把绘画移植到墙壁上,我们称之为“壁画”。地表建筑上的壁画,长期遭受日晒、风吹、雨淋,难以在数百年后完好保存。湮埋在沙土之下的建筑,尤其是大型陵墓,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倒是能够保存一些壁画。所以,以竹简、纸质为载体的“二十四史”没有画图,我估计缘由在此。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二十四史”不载画图,并不表明古代史学家忽略画图的历史价值。郑樵《通志》里设有20略,其中一个“略”称为图谱略,专门讲解图的重要性。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天象、地形、舆服(服装)、仪器“难以文字注,绘图以标明之”,阐述了画图的形象性。明清时期,画图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偏重于插图。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配有陈洪绶绘制的插图,成为传之久远的画图版本。插图或者放在书的前面,或者置于书的中间,一章、一卷插入几张画图,附属于文字。这一时期图书表现出文字主干、画图枝叶的特点。应该说设置《清史》图录是一项创新,是新修《清史》的一个亮点。《清史》图录中的图片不像从前附属于文字,不是插图,而是成为主体。图录的图片不附属于纪、传、表、志。它自成体系,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利用整体来表现清代历史的。
编纂《清史》图录是一项创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照借鉴,因此要靠我们自己摸索、探讨。这就是一门学问,涉及整体设计、科学分类、真伪鉴别、严格保管、严谨编纂、贴切的文字说明等一系列的问题。既有技术攻关,也有理论性的规范。我知道前不久在大兴讨论编写总则时,关于图录定位出现了以图证史、以图明史、以图补史的各种说法,这都可以讨论。如今,我们拥有的编纂条件远胜于封建时代,纸张品质的提高和制版印刷技术的进步,给我们收图入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编纂出版精美、考究的图录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以实施的事情。此外,图片资源非常丰富,清代纪实性的图画多得不可胜数,舆图、风俗画、肖像画、战图等,种类繁多。晚清时节又引进了照相术,图片的摄影便利了许多,大量的晚清老照片汹涌而出,可以用来拼接历史的记忆,复原历史。因此我们决定与时俱进,设置《清史》图录部分。照片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历史时代的人物、建筑、器物、风俗及场景,关于这方面的图片多来自晚清之际来华游历的外国人。外国人到中国,对一切都感到新鲜,他们撰写旅游日记,拍摄旅游照片,回国之后出版描述中国社会面貌的图书。许多图书里面附了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人文风情。我浏览过一本《俄国人在黑龙江上》的书,里面有反映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赫哲族的民居及黑龙江自然风貌的照片,非常漂亮。李希霍芬是非常著名的德国地质学家,在中国居留数年,足迹遍布山西、山东各地,听说他著录了四大卷书,里面穿插着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插图和照片,尤其是详尽的山东省全图。类似的图书不可胜数。晚清之际,许多传教士、外交官、探险家、军官到中国来,回国之后大多数人撰写了回忆录。图录组的刘潞同志前年在英国休假期间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图片。我花费一个下午仔细浏览了她赠送的光盘图片,觉得里面的图非常珍贵,颇有价值。
我们要扩大积累清史图片资源,把收集来的大量图片归集到一个图片库,实现科学的保管利用。每一张图片收录回来,都要著录名称、年代、内容、形制、规格、收藏单位,还要评估图片的价值。这项工作现在就应该开始启动,因此我们请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给予援助,协助我们建立清史图片库。目前来看,散在各地各处的图片汗牛充栋,无法准确估算。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国平,以一人之力花费五六年的时间,收集了5万张清代(不止清代)历史名人图片。我知道,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上万张舆图,故宫也有几千张!现在全国还没有一个机构收集这些图片,如果下功夫搞好的话,我们将是全国第一家。
我希望能建立一个容量达10万张以上的图片资料库。在广泛收集图片的基础上精选图片,选出比较精彩,具有历史意义,能够反映清代历史的图片上万张。要一边收集,一边编写,用两年时间完成收集,用两年时间编纂出来,争取在2007年底完成。
现在的这个编写总则,比体裁体例组议定的目录更细化、更具体。但图录组取消了体裁体例组拟定的肖像卷,主张将肖像内容打散后分到其他各类里去,这属于学术分歧。我要再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我认为肖像还是应该集中起来立一卷。所谓肖像是杰出人物的个人像,不是群像。例如清帝狩猎、群臣朝拜、信使朝觐、接见外藩就不是肖像,而是群像。战争中的图画或者照片,场面千军万马,也是群像。我们说的肖像一般是指一个人,或者有名有姓的几个人。众多肖像集中起来,其本身就可以自成体系,成为一部清代名人的画廊。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延续到光绪,甚至到溥仪幼年时代。不分类别,一律按照生卒年流水排列。用人物肖像来表明清朝的历史,使人们知道清朝有哪些历史名人,乾隆朝有哪些文臣武将,雍正朝有哪些勋吏封疆,其身高、相貌都能够反映出来。可能会有人物缺漏,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特别是清前期会有很多人物没有图像。晚清时期要好些,一些重要人物的肖像,我估计能够找到十之七八。我们要把肖像卷编纂成《清史》里一个有体系的形象化的部分。如果把肖像分门别类地打散,编入各个类别中,会产生几个缺点:第一,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以政治人物居多,文化人物居次,其他人物寥寥。如果以类划分,都集中到政治类、文化类里,图录的结构会非常不平衡。政治、军事、文化类的图片极度膨胀,一卷的篇幅都容纳不下,仅仅是政治类恐怕就要有300人,其他如民俗类、建筑类,几乎没有肖像。这是非常不均衡的。第二,某些重要人物无法准确划定类别。如努尔哈赤、皇太极肯定有肖像,而图录组设置的政务篇是从多尔衮执政开始,加不进去。划分到军事篇里是绝对不合适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是皇帝,一定要放到政治卷里。政务篇里设置了太上皇训政,那只是乾隆帝退位时段的事务,那么,清朝前期重要大臣阿桂、兆惠、张廷玉等人如何处置?不能归在太上皇训政里面,因为他们都是乾隆朝前期的人物,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将来编纂图录的时候,肯定会发现以类划分将面临无法解决的难题:某些重要人物有肖像,但无法简单地划分为何种类型人物,也就无法恰如其分地放入相应卷目。我提出设立肖像卷的建议,还可以协商探讨。清史编委会借本次会议,希望各馆藏图片单位能够慷慨地给我们提供查阅、收集、利用的便利。我们将支付一定额度的费用,具体合作办法还可以继续协商。《清史》图录实际编入的图片不会太多,每卷1000张图,10卷图录最多能够容纳1万张。因此我们要反复精挑细选,去伪存真。对各馆藏单位来说,也是在参与修史,参与国家文化工程,为国家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图录组将开展大规模的征集图片工作,此前的档案文献征集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希望继续得到有关单位的热诚支持。
注释
[1]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