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阅读画像让读书更专业
1.把事情清晰地展现出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多明尼克大学教授马修斯研究发现,只要把事情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能够成功的概率会提高三倍。
这个规则适用于大大小小的事情,当然也包括阅读。把事情清晰地展现出来,就好像你到一个新的城市,一定会首先查阅这个城市的地图,而不会毫无方向地四处乱走。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阅读画像就是帮助我们把“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一种思考模式放到阅读实践当中。
当你的脑中开始有一个阅读画像的时候,你的信息组织方式就会从原来非常零散的组织方式,变成一个有组织架构的会赋予你的信息坐标和意义的一种新组织方式,这时候你便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指导地图。地图越来越完善,你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抵达目标的路径也会越来越优化。我以知识金字塔的形式来呈现这张阅读画像(见图1-17)。
图1-17
莱布尼茨的阅读画像
莱布尼茨在很多领域都有惊人的成就,他的多才多艺甚至可以和达·芬奇相媲美,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逻辑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学和外交学。他是研究符号的大家,比如微积分符号就是他首先采用的;他还进行哲学和逻辑学研究,发明了机械计算机。
他14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16岁获学士学位,17岁获硕士学位,19岁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了答辩,但莱比锡大学拒绝授予他博士学位,因为他太年轻了。
莱布尼茨是一名追逐着自己的研究兴趣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他曾因为自己改变兴趣而退学去了纽伦堡的阿尔特多夫大学,提交论文,并立即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最终还拒绝了阿尔特多夫大学的聘请。
莱布尼茨一生追求系统化和结构化,探索任何知识都要从源头开始梳理,这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想也就是知识应用的源头。莱布尼茨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追寻事情总是要从源头开始。甚至在当一名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他也要重新建立一遍这个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尽管这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但他从不抱怨。源头性知识正是金字塔顶端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在目前我们生产的知识总量中占比并不高,但却是影响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金字塔顶端的这部分内容,也是他花了最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的内容。从图1-17中可以看出,应用型的知识是当今生产得最多、传播得越来越广的知识,却是学霸型人物的典型代表莱布尼茨所投入研究时间最少的那部分知识,除非他打算重新建立知识体系。
读完莱布尼茨的传记后,让我倍感惊讶的是,他何以有这么多精力来完成如此多的从抽象到具象的事情?后来我发现,当一个人具备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时,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于是我开始把自己所读的书籍进行汇总分类,画出自己的阅读画像。一对比,我发现自己的阅读分配正好相反——思想类源头性知识所占的比例最少,而应用型知识所占的比例最多。想要拉近与学霸思维框架的距离,就得像玩魔方一样,慢慢地把自己的知识框架拼成更全面的地图,拓宽自己阅读能力范围以外的阅读区间,进入真正的深阅读。
我们要不断舍弃那些知识密度低的浅阅读内容,而去追求知识层级高的内容。假设看一本书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你一年看10本书,也就是花了30个小时的时间成本。如果这30个小时阅读的内容都是知识密度很低的故事和不成熟的思考,那这里面真正能获取的知识量可能就只有30分;但是,如果你放弃阅读这些并不成熟的内容,而是读一些知识密度极高的严肃、专业的书籍和文献,那你的知识量可能就是300分,甚至是3000分,这就是为什么你读的不少,反而效果一般的原因——因为知识是分层次的。
现在出版的很多书籍都是关于个人感受和体会的,这些书籍的内容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是知识含金量并不算高。对于这一类的作品,即使读了很多,也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会被误导。对于每天都会忙于工作的我们而言,必须要考虑阅读内容的知识密度问题。高效率的阅读者一定会主动甄别自己的知识来源,主动去学习和获取那些知识含金量更高的内容。这样,我们就会自动地在自己身体和大脑里面建立一个结构化的过滤机制,拥有一个平衡高效的信息收获。
2.深阅读,让你具备核心思考能力
没有人的知识是万能的,而且我们无法学会所有的知识,但我们却可以学会让知识产生思考的能力。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当你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时,就拥有了综合思维的超常能力。不是1+1=2,它产生的是炸裂式的巨大能量。在社群中交流的时候,很多读者都会表达自己的焦虑和担忧。
第一,他们觉得自己的速度太慢了,很焦虑。
第二,他们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读了之后什么也记不住。
一个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4%的人觉得他们的阅读效率其实是在原地打转,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的话,会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阅读画像可以让你走向真正的深度阅读。
其实这样的担忧每个人都会有,而要减轻这种焦虑,需要我们把单纯的情绪变成可见的路径。在路径中,我们能找到弥补的方法。
我是一个崇尚减法生活的人,在各方面,我都喜欢通过减法的方式去做归纳和整理,阅读画像的操作方式也一样。
要怎样去画自己的阅读画像呢?
第一,把自己一年内读过的书籍进行分类并统计主题比例。
应按简单的4个层级进行分类,因为层级太多会使你思路混乱。信息过多的结果就是你再也不想去归类和统计,你甚至还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第二,看看这些书籍分别在金字塔层级中的哪一层,这样你所“花费”的阅读投资就一目了然。
第三,回想一下,你在提升阅读层级的过程中有过哪些困惑。写下来,写得越丰富越好。
有些人就写了好多,比如时间不够、自制力太弱、不知道怎么选书、选的书总是不去读等。每个方面都尽量写下来,眼见为实,人类天生的心理倾向会觉得没看见的东西不可信,无法可视化的东西也特别容易被遗忘。
第四,哪些知识有助于你解决这些困境?
最后,给这些需要的能力排个序,从最需要的能力开始,挑选补充能力工具中最好用的。
也许你缺少很多技能,你想立刻变成一个能量满格的超人,但把精力平均分配去弥补不同的技能只会让你事倍功半。补充技能这个环节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确保先专心,把重要的技能先补上,不会手忙脚乱;它还可以帮助你不被小事分散注意力,以免影响整个阅读能力的提升。
我发现,在做阅读画像的时候,可以不断摸索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投资方向,这是一个长久的动态优化过程,随着它的升级,你的阅读层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虽然时间长度相同,但你获得的知识投资回报率却在不断提升,让你更加接近于人类智慧的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