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10:边界

主要误读:市场上对巴菲特都做了什么谈论较多,对他不去做什么则谈论较少。

我方观点:了解一个人不去做什么,有时比了解他都做了什么可能更加重要。

谈到边界与走出边界的风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莫过于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外出化斋时,为防止妖怪来袭而在唐僧师徒三人周围画的那个圈。可谓一线隔开两重天,圈内安枕无忧,圈外杀机四伏。

当然,那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也有相近之处。记得一位朋友曾提起过一件幼时的事情,由于他小学成绩一直很优秀,一升初中便被指派为年级的学生会主席。尽管这项委派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显得风光无限,但他当时根本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陷:生性腼腆。后来的工作实践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被另一位同学替换下来的那一刻,尽管他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感觉却是如释重负、脱离苦海。

民间有许多俗语,也多少道出了“边界”问题的重要性:隔行如隔山;量力而行;量体裁衣;业有所长,术有专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等等。工作与生活如此,股票投资也是如此。

纵观巴菲特作为职业投资人的经历,我们发觉他之所以能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所有可能会涉足的投资领域,都先后为自己划出了有所不为的边界:“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为使话题更为集中,我们在这一节仅就巴菲特在选股问题上为自己所划出的“能力边界”做出讨论。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那样,在选股问题上巴菲特有一个坚守了数十年的“四只脚”标准:我们能够了解、良好的经济前景、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吸引人的价格。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我们这里要谈的“能力边界”问题。为何巴菲特数十年来一直坚守这个标准而几乎从未改变?这个“边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下面,我们就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首先,“能力边界”将有助于解决股票估值中的“确定性”问题,而高确定性是巴菲特在评估股票投资价值时一直坚持的一个重要准则。其内在的道理是:就一家企业的长期现金流量(内在价值)而言,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排列多少个“0”都可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当投资者面对一家自己不了解其产品、产业及长期经济前景的上市公司时,如何确定它的内在价值?如果不能确定其内在价值,又将如何评估它的投资价值?尽管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但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志在博取短期差价而非积累长期回报,便经常对它视而不见。

针对不少学者就所谓“确定性”所提出的质疑,特别是针对不少人就巴菲特所谓“股东盈余”(指企业利润减去限制性资本支出后而真正属于股东的那部分利润)的模糊性所提出的质疑,巴菲特提出了一个“胖子理论”:一个人不用称体重也能被一眼看出是不是个胖子。而“能力边界”提出的问题则在于,即使我们能轻易辨别谁是胖子和瘦子,但当面对一个拳击手、一个相扑手、一个孕妇以及一个因工作需要而不断增肥与减肥的电影演员来说,我们就很难辨别出这个人到底是个胖子还是个瘦子。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估值就会隐藏着风险,甚至是巨大的风险。将投资目标严格限定在自己熟悉的企业身上,就将大幅减少上述在企业估值中所隐藏的不确定性风险。

其次,“能力边界” 有助于解决买入股票后的 “定期体检”问题。所谓定期体检,是指对已经买入的股票,按照既定标准(商业模式、护城河、利润边际、资本回报、债务杠杆等)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企业的基本情况是否有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买入的是一家产业环境变化很快的公司的股票,则后续的、对企业的持续追踪或定期体检恐怕就很难被有效实施。对于一些技术类企业,说不定买入其股票后,一觉醒来,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被称为基金经理第一人的彼得·林奇对此有段精彩的表述:“如果你对基本业务有一些了解,要追踪一家公司的情况就容易多了,这就是我宁可投资丝袜公司而不碰通信卫星、投资汽车旅馆而舍纤维光学的原因。越简单的东西我越喜欢。如果有人说:任何白痴都能经营这家公司。那么我便给它添上一分,因为恐怕迟早有一天真会有个白痴来经营它。”[1]

再次,“能力边界” 构成了巴菲特选股流程中的一道简单而有效的栅栏,提高了选股的效率。我们知道,巴菲特是通过大量阅读去筛选股票的。他最为依赖的资料包括公司年报、穆迪手册、标普手册、价值线调查、商业周刊以及华尔街日报等。其中穆迪手册、标普手册、价值线调查等资料里都有对上市公司基本业务进行 “素描” 的板块,一经查阅,便可知企业的产品与产业属性是否简单而易了解。面对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我们不认为巴菲特会付出相同的时间与精力去阅读它们的年度报告、财务指标以及相关的商业报道。这样做不仅效率低下,也实在无此必要。“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 巴菲特这段在佛罗里达大学的讲话,已经初步揭示出了他的选股流程。

最后,坚守这一边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简单企业的投资回报足以让投资人取得最后的成功。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引用了一项来自《财富》杂志的调查结论:“在1977—1986年间,总计1000家公司中只有25家公司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保持在20%以上(且其中没有一年低于15%)。而在这些优质企业中,除少数几家属于制药企业外,大多数的公司产品都相当平凡而普通,其产品和服务与10年前也大致相同。”

西格尔在其所著的《投资者未来》一书中,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类似的研究成果(见表3-1)。

表3-1 1950—2003年给投资者带来最佳收益的股票

在西格尔的“胜利者”名单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家与科技、电子相关的公司,相反,几家产品属性简单、产业情况乏味以及投资人能够看得懂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公司却榜上有名。

最后,我们以巴菲特在北卡罗来大学的一段颇有哲学意味的讲话作为本节的结束语:“就你的合格的圈子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不在于圈子的面积有多大,而是你如何定义这一圈子的边界。如果你知道了圈子的边缘所在,你将比那些比你的圈子要大五倍,但对圈子的边界不怎么清楚的人要富有得多。”[2]

本节要点:

(1)投资者一定要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否则,你的估值就会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如果估值不确定,你又如何进行价值投资?

(2)市场上有许多“虚胖”和“虚瘦”的公司,投资者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懂”这家公司。

(3)如果你只关注和投资自己所能了解的公司,相比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投资边界在何处的人,你将变得更加富有。


[1] ㊀ 引自 《选股战略》。

[2] ㊀ 摘自Warren Buffett Speaks。具体讲话地点作者未经进一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