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衰退的无奈,霸权的代价(美国篇)

最让美国白宫头疼的就是五角大楼,因为它常常惹是生非、制造事端,与政府大唱反调。对于五角大楼来说,通过冲突获得更多的经费,完成机构的扩张和膨胀。这点是很明显的。

美国冷战思维永不退潮。苏联解体后,美国盯上了日本,然后是中国,开始年度发表对中国武装力量的评估。

中东和阿富汗对美国战略能力的消耗,不是一时半时的。这些牵制,导致美国在全球行动能力捉襟见肘。所谓的美国重返亚太,是个伪命题,因为美国从未真正离开。

1.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媒体成为军方替罪羊

美国国防部一位官员披露,国防部用纳税人的钱雇佣私人公关公司,调查阿富汗随军的美国记者,并对他们的报道按照正面、负面和中性的标准进行评估,同时还提出如何影响新闻报道的建议,这是对军人誓死维护的美国宪法的完全不尊重。

记者和军队打交道不是新鲜事,但让文字或摄影记者随军前往战场,是从美军2003年入侵伊拉克才开始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可以使记者更贴近现场,以便迅速报道战地新闻。反对者认为,随军报道这种形式,可能会使记者更加同情所报道的军人,而且记者出发前要签署限制报道的合同,所以这种方法无益于提升报道的客观性。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一直标榜新闻自由,其实美国军方对媒体的操纵,是个很长期的问题,它不是短期的事。就这样美国媒体还被调查,确实是有点冤,因为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干涉下,美国媒体其实已经非常配合了。

出现这样的倾向,大家不应该感到奇怪。因为世界上的纯粹新闻自由少而又少,几乎没有。新闻就是这样,事件的选择很能表现本身倾向。比如今天发生了100个真实事件,但就报道了5个,其他95个不报道,所选择的这5个肯定就带有很大的倾向性。

美国人很重视新闻舆论的力量,最为典型的就是越战。美国人说越战是败在电视屏幕上、败在新闻传播上的。整个脱离了政府的控制、脱离军方的控制,整天报道美军的伤亡、官兵怎么思念家乡、越南那个地方环境怎么恶劣,最后导致美军士气、美国国内士气的瓦解,导致国内的反战浪潮风起云涌。

我觉得美国政府和军方做出这样的总结,也是很荒谬的。美国跑到越南丛林里打这么一场战争,说是为了保卫美国民众的安全,这太离奇了,谁相信呢!媒体就讲了一些战场具体的报道,就被说成是战争失败的罪魁,而不承认自己的战略决策出了问题,这就是找一个替罪羊的方法。

他们认为越战期间没有掌控新闻媒体是个大问题,所以从技术层面,从军队透明度,做出了很大改进——尝试对新闻媒体的主导。比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人充分调动媒体,把对手搞臭。海湾战争,借助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把萨达姆搞臭——把敌人描绘成全球最凶恶的魔鬼,美国人就成了替天行道;伊拉克战争,把萨达姆再次涂黑,把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作为解放者的行动呈现在全世界面前。相比越南战争,这次新闻媒体总体上非常配合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结果,战局僵持多年打不下来,损失巨大,遭遇恐怖袭击不断,伤亡数字一个劲儿往上升,这种情况下媒体怎么有效报道?

美国的新闻媒体不得不慢慢修改自己的立场,不得不报道比较趋于真实的情况,比如说阿布格莱布虐囚案。美国军方又说,新闻媒体又在起坏的作用。实际上,媒体揭露的只是美国军方问题的一小部分,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没有揭露更大的问题。

所以可以看到,美国军方对媒体的操纵,实际上是长期的问题。美国媒体已经非常配合军方了,做了很多工作,为这两场战争做了极大的吹嘘。最后是军方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伊拉克战争不行了,转到阿富汗,可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是谁在把阿富汗的局面搞砸?军方不由自主要寻找替罪羊,媒体就是这样的替罪羊角色。

2.美国冷战思维永不退潮

对于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大家已经不感到陌生了。从2000年开始每年发表一期(2001年除外),其实每年内容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新意。美国对中国每年发布一个军力报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待遇?这是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待遇,每年发布苏联武装力量发展的评估,完全是一种冷战的思维、冷战的模式和冷战的做法。

我们曾经跟美方做出交涉,说这是美方的冷战思维。当然美方辩解,说国防部没有办法,这是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要求我们每年发布一个全面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发展、内部改革、武器装备的报告,我们必须按照国会的要求做。

实际上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并不单单是美国政界的要求,本身美国国防部就有这样的要求。再退一步讲,起码它能控制发布的时机。比如说2008年是在3月初发布的。当时中方跟美方交涉提出过这个问题,要求美方不要在3月初发布。因为当时的3月20日台湾在进行“大选”,你在那时就讲中国的军事威胁,散布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会影响海峡两岸的形势和台湾的“大选”。这个发布时机非常不好,但是美方坚持,又说是国会要求必须在这个时间发布。

那我们可以看,2007年是5月份发布的,再往前也是这样。所以,它不光是发布内容的问题,它发布的时机也跟美国政治、美国战略做配合。它要选择一些它认为最恰当的发布时机。

而2009年,不管是中国周边形势,还是世界的整个形势,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进入另外一种局面。海峡对岸由于陈水扁的下台,两岸关系进入积极发展态势。美国很难选择一个理想的时期发布报告,所以它的时期很难有特定针对的对象,当然也还是有一些考虑的,比如在3月初,美国无瑕号侦察船在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侦察,搜集水下资料的情况。

当然还有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就是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马英九上台之后,明确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汉光”演习的时候,不再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假想敌,还提出不首先开第一枪的问题。不再像陈水扁以前,搞什么决战境外,什么先期反制、可能先期攻击大陆的城市,比如说厦门、上海这样的城市,甚至还包括攻击香港。

虽然说语言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但起码是一个良好的表示。面对这种良好的表示,面对海峡两岸关系,包括军事关系有可能进一步缓和,美国这时候抛出一份《中国军力报告》,还是有阻止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关系进一步沟通缓和的作用。

2009年的军力报告,最令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渲染大陆导弹对台湾的威胁。两岸形势正在走入全面缓和,正在获得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和平发展空间。这个时候通过夸大大陆导弹部署对台湾的威胁,渲染一种台海形势紧张的假象。再通过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军力对比分析,要求台湾尽可能多地购买美国武器,为美国对台售武做铺垫。

当时,中美两国首脑马上就要在伦敦第二次峰会上举行首次会谈,按照世界舆论的评价,就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和一个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中国,两国元首的会晤,决定世界经济什么时候能够复苏,或者这两个国家如果出大麻烦,世界经济将会在一个长期、中长期进入衰退。美国国防部此时发布《中国军力报告》,想影响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这是一个更大的政治意图。

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五角大楼和白宫的政策是不太一样的。对奥巴马这样一个黑人总统上台推行一系列有点比较左翼的政策,五角大楼——国防部颇不以为然。包括奥巴马想缓和与伊朗的关系,要直接和伊朗会谈,国防部长盖茨就明显表现了不同的意见。

盖茨认为对付伊朗必须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会谈,实际上这是间接地对奥巴马政策提出质疑。

包括南海无瑕号事件,都能看出这样的阴影。美方潜入我国专属经济区侦察被驱逐,像这样的事件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但是美方以前没有炒大事件,这回炒大了,这是美国军方非常明显的态度。长期在美军太平洋总部担任领导的基廷(海军上将),对中美军事关系一直持相对客观的态度:反复讲过两军要建立交流,不应该直接发生冲突。但是,基廷在国会上忽然改变态度,有意把无瑕号事件炒大。他讲中国海军的发展,中国潜艇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中国近岸海军力量的增强,要向蓝色海洋跨越,极度夸大所谓的中国威胁。基廷的发言,也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根本不是一个纯粹军人所讲出来的话,根本不是事实。

这点可以看到,五角大楼也好,太平洋总部也好,这一批美国军人的政治诉求。从盖茨不同意奥巴马对待伊朗的政策,到基廷在国会做证,强烈抨击中国海军的发展,颇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这些美国军事领导者,他们最大的意图似乎并不是真的针对伊朗和中国,而是针对美国执政当局。

当然这个军力报告是国会让国防部写的,国防部可以说自己是被动的,国会让写,这是美国国内立法,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但是写成什么样子、什么时间发布,国防部具有很大的主导权。

美国国防部通过军力报告这种所谓国会交给它的任务,反过来影响国会,影响美国政界,力图对美国还没成形的对华政策施加影响,成形后再影响就很难了。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施加影响才能达到效果。还想通过种种方法,对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对美国各方面外交政策造成影响,把军方利益加进去。

军方有单独的利益,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很明显。举个例子,在美国国会,它的参议员、众议员,在维护本州利益上是不遗余力的,如果本州有一个军事基地,那么不管美军怎么裁军,绝对不能裁这个基地,因为这一个基地的存在,能给周围带来很多的收入。一个基地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会引起周围消费发生变化,对周围商业、服务业等各种行业的带动是很明显的。不管怎么裁军,我要保留我的选区之内的军事基地,保持军工厂正常生产,这一点在美国政界表现得很明显。

那么对于美国国防部来说,它是一个利益集团,也是很明显的。一旦国际军事形势缓和了,还要它干什么?不能维持庞大的国防开支和庞大的全球部署的军力,那它是不高兴的。所以从国防部的利益来说,它宁愿世界上有些地方不断地冒烟、不断地起冲突,好有充足的理由从国会获取充足的经费,然后变为最强的力量。

美国国防部的强势地位,从拉姆斯菲尔德这个强势的国防部长来看非常明显,而不管是科林·鲍威尔,还是后来的赖斯,国务卿的弱势也很明显。有一个资料讲过,美国的中东司令部一年获得的经费达到500多亿美元,数目非常大。而美国国务院一年的经费大约就是100亿美元的样子。美国国务院维持全球外交,还不如一个地区司令部的经费多,所以美国国内舆论就讲,国务院对中东问题的政策很难推行。为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而国防部很有钱,能够组织非常强的研究力量,研究出一些中东问题的报告,得出对它有利的结论。因为它的钱比国务院多得多,所以它在中东地区美军中央总部的影响力比国务院要大得多。

随着军力的扩张,随着美国冲突地点的增多,当然给美国军人带来了伤亡,但是对于五角大楼来说,通过冲突获得更多的经费,完成机构的扩张和膨胀。这点也是很明显的。

美国进行他国军力评估,在冷战时期主要针对苏联,苏联解体之后没有了。因为美国做这样的评估,主要针对它所认定的战略对手。比如美国绝不对文莱做评估,绝不对巴基斯坦做评估,也绝不对印度做评估。它觉得这些力量不够资格、不是对手。它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影响的国家,它觉得都不够资格。

冷战结束,因为苏联解体,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军力评估的做法大概停了10年。这段时间它在观察,谁会是美国的下一个战略对手。美国最初盯住日本,按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种态势发展,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美国要做日本军力评估了。后来美国认为不用,因为通过美国遍布日本的军事基地,日本还是牢牢在美国的掌控之中,日本力量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依赖,日本逃不出美国的手心。所以它认为日本虽然在经济上给美国很大的挑战,但不足以成为美国安全的对手。

经过10年的考虑,美国越想越觉得,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中国可能是未来美国的对手,开始年度发表对中国武装力量的评估。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单赢思维:我赢了你必然得输,你赢了我必然得输,这个世界只能有一家赢。

其实情况是这样吗?我们可以看,美国在对我们进行全面军力评估,而我们没有对美国做。从新中国建立开始,我们从来没有主动以哪个国家为假想敌,从来没有对哪个国家发布过这样的报告,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干涉别国的内政。

这些观点美国是没有的。你认为你不是它的主要对手,它说是,它就这么评估。这就充满了冷战思维,充满了帝国思维,充满了单赢思维,这在小布什政府表现得非常明显,只能我赢,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的利益比全球利益都高。

冷战思维、单赢思维、帝国思维,集这些思维之大成者,才能搞出这样的报告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曾经说过,在国外有一种鬼魂叫冷战,有一种病毒叫中国威胁论,冷战鬼魂附体的人携带中国威胁论的病毒不时发作。说得很生动、很幽默,而且切中要害。

3.让白宫头疼不已的五角大楼

美国国防部是一个年轻的部门,1947年才成立,最初国防部叫战争部,也有人翻译成军事部。随着海军力量的强大,战争部后来演变成陆军部和海军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还是以陆军部、海军部作为两个指挥机构,后来在空军上出现问题。当时陆军有一部分陆军航空兵,海军也有舰载机——海空队,只有空军没有成立独立军种。一直到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设立了一系列机构,国防部正式设立,才把空军划出来成为独立军种。

所以从美国的军事指挥体制来看,空军是很年轻的军种,国防部也是一个很年轻的部门,都是1947年诞生的,诞生的根源是“二战”中的矛盾。

“二战”中,美国作为战胜国在亚洲战场打败了日本,在欧洲战场打败了德国,当然也有同盟国的很多国家参与,但美国无疑在其中做了很大一部分贡献。美国在“二战”中不但取得多次战争胜利,还给其他盟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援,包括英国、苏联、中国等。

很多人都觉得美国的体制在“二战”中是卓有成效的,但这杯“苦酒”只有美国人自己知道,美国总结出“二战”中很多问题:陆军指挥问题、海军指挥问题、陆军与海军协调问题、陆海军与政府协调的问题、军事政策与外交政策协调问题。比如资源分配的抢夺,优秀人才大家都想挖,适合服役年龄的青年,大家都想争,国会拨的经费各军种都在争,矛盾很大。这一大堆问题和矛盾怎么解决呢?就是成立一个国防部,下辖陆军部、海军部,把空军划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空军部,由国防部把美国军队内部军令系统都加以协调。

有媒体评论,最让美国白宫头疼的就是五角大楼,因为它常常惹是生非、制造事端,与奥巴马政府大唱反调。比如奥巴马刚刚在伊朗新年的时候发表了表示友好的视频讲话,美国军方突然高调宣布驻伊美军击落了伊朗的无人驾驶飞机。

其实五角大楼与白宫唱反调,它的权力是很有限的。美国宪法明确规定,美国总统是三军总司令,国防部的首长必须服从总统。从法律角度上说,这是毫无疑问的。有时给外界一种错觉,国防部发出的声音好像跟白宫不太一样,实际上虽有差别,但在一些政策原则方面,国防部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国防部可以在职权范围之内发表一些不偏离大政策、大原则的言论,但如果超出大政策、大原则的话,国防部长就只能下台了。美国国防部长能当满一任的很少,拉姆斯菲尔德从2001年到2006年,当了五年半的国防部长,在美国的国防部历史上并不多见。

国防部不是政策的制定者,是美国高层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之一,不是主要决策者。当然国防部长本身的权力还是不小的。比如“黑匣子”问题,这个黑匣子不是飞机的黑匣子,是指总统不离身的保镖提的黑箱子,也就是所谓的核按钮。美国总统有一个核按钮,俄罗斯总统也有一个核按钮,走到哪儿都是最引人注目、最悬乎的东西,好像世界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核按钮上。实际上情况没有那么简单。从美国来看,发动战略核武器进攻需要“两人规则”,英文叫two-man rule,不是总统下令摁了核按钮就能发动核战争的,必须得国防部长和总统两个人都同意,这就是两人规则。不然万一总统得了精神病,要打一场核大战,一个人就能启动核按钮,把整个地球拖入灾难境地了,这肯定不行。

平常大权、政策制定权、发动战争权、停止战争权总统都占主导,但发动核战争必须两个人都同意,从这个角度又凸显了国防部长的独特地位。

美国学者普瑞斯特写过一本书叫《使命:动用美军发动战争与维持和平》,在这本书里他认为美国国防部派驻全球各个地区的司令官,在海外所发挥的外交和政治作用,超过美国国务院派出的各位大使。他说得很有道理。

美国有九大联合司令部,在海外主要是:太平洋总部、中央总部、欧洲总部、北方总部、南方总部,其他还有联合部队司令部、特种作战司令部、战略司令部、运输司令部,但是具有全面统辖一个地区武装力量,包括陆海空三军的,主要就是太平洋总部、中央总部、欧洲总部、南方总部和北方总部这五大总部。

很多美国媒体揭露,这五大总部的总司令过着帝王一般的生活,耀武扬威,权力非常大,经费非常足。比如中央总部,因为它要指挥伊拉克战争,美国一年在伊拉克花费900亿到1000亿美元,中央总部能操控的有200亿到300亿美元。而美国国务院一年经费不到70亿美元,不足一个地区司令部经费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

美国太平洋总部我去过两次,在夏威夷。太平洋总部是怎么介绍自己的?首先展示一个图,从美国的西海岸到非洲的东海岸,太平洋总部管辖了地球表面56%的面积。这不是明显胡扯吗!管辖地球表面56%的面积,把中国全部算在内,把俄罗斯的一部分也算在内,把朝鲜、越南全算在内?牛皮吹得非常大。

太平洋总部经常召开一些会议,比如环太平洋地区各个国家的国防部长会议、陆军司令会议、海军司令会议、空军司令会议,要其他环太平洋国家国防部长、陆军司令、海军司令到夏威夷参加这个会议,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主持会议。你说他狂不狂?他非常狂,俨然是这个地区的酋长。

太平洋总部司令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发出邀请的是广州军区司令或者南京军区司令,因为太平洋总部是美军五大总部之一,所以我们以七大军区之一的名义发出访问邀请,但他们觉得我们应该以总参谋部的名义发出邀请,用军区的名义是把他们看低了。

太平洋总部自诩管辖地球表面56%的面积,牛皮吹得非常大。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管辖别人的领土,我们七大军区就管辖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我们不把别人的领土划到我们管辖的范围。当然我们也不承认它的划分。我们还是坚持军区司令发出对太平洋总部司令的邀请,仅此而已。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对美国国务院官员说,我们浪费的钱比你们得到的拨款都要多。这体现了五角大楼的权力无限膨胀,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首先要纠正一下,对于美国国务院其实我们翻译得不太准确,中国国务院,对整个国民经济、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武警部队等都管辖,权力范围非常大;而美国国务院实际上就是外交部,只管外交,国务卿就是外交部长,与内政毫无关系。所以翻译成美国国务院是很有问题的,因为跟我国的国务院一对照的话,实权范围完全不一样。

这个矛盾出现的核心就在于,美国是一个崇尚力量的国家,奉行力量原则。通俗点说就是,谁的拳头大、谁的嘴巴大、谁有力量,谁有发言权。它在全世界推行外交政策,或以力量为后盾、或以力量为先导。所以美国国务院虽然对国防部颇有微词,但也没有太多办法,因为美国外交的开路者是军事力量,收拾摊子也是军事力量,它是力量建国、力量立国、力量开拓,一个建立在力量基础之上的强权。这也是国防部经费最多、力量最强、声音也最大的原因所在。

美国国防部也有很多文职人员,除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军人,国防部长、副部长大多是文职人员,国防部下边的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的部长、副部长也都是文职人员,只有陆军参谋长、海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是军人。所以说,国防部与国务院的矛盾,很难叫军民矛盾,因为文职官员之间的矛盾不叫军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美国不同施政力量之间在施政手段、施政理念、施政目标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的矛盾。

4.海外基地维持美军全球霸权

从传统来看,美军最大的基地多数在德国、日本、韩国。后来做了一些调整,德国的驻军逐步撤出。从美国驻军分部情况看,太平洋总部的力量已经超过欧洲总部。

基地是美军的一个固定驻守地点,是美军指挥机构和部队结构的设置,就像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大军区,沈阳、北京、济南、兰州、广州、成都军区等,如果算起来,七大军区是驻守在国内不同的地点,我们没有海外基地。美国不一样,美军原来最大的是欧洲总部,现在最大的是太平洋总部,还有南方总部、中央总部等,几个总部都是海外的。

比如驻地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夏威夷总部,以美国第50个州夏威夷为核心整个铺开。夏威夷太平洋总部包括日本、韩国以及菲律宾的一部分;美军太平洋总部包括整个越南战争期间在越南、东南亚一带,包括现在新加坡的樟宜海空基地,可见美国的海外驻军范围相当大。

据美国人自己介绍,美军五大海外总部,加上运输司令部等其他特种作战司令部、航空司令部叫九大总部。海外作战司令部全部驻在海外,全部依靠海外基地的支持。

麻烦的是,组建非洲司令部是从中东总部里边分出一部分力量,直接牵扯一个海外基地问题。非洲司令部总部建在什么地方?它在非洲选了几个国家,其中大多数纷纷表示反对。只有一个利比里亚曾经表示愿意——因为有比较大的利益诱惑,结果遭到北非国家一致反对,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缩回去了。

后来美军只好把非洲司令部放在德国。美军最大的基地体系原来在德国,但是后来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地区、阿富汗地区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在伊拉克战争之前,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实际上在科威特、阿联酋有不少基地,以及装备的固定存放地点。它能够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迅速把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从科威特驱逐出去,就靠周围大量基地的支撑。

之后在沙特、巴林、科威特、阿曼、也门这些中东基地群的基础之上,在伊拉克的基地群也非常大了,已经伸到中亚了。从总体来看,美军从欧洲转向亚洲的过程中,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基地群,日本和韩国也有相当庞大的基地群。

美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章鱼,恨不得把军事触角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在海外建军事基地,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既然花费这么多的银子,那么这些军事基地在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美军全球霸权,不仅仅是总统声明,已经实现全球部署,基地就是一个关键点。不仅是屯兵,而且它的生活、影响力也在里边。这些基地当然花费很大,不仅仅是军费开支的问题,比如2008年美国的军费开支为5000多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量的40%。实际上这个开支还没有把另外一笔钱算进去,就是反恐战争费用。它是列在普通军费开支之外的。也就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这两场战争的钱是由美国国会单独拨的。伊拉克基地、阿富汗基地形成中东和中亚基地群,这两个基地群的开支在军费之外,由反恐费用支撑。

美军实现全球到达、全球影响,基地绝不仅仅是跳板,实际上是发力点。2003年,小布什总统声明要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力量从哪个地方发出来呢?它不是从美国——当然美国有大量的运输工具,而是从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巴林的美军基地发力的。当时出了问题的是土耳其,美军在土耳其有大量基地,但是土耳其考虑到种种因素,不允许美军使用这些基地直接攻击伊拉克。就因为这个举动,给美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甚至直接影响当时第一数字化师——第四机步师的部署。如果土耳其允许其在土耳其基地部署,当时就会对伊拉克形成南北夹攻之势:南面从科威特打,北面从土耳其打。

美军内部,还有我国的军事分析员、评论员都在讲,随着美军机动性提高,如果投送力量能从本土直接到达全球,基地还有什么意义?而且信息网络连接、对全球情况的掌控,以及部队运输工具的改变,一切都证明:基地意义不大了。再加上维持基地费用很高,和当地的民众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冲突——大家可以看到日本、韩国民众连续抗议飞机噪声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冷战期间,在德国驻守兵力很多的时候,德国民众的抗议;包括日本禁止美军航母进入日本港口,自民党政府跟美国达成秘密协议:“你可以不事先声张,悄悄地进来。”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这都是海外基地带来的麻烦。

这种论调讲多了,产生一种假象:好像海外基地有消亡的趋势了,好像美国人开始带头率先裁减基地了。美军确实在调整压缩基地,但是这个基地减少,不是说基地没有用了,主要是财政开支太大、安全态势的转换和战略重点的转移。比如欧洲基地量非常大,德国的基地量非常大,已经逐步关闭、逐步减少,把部队调出来,把装备转移出来,把基地交给当地人。

真正由于信息化速度、远程投送的发展而缩减的基地,我们并没有看出来。现存的这些基地,在海外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远程投送力量再快,在伊拉克、阿富汗作战,你的轻装人员可以用飞机很快输送过去,但是重装备比如坦克——一辆坦克40多吨,美军坦克已经达到58吨,M1A2达到62吨——这么大的重量,飞机没有办法运送。而靠海运,一般是20天到一个月,甚至还要多。怎么办?还是得靠基地事先大量储存。

有基地储备人员、物资、油料、装备、弹药,使未来在全球行动时非常快速而全面。如果标一个世界地图的话,可以看到,美军基地在全世界星罗棋布。它把不重要的基地撤了,但是那些重要的基地还在各个要点,中东、中亚、东亚、西太平洋包括欧洲,这些地方基地密集,屯兵、囤积装备,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做支撑。

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即使在远程投送能力加强的情况之下,海外基地对美国这种全球行动的国家来说,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脱离伊、阿战争,美国“重返亚洲”

美国的战略安排,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安全战略层次。在这个层次定期发布国家安全报告评估,由美国总统签署发布,这是最高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国家防御层次,也是定期发布报告,由美国国防部长签署。

第三个层次就是军事战略层次的报告,是由参联会主席,相当于各国军队的总参谋长签署。

美国最高层次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涉及整个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第二层次的国防战略报告,涉及整个国防,主要讲的是作战问题、部队建设包括装备发展等这些非常具体的军事问题。

2011年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是从2004年以来第一次做出修改。这次报告发布间隔超长,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之所以间隔时间这么长,是因为从美方来看,好像军事战略问题基本解决了。就是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这两个层次,已经把大量的军事问题涵盖其中,把问题解决了。

当时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指导下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这两场战争都带有很大的政治意味,美国从2003年以来,焦点一直在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所以在很长时间里,美国的军事战略报告就闲置了。

在时隔7年多以后,美国重新搞了一个军事战略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两场战争泥潭中解脱,到了对美国军事做全面评估的时候。要提出新的军事目标,新的军事发展点、增长点,可以把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放入历史了。

这个报告的关键词就是中国、中国,还是中国。当然,它这里面直呼中国不多,大量用“某国”这样的语言代称中国,比如它说“某些国家正在发展反介入和区域封锁的能力”等。

从这点来看,这是美国一个很大的转向。你说它是完全针对中国,也不尽然。所有的军事都是为政治、为经济服务的,没有单独于政治和经济之外的军事。

美国人曾说过,21世纪是亚太世纪,他们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往东亚尤其是西太平洋这一带转移。从中国、韩国、日本,然后到新加坡、越南这一带,包括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世界未来的经济重心,当然必定是世界未来的政治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军事重心必然要往这个地区调整,与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利益和这个地区未来的地位相适应。

当然这里边也有对准中国的趋势,包括在关岛,包括驻日、驻韩的美军,包括在阿富汗的部署。但是说完全针对中国,还不能这么说。这个战略重心东移,完全是针对世界巨大的利益趋向而来。

其实,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10多年前克林顿政府中后期就在筹划了。主要是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表面上好像和西方的制度完全一体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局面结束,当时就提出战略重点东移。尤其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可以当作美国战略东移的很大由头。当时看来,中美之间的对抗似乎难以避免。但随着“9·11”事件发生,之后就是反恐10年,美国的战略注意力、战略视野和战略资源都被反恐所分散了。

每个战略转移都要有长期铺垫,国际形势使然。东移已是一种迟滞的行为,被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延迟了。现在美国大张旗鼓地重返亚太,时机非常糟。美国恰逢金融危机,国力透支,因为两场反恐战争的影响,美国在全世界的形象衰落,损失也很大。此时战略东移,美国捉襟见肘,并没有那么雄厚的经济、政治资源。所以如何有效实施东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当然,国际舆论都在高调地讲美国重返亚太,国内也有一些舆论跟着美国人讲,说美国重返亚太。这么说,好像是之前美国有一个空缺,不在亚太了,今天重新回来了。我们必须指明一点,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亚太,重返亚太这个概念是美国人自己造出来的。

美国在日本有大量的军事基地,哪一天撤离了?美国在韩国有大量的军事基地,哪一天撤离了?美国对台军售,哪一天停止了?包括美国对菲律宾施加的影响,对东南亚国家所施加的军事影响,包括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准军事同盟,哪一天停止了?一天都没停止,所以说美国在亚太从来都是存在的。

当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的战略注意力、战略资源和战略视野主要放在了这两场战争之上,有些时候顾不上亚太了,但在亚太始终存在,所谓重返亚太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当然,从实质意义来看,美国的战略重点是在向亚太转移,这种转移一直没有完成。

虽然美国表面上从伊拉克战争解脱了,但伊拉克的问题还没有完,它只不过是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伊拉克对美国还有很大的牵制。第二就是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至今也未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担心的是美国人自己营造的一个噩梦,它认为在美国忙于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两场战争的时候,中国、印度借机获得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印度的发展,世界东方格局的变化,首先是两个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物质财富极大增长,这个增长是因为两个国家没有发生战争。虽然很多西方人在挑动印度与中国不和,恨不得印度和中国打一仗,两个东方大国来互相比拼、互相消耗,但是印度和中国虽有边界矛盾,但可以坐下来谈。美国人就认为好像是因为美国无暇东顾了,亚洲的格局才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必须回来。

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实际上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要在亚洲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更大的战略注意力和更宽的战略视野。

把战略重心重新部署在亚洲,毫无疑问这是美军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而不是现实。现实是美国确实在朝这个目标大幅度推进。比如充分利用朝鲜半岛形势恶化,使美军在韩国的驻军得以巩固。原来在韩国的驻军,2012年指挥权要全部交给韩国,在朝鲜半岛形势紧张的情况下,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美国,主动要求美方把指挥权延续到2015年,奥巴马欣然接受。

美国还充分利用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煽风点火,添油加醋。通过钓鱼岛问题,一手控制日本,一手牵制中国。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日方力图把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拉到《美日安保条约》里面去,日本就觉得傍了个大款,有美国人在后面支持自己,感到心里有底。当然美国不表明直接支持日本,也不表明直接支持中国。当着日本,美国说可以援引《美日安保条约》;当着中国,美国又说不介入中日双方的争端。这是美国做得非常巧妙的地方。中日之间的矛盾成为美国存在于这个地区最大的理由。

中日关系恶化,对美国来说不是坏事。因为之前的历届日本政府,美日因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发生纠纷,几乎到了翻脸的程度。现在好了,钓鱼岛争端起来,美国反复提示日本,你看这个东方巨人对你的威胁多大,然后日本做了一系列的选择,包括修订《防卫计划大纲》,以中国为主要假想敌,迅速强化《美日安保条约》。美日因普天间机场产生的矛盾,在美国人祭出一个以日美安全大局为重的旗号后,日本过去不想吞的苦果也只能吞下去了。这是美国人非常老辣的地方。

之后美国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来美中日三方的会谈,似乎要为钓鱼岛纷争做一个调解。实际上,只要它做了调解,就会产生中日争端都要美国来表态这么一种导向,这是美国所希望达到的。对此中国方面回应得很好,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自古已经有定论,不是争议的问题,没有必要请美国人做这样一个调解。

美国有一种战略思维搞得很深,就是挑起地区矛盾,利用国家之间的矛盾,然后打进楔子,最终取得地区安全的主导权。这显示出美国玩弄地区平衡的一种高超技术。每当亚洲形势缓和的时候,总能出现一些波折。这是美国的战略思维,可以说比较成熟,也可以说比较老辣。

美韩军事关系、美日军事关系都得到了巩固。再加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带头挑动东盟各国,质疑中国在南海的权益,又引发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警惕,对美国产生依赖。

东北亚有韩国、日本;东南亚有东盟;中间有台湾,对台军售,保持所谓的一种特殊关系。这就是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但这种重返,毫无疑问是美国这一轮重新的部署、一种重新洗牌,强固过去的盟友、支点,争取新的盟友、支点,营造一个遏制中国发展的空间。

有的学者讲,歼-20隐形战斗机试飞之后,美国认为中国军力发展很快、军事科技发展很快,所以担心中国反进入,把美国阻止在区域之外,所以美国对中国施加强大的压力,进行比较强力的遏制。这些学者的研究还是不够的,这种中国反进入的论调,根本不是在我们的歼-20试飞之后提出来的。2002年“9·11”事件刚刚过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提出来两个概念,一个是反进入,一个叫区域阻止,就是针对中国的,实际上时间非常长了。它并不是根据我们装备的发展提出来的,其实我们有没有武器装备的发展,它都要提出并进行,这就是美国所谓的预防性战略。

当然,绝不仅仅是遏制中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是拉印度遏制中国,但是到一定的程度后,印度人就会发现,美国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在遏制印度。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海军船厂视察时,不小心说漏了嘴,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发展中大国,美国都是所谓“一视同仁”。这是印度开发洲际弹道导弹,引发美国的强烈反弹。印度要打中国,战区导弹就可以了,搞什么洲际导弹?洲际导弹覆盖全球,就把美国也覆盖了。

所以美国对印度的警惕性,一点都不低。遏制印度向印度洋方向发展,同样是美国的一个战略重点。

6.美国单边主义被迫终结

美国军事上提出一个全球到达的概念,就是组建、营造一支具有全球到达能力的军队,对全世界可能也是一种威慑。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成,制约美国的,主要是国力层面。造成美国国力受到重大消耗的,就是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奥巴马之所以能够当选,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向选民许诺从伊拉克撤军。

从2003年到2008年年底,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费用超过8000亿美元。有两位美国学者联合写了一本书,叫作《三万亿美元的战争》,这本书其中的一个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3万亿美元的战争,指的就是伊拉克战争。这两位学者讲,截至2008年年底,美国直接战争费用超过8000亿美元,间接的费用包括对国民经济的拖累,包括对伤亡人员后续的抚恤——2008年美国在伊拉克战场死亡军人突破4000人,负伤超过5万人,包括军队装备损耗带来大量生产、效益方面的影响,包括对美国国内社会的冲击,国内反战各种游行造成的社会成本。从这些方面,不完整统计,伊拉克战争起码要消耗美国3万亿美元。

这代价是极其高昂的。美国国力受到巨大损耗。所以奥巴马上台,许诺减少伊拉克的驻军,并在16个月之内从主要战区撤出。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许诺,就是增加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投入。

之前美国和北约其他国有个分工,美国主要负责伊拉克战争,然后北约其他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主要负责阿富汗战场。但是阿富汗战场发生了混乱,形势急剧恶化,塔利班武装袭击越来越频繁,阿富汗有五分之三以上的领土被塔利班掌握。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后,势必加大对阿富汗战场的投入。

所以,中东地区对美国战略能力的消耗,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增兵阿富汗实际上给美国增加一个新的损耗点,这些东西的牵制,导致美国在全球行动能力呈现捉襟见肘的有限性。

美国从伊拉克的撤出,实际上象征着美国单边主义的终结。虽然单边主义超出军事意义,主要是一种国际政治利益,但单边主义对国际军事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影响就是不管任何国家反对,只要美国认定了,就一定要打。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就是这样。

可以设想,如果伊拉克战争非常顺利,美国单边主义在全球继续推行,那就是想打谁就打谁,根本不受什么国际法、地区法的约束。就像前总统小布什“9·11”之后在美国国会的演说一样,他说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现在都必须做出选择,或者与美国站在一起,或者与恐怖分子站在一起。这是国际政治力量前所未有咄咄逼人的腔调,全世界国家你们现在都得选队站,或者跟美国站在一起,或者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没有第三个选择。这腔调太霸道了。

由于美国在伊拉克遭到的困境,很多美国人包括民众、政要都把责任推到小布什一个人身上,说是小布什一个人捣的乱,是小布什单边主义导致了美国的灾难。可是很多人都忘记了,当年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在国会通过的时候,可是零票反对,大家都支持的。

幸好的是,2009年单边主义在全世界退潮,美军逐步撤出伊拉克,把伊拉克防务交给伊拉克当地的政府负责。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或者良性的回归,这是面对美国实力衰退的无奈,美国面对两场战争和一场金融危机——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和2008年9月份以雷曼公司破产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国力造成严重的损耗。

摒弃单边主义,完成战略收缩,依然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这是任何美国总统不管黑人还是白人一个共同的追求。所以,奥巴马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做出了从伊拉克撤兵、在阿富汗增兵的决定。他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在奥斯陆有一篇演说,演说中非常明确地讲到几点,一是讲不讲规则问题,像恐怖主义不讲规则,就要动武;第二就是人权问题,因为人权问题就要干预所谓的暴政。

从这篇演说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在未来保持世界霸权、保持全球动武能力的追求,即使奥巴马总统上台也没有做出改变。主动出击、主动选择打击对象,这些追求也不会改变。

7.美国利用救灾,控制海地

海地一直被看作是美国后院的门户,是一个被人戏称为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地处于中美洲,在古巴的边上。古巴长期是美国的心病,所以美国对海地、多米尼加的关注力度相当大,力图利用海地、多米尼加对古巴形成夹击的态势。

据说海地政权长期不稳,政府治理不是很有效。如果说以前这还只是传言的话,那么通过2010年那场地震就能看得非常清楚。在自然灾难面前,海地政府基本失效。行政管理、行政控制权,由美国迅速地全面接管。“卡尔文森”号航母,再加上3万人以上的派驻部队,实际上对海地实行了军管。海地政权实际上是被美国人全面接管了。

这给中美洲甚至南美洲各国都做一个示范,就是这个地方有了乱子,必须由我美国来处理,没有我谁也处理不了。

因为美国派遣救援海地的军队过于庞大,所以引起了外界的怀疑和警惕,一些欧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质疑美国的做法。意大利国防部发布声明很不客气,说美国你这是救援吗?你完全是军事占领。

但是对于美国来说,维护其在中南美洲地区的利益,是优先考虑的,这个考虑是放在其他考虑之前的。所以它对于控制局势投入非常大,对于真正的救援物资、救援设备、救援力量——医疗、后勤、工程、舟桥这样的部队投入并不多。美国投入的是大量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士兵,武装直升机、航母、作战舰艇全部到达。这种救援就与一场大规模的战略交织在一起。

当然,从国际救援规则来看,军队去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当时海地陷入了混乱,政府控制权失效了,管理社会的能力已急剧降低,大量的政府官员放弃了自己的职守,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需要一支力量维持海地社会的正常运转,维持秩序、完成灾民的救治,尽快让海地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关键是从国际规则来讲,这个力量应该由联合国出。

实际上在海地整个救援过程中,从号令发布、救灾物资调集到机场、港口的指挥和救灾物资的分发,还有各个部队任务区的分派等,联合国和美国的维和力量发生了非常大的矛盾。美国有很多理由,它认为联合国的反应是无力的,联合国的行政效率是低效的,所以它要主导。

中国有一句老话,“名不正则言不顺”。美国也讲究这个,但是它反而觉得联合国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它理所当然地认为海地是它的后院,应该由它来负责,它设立在佛罗里达州的南方总部,负责南美洲、中美洲所有的安全事务。

在此之前,海地不管发生地震还是海啸,救援工作基本上是在当地政府主导、联合国提供辅助的情况下进行的。海地这回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情况,总统府都震塌了,政府几乎完全失效了。不但要组织救援,而且要组织行政管理、组织日常的保障,联合国短时期之内调动这么多的力量,确实有点难。

这时美国人乘虚而入,展现大量的力量。从好的方面来看,靠这些力量把海地的基本秩序维持住了。对于海地不管是维和还是灾难救援,那是有好处的。问题出在中长期,处理到了后期,政府重新组建,恢复行政职能和最后善后的时候,连带出来一系列问题。谁来执政的问题,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因为美国把这个国家实际控制了。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海地地震的救援行动,这回有非常杰出的表现。首先一点就是,中国与海地没有外交关系,海地长期以来承认的是中华民国。在这个国家政府还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一直履行联合国维和的职能,派出了民事警察,长期在海地执行救援任务。而当海地遭遇大灾难,我们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员、物资,几千万的投入,在海地开展救援。

如果说中国要解脱这个国际义务,是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的。你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跟我们没有外交关系,我们何必做这么大的投入呢?但是我们还是基于基本的国际主义义务和人道主义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员、物资,包括医疗后勤方面的救助。中国的民事警察、中国的维和力量,对海地这个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要援助的是受苦受难的人民。

从海地的灾难救援,取得的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美军在海地救援中扮演的角色,很难分辨什么是正面的,什么是反面的。但是有一个非常有力的提示,就是在这种灾难救援中,军队的远程投送能力极其重要。因为在这种远程灾难救援中,尤其像海地这种当地的行政机构几乎全部瘫痪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救援,这个国家势必陷入一片混乱。

这对和平时期建军,提出来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在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在多元化军事任务中,往往要求的是这种远程投送能力。这个远程投送主要是以空中投送为核心。如果单讲投送的话,我们陆上机动是没有问题的,包括“跨越-2009”演习,我们的铁路机动、公路机动都很不错了。从这次海地救援来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了履行国际义务,像这种跨越大洋的救助也是难以避免的。对于远程投送能力,人员的输送,物资装备设备的输送,人员去了以后投入救援时差的转换等,对于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8.维基解密,美国外交间谍化

“维基解密”网站从2010年11月28日开始,逐步曝光了25万份美国的外交机密文件,将诸多美国外交内幕和盘托出。这些文件是美国在全世界的270多个外交机构与华盛顿之间的来往密电。

美国一些政治人物发出声明,要封闭这个网站,这个网站曝光文件的来源和动机是一回事儿,而我们更看重的是,网站强行解密的这些文件向世人展示的东西。

西方的媒体评论,这是一场全球外交的大灾难,说是全球外交灾难倒不至于,确实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外交的灾难。因为这25万份文件,主要是涉及与美国关系不错的盟国,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包括亚洲一些盟友。内容是美国外交官对他们所在国政治人物的评论,在微笑握手合影的外交辞令之后,是非常尖刻的评论。

从这些大量的文件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是多么唯我独尊,多么以美国的利益为中心,与美国在表面上所说的考虑全世界利益,考虑全世界人权,是大相径庭的。甚至对它的盟友的评价都非常尖刻。美国这些外交官在做这些评论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些评论会被世人知晓,所以弄得他们非常狼狈,非常尴尬。

这些曝光的内容,包括对法国时任总统萨科奇的评价,包括对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评价,包括对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的评价,也包括对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评价,都是相当苛刻的,而且好像都带着人身攻击、挖苦的恶意味道。

这个文件一曝光,美国非常紧张,国务卿希拉里连续亲自给法国、阿富汗、阿联酋、英国等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打电话解释。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克劳利在文件曝光之前,曾反复强调说,美国外交官不是间谍,外交官搜集信息,对信息做出分析评价,世界各国都一样。还专门强调,外交官向国务院的报告,他们搜集的信息和分析评价,并不影响美国的外交决策。克劳利说的这个话简直就跟说梦话一样,外交官直接向美国国务院反映带有他们感情色彩的评价,怎么可能不影响外交政策呢?再说,克劳利反复讲美国的外交官不是间谍,所有国家外交官都搜集对方国家各种各样的情况。那么维基网站曝光这些东西后,你还敢说吗?

美国国务院要求在联合国的外交官,通过物质的、精神的奖励,在当地大量培植给美国提供情报的线人,要搜集联合国和其他政要的各种私人资料,包括他们的E-mail,通信的情况,包括电话通信情况,甚至DNA的数据,你掌握别国外交官的DNA数据是什么意思?这种文件曝光,真是太令人震撼了。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不能幸免。而且当时美国驻联合国的外交官被要求,要注意搜集潘基文在伊朗问题上的真实态度。

你说你这是外交官的行为吗?这完全就是非常标准的特务活动。这是曝光文件的维基网站给国际政治立下的一个大功劳,让人们看见这么一种霸权政治、霸权外交。表面的仁义道德底下,所进行的是一些不计后果的卑劣行为。这不是你的对手涂抹你,是你自己展现的最真实的、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面。这不是别人对美国的诬蔑,这是美国外交官的真实记录,是对美国外交的真实记录。

所以有评论说,维基解密网站解密的这25万份报告,是美国外交遭遇的“9·11”。震动之大,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从表面上看,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这批曝光的文件主要是美国的盟国的。这些盟国跟美国结盟也是为了利益。其中曝光的大部分国家领导人,包括法国、英国、德国的这些领导人,被美国这么肆意地、加以侮辱地评论,他们能够吞下这个苦果,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美国是老大,为了他们的利益只能吞下。

近期不会发生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来看,美国外交信誉受到影响,大家不得不非常小心谨慎地与美国结盟,非常小心谨慎地与美国沟通,因为任何情况都有被曝光的可能。这对美国所谓军事同盟的网络和安全同盟的网络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说通俗点就是,你作为一个老大,以这种方式来对待你的同伙,同伙值不值得把砝码都押在你身上,要考虑考虑。

在这些文件曝光的当月,瑞典警方发出国际通缉令,指控“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对两名女子实施性侵犯,次月英国警方逮捕了阿桑奇。2012年6月,阿桑奇在保释期间进入厄瓜多尔驻英使馆寻求政治庇护。之后阿桑奇亮相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阳台,公开批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维基解密”网站发起“政治迫害”,同时呼吁释放美国指认的向“维基解密”泄密的美军士兵。

阿桑奇在“阳台演讲”中不说英国,也不提瑞典,偏偏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说美国。看来他也知道,英国和瑞典揪住他不放的背后正是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对维基解密的政治迫害,暴露了美国宣扬言论自由和信息透明的虚伪和双重标准。

这其实是个很矛盾的现象,美国在全世界到处讲互联网的好处,包括奥巴马、希拉里,到处讲人家封网是如何不对、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多大的福音。然而,正是希拉里·克林顿领导的美国国务院,不遗余力地对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明里暗里进行打压。

可以看出,不管是美国宣称的所谓信息透明、民主人权,还是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的变化,当这些对美国有利的时候,美国是全力支持的;但是当互联网出现以阿桑奇为代表的另外一种声音——当然他不是唯一的力量,他只是个比较突出的力量——这时候就产生另外一种效应: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阿桑奇解密的不仅是美国驻世界各地的外交信函,还有关于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一些秘密文件,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这两场战争决定不是基于人道主义干涉,不是基于人权,而全部是依据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此可以没有理由找理由,可以出了问题掩盖问题。当美国这种行为被披露在世人面前时,美国国务院觉得非常丢脸,所以拼命地要堵住阿桑奇的嘴。

阿桑奇捅了美国的马蜂窝,揭露了美国不为人知的一面,它说的人道主义干涉、人权至上,都是非常冠冕堂皇的一面。桌子底下的那些勾当被暴露出来,美国非常恼火。

美国打压阿桑奇,其实就是在打压互联网给美国带来巨大冲击的另外一面,它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苦涩滋味。这是国际政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美国把互联网作为颠覆很多国家的一种工具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形象也被很大程度地颠覆了。

美国对维基解密的打击或者利用,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体现了鲜明的美式实用主义特点。美式实用主义是从美国建国至今保持长久不衰的最基本主义,就是只要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情。举个例子,为了挑起中日持续争端,希拉里对日本讲钓鱼岛问题,说可以援引《美日安保条约》。但是当希拉里访问中国的时候,需要中国给美国开出个相应的大单子,比如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的情况下,希拉里能说出很多让中国人喜欢听的话。美国在一些场合说这样的话,在另一些场合说那样的话,所以如果拿一个固定的场合下美国人的话来代表美国的立场,那是不对的。美式实用主义的唯一原则,就是紧紧围绕美国利益。

对阿桑奇的迫害,美国也是感到非常为难的。因为对于美国的所有打压,阿桑奇敢于公开站出来说。他就像是个刺猬,美国抓住他的话,他扎手;不抓他的话,他又到处捣乱。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当然,美国跟阿桑奇的暗中交易肯定也非常多,暗中肯定开出了很多条件,可能是这个条件没有满足阿桑奇的要求,所以阿桑奇就公开站出来说。对于美国来说,公开的打压和暗中的胡萝卜,两手是要共同使用的,这是美国惯用的政策。

阿桑奇今天已成为一个国际符号,美国要把他简单消除已经不太可能了。如果能让阿桑奇闭住伤害美国国家利益的嘴,让这张嘴揭露别的国家,这对美国来说是好事。所以美国封杀他,也不是单纯地要把他完全封死,就是封死对美国不利的部分,阿桑奇如果发布对美国有利的东西,美国还是很乐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