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性本善是错的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天人之分

天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既可以总括含生命在内的自然事物,也可以指代不可更改的命运或规律,更可以成为人之善良品德的根源。在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天这个问题上,先秦的儒家学派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孔子与孟子的观点,认为天同时具有生命义、规律义与道德义;另一种就是荀子的观点,认为天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事物与客观规律。

作为至上观念的天在荀子这里失去了道德性,而只留下了自然性与规律性,这在儒家学派中是极为独特的。在荀子看来,天是外在于人的、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界,除耕作生产之外,天与人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实际上就是对孔子以及孟子天人相通思想的背离。

性伪之别

由于荀子认为天不具有道德性,所以在解释人之本性方面,荀子就必须另辟蹊径。荀子首先对人的自然本性做了说明,他说人天生就有耳目声色之欲,如果不对这种欲望加以节制,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以及由之产生的社会动乱。想要节制这种本能欲望,荀子认为只有以与人的本性相悖的礼法进行教化这一条途径。在荀子所设定的概念里,人先天的本能欲望就是“性”,由后天教化习得而来的道德品行就是“伪”。

性与伪的区别一旦弄清楚,荀子的性恶论也就好理解了。荀子之所以说人的本性为恶,是因看到了人如果顺从其本有的欲望而不加节制会造成怎样的恶果。为避免这种恶果产生,必须对人的这些天然欲望加以节制。荀子认为既然人依其自然性情不会对自身的欲望加以节制,那就必须用外在的礼法来教化人性。

性之善恶

在《性自命出》中,我们看到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对于心性问题的初步看法,其中对性的论述就有好恶和善不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开出了儒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善不善引出了孟子的性善论,好恶引出了荀子的性恶论。

天与性

儒学的歧途

荀子在将天的道德属性去除之时,就宣告了其对孔子至孟子一脉儒学思想的偏离。虽然荀子也强调“心知道”的重要性,但失去了内在的善性,想要为善去恶就只能依靠外在的标准;而当外在标准因没有内在根基而成为权威主义时,法家思想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