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泥鳅、蟹、蛙、鳖稻田综合种养一本通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1721字
- 2020-06-25 20:47:33
第四节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
一、主要病害
1.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水稻自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是一种多循环病害,越冬的菌丝在适宜时期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在秧苗或秧田形成初侵染,由于受干旱、高温等特殊气候影响,再加上进入雨水季节,田间温湿度增大,给稻瘟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发生,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稻瘟病按病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图3-10)。
图3-10 稻瘟病侵染示意图
(1)苗瘟 在种子发芽至三叶期以前发病,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变为灰黑色,上部变为浅红褐色。
(2)叶瘟 在秧苗及成株叶片上都可发生,有4种不同形状的病斑。
(3)节瘟 发生在茎节上,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扩大至节的全部或一部分变为黑褐色,茎秆容易折断。
(4)穗颈瘟 主要在穗颈或穗轴和枝梗上发生。穗颈发病时,病斑呈褐色或灰黑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最后造成白穗,详见彩图4。
(5)谷粒瘟 谷粒上病斑变化较大,一般为椭圆形,呈褐色或黑褐色,中央可变为灰白色,米粒不充实,甚至变黑。
2.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黏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菌核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生长过于茂盛,徒长都会促进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3.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在幼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由于受低温、土壤水分及空气湿度偏低、弱苗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病菌乘虚侵入所致的苗期病害。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为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详见彩图5。
4.稻曲病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对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的危害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稻曲病的发生程度除了与水稻孕穗、抽穗期间的气象有关外,还受施肥水平的影响,氮肥水平越高的田块发生越重。稻曲病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呈黄绿色或墨绿色,人食病粒易生病,详见彩图6。
5.稻粒黑粉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污染谷粒外表。
二、主要虫害
1.二化螟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等。其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在成都平原地区,经过越冬的二化螟,在幼虫羽化后产卵并在5月上旬进入第一次孵化的始盛期,5月中旬达到高峰;二代二化螟为害的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初。这两个时期分别是水稻的孕穗期和抽穗期,若受二化螟侵害,易造成虫伤株和枯穗,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详见彩图7。
2.稻苞虫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等处越冬。在四川一年发生5~6代,能缀成多叶苞。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3.稻蓟马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成虫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受惊就飞散,具有趋绿性。此时秧苗移栽后正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严重时秧苗枯死。
4.稻飞虱
以四川地区为例,为害水稻的主要是褐飞虱。褐飞虱体小,主要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有群集为害的习性。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重灾区有相当一部分田块损失惨重。
5.稻纵卷叶螟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详见彩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