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泥鳅、蟹、蛙、鳖稻田综合种养一本通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3376字
- 2020-06-25 20:47:34
第六节 疾病防治
一、疾病预防
稻田养鱼,稻田水质清新、溶氧量高、病原体少,且鱼种放养密度较低,鱼类主要摄食天然饵料,鱼体抵抗力强,鱼病一般发生较少。但近几年来,由于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管理技术滞后,再加上周围环境变化,稻田养鱼鱼的患病率在增高。
鱼病防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预防鱼病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消毒做到5个环节
(1)大田消毒 水稻栽种和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清整消毒,特别是多年养鱼的冷水田、烂泥田。清整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既可以杀灭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还可起到调节水质、改良土壤的作用。使用方法:干田亩(环沟面积)用生石灰30~50千克,兑水溶化后趁热泼洒。
(2)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要用药物消毒,杀灭鱼体表的病菌和寄生虫。
(3)食场消毒 食场是鱼类吃食的地方,残饵和鱼的排泄物较多,病虫害容易滋生,要经常打扫干净,消灭病菌。每隔7~10天用漂白粉125克,兑水10~12千克溶化后,均匀泼洒食台。如果食台设在暂养池内,可在食场边进行药物挂袋预防。具体方法是:在毛竹架上装2~3个布袋,每袋装漂白粉100克,一半浸在水中,连挂3天,每天换药1次;袋装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每月1~2次,可预防中华鳋、车轮虫、隐鞭虫等寄生虫,用量为每袋装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每天换1次,一星期3次;用中草药浸挂效果也不错,常用中草药有青松针、枫树叶、苦楝树叶、乌桕叶等,每月在食场浸挂1~2次,对预防锚头鳋、车轮虫、烂鳃等有效果,药要新鲜,浸水5~6天后要取出。
(4)饲料、肥料消毒
1)青饲料消毒。如果青饲料比较肮脏,可在漂白粉溶液中浸20~30分钟捞出喂鱼,漂白粉溶液含量为每立方米水体中加入6克漂白粉。
2)菜籽饼脱毒。可进行简单脱毒处理,如在清水中浸10小时,捞出与麦麸混合喂鱼;如果用热水浸泡,时间可缩短些,两种方法自定。
3)粪肥消毒。稻田施有机肥以发酵后为好,每500千克粪肥掺漂白粉50~100克搅拌均匀施入,可预防病菌带入。
(5)工具消毒 用过的渔网等捞鱼工具经常在太阳光下曝晒,也可用5%盐水浸泡0.5小时消毒。
2.鱼病流行季节预防
一年中5~6月、8~9月是鱼病流行的两个高峰期。预防鱼病应重点抓好3项工作。
(1)全田泼洒药物 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克可杀灭锚头鳋、中华鳋、三代虫等,用硫酸铜0.5克加硫酸亚铁0.2克,可杀灭车轮虫。也可用专杀车轮虫的灭虫药。
(2)投药饵 预防肠炎,每100千克鱼可用大蒜0.5千克,先捣碎加盐200克,拌麦麸、面粉投喂;也可用铁苋菜、水辣蓼做成药饵,每100千克鱼用干药0.5千克,先把药磨成粉与面粉混合后用热水调成糊,拌在切碎的青草或浮萍上晾干投喂,每天1次,每3天为1个疗程。
(3)生态防病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态条件,鱼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若环境条件好,适合鱼生存,病原体处于无能状态;若环境差,鱼抗病能力降低,病原体趁机侵袭,鱼类患病。草鱼喜欢清水,在肥水中容易生病,而鲢鱼、鳙鱼喜欢肥水,因此鱼类混养时就要掌握好鱼类特点,使草鱼、鲢鱼、鳙鱼都能适应环境,这就需要用生态防病方法解决。随着科技发展进步,用于改善鱼水体环境的微生物制剂不断出现,如光合细菌、有益微生物EM菌、利生素、芽孢杆菌等,均可作为水质改良剂,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二、疾病治疗
1.赤皮病
(1)病原、病因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2)症状特征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
(3)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死亡。
(4)防治方法
1)氟苯尼考: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40~8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2)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5~0.6克,兑水全田泼洒。
2.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病因 病原为柱状纤维黏细菌、黏液球菌等,鲫鱼感染本病后,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
(2)症状特征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暗,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腐烂,形成一个圆形的不规则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溃烂缺损。
(3)流行特点 本病从鱼种至成鱼均受害。水温在15℃以上时开始发病,在水温为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致死的时间也短,一般流行于4~10月。
(4)防治方法
1)卡那霉素: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毫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2)8%二氧化氯: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0.3克,全田泼洒,重症可连用2~3天。
3.细菌性败血症
(1)病原、病因 本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别名为淡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出血病等。
(2)症状特征 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体表严重充血以致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鱼、鳙鱼为甚,眼球凸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浅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脏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黏膜、腹壁及肠壁充血,肠腔内积有大量液体或有气体。
(3)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鲫鱼、鲢鱼、鳙鱼、鲤鱼及小量草鱼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为5~9月,水温为9~36℃时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5℃以上时严重。
(4)防治方法
1)漂白粉: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全田泼洒。
2)8%二氧化氯: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0.3克,全田泼洒。
3)鱼病康: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4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4)止血宁: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0.6克,或每千克饲料12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
4.车轮虫病
(1)病原、病因 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2)症状特征 被车轮虫寄生的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鳃盖边缘和鳃缝间鳃丝失血,严重时局部溃烂,呈灰黄色,以致鳃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停止摄食,最终窒息死亡。
(3)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期为5~8月,水温为20~28℃。
(4)防治方法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一次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0.5克和0.2克,配制成合剂后全田泼洒。
2)车轮净: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5~1.0克,全田泼洒。
5.小瓜虫病
(1)病原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2)症状特征 寄生在鱼皮肤、鳃和鳍条上,严重时,病鱼皮肤、鳍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囊泡。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继发细菌感染后,鱼体体表发炎,局部坏死,鳞片易于脱落,鳍条腐烂,开裂。鳃组织由于有大量寄生,引起坏死,黏液增多,影响呼吸,病鱼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亡。
(3)流行特点 本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各种淡水鱼类均易感染,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水温是15~25℃,当水温在10℃以下或25℃以上时不发病,故流行季节为初冬和春末。
(4)防治方法
1)辣椒粉和生姜:一次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0.8~1.2克和1.5~2.2克,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田泼洒,1天1次,连用3~4天。
2)瓜虫净: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37~0.75克,全田泼洒一次。
6.锚头鳋病
(1)病原 病原为锚头鳋,别名为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
(2)症状特征 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鳞下,胸腹部则裸露于鱼体之外。在寄生部位,肉眼可看到针状的病原体。发病初期,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
(3)流行特点 锚头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虫病,流行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高发季节为4~11月,秋季较严重。
(4)防治方法
1)灭虫精(溴氰菊酯溶液):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015~0.03克,全田泼洒1次。
2)马尾松针叶: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375克,捣碎浸出汁液,全田泼洒1次;或用新鲜带叶松枝,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15克,扎成数捆放于大田中浸沤。
3)0.5%阿维菌素溶液: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03~0.05毫升,全田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