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

稻渔综合种养前身即为稻田养鱼。稻田养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据记载,当时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农业模式。《魏武四时食制》中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说明当时的成都地区已开始有稻田养鱼。1978年陕西省勉县的一座东汉中期墓葬中,发掘出一件完整的红陶水田模型。该模型除了具备水田田埂、田面、进出水口外,田面还有陶制的荷花、浮萍、鳌、鱼等8件模型,这说明在1700年前的中国已有稻渔综合种养的萌芽,并对稻田生态有了朦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稻田养鱼基本上是以农民自发生产为主,技术上没有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渔综合种养理论系统,生产技术上还有了创新发展,效益明显提高,使得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尤其是近20年以来,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其种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我国除西藏以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展过稻渔综合种养,1994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275万亩(1亩≈667米2),到2000年发展到2000万亩,2017年达到2250万亩。农业农村部提出2018年将新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0个左右,力争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由传统的稻田养鱼发展为完善的稻渔综合种养体系,大致经历了传统稻田养鱼的恢复和发展期、稻渔综合种养的创新完善期、稻渔综合种养的快速发展期和稻渔综合种养的综合性发展期4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