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儿皇建国

契丹的那些事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征人怨》(唐)柳中庸

话说中原混战不堪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却有了新的发展。契丹族崛起并统一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的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契丹族是鲜卑的一支,从北魏道武帝登国三年(公元388年)起,史书上已有记载。在好几百年中,契丹人在西侧木伦河流域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与汉人有接触,经济上也常有交流。早在北魏时期,契丹人饥荒的时候,就从中原地区得到粮食的接济。

在神话故事中,契丹人的祖先是天上的两位神仙,其中一位是骑着白马,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仙人;另一位是骑着青牛,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仙女。

在木叶山这里,他们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共生八子,形成了强大的契丹王朝。

后来,为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契丹人为白马仙人和青牛仙女修建了“始祖庙”,他们尊白马仙人为“奇首可汗”,就是他们的第一位“王”;他们尊青牛女子为“奇首可敦”,就是他们的第一位“皇后”。此后,可汗与可敦并受香火。这说明在契丹的文化中,男女所处的位置是一样的。

知识链接 爱改名号的契丹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

史学界公论,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公元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复号大辽。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十八次之多,大家虽对辽国改了多少次国号有分歧,但契丹爱改国号,则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据说,契丹人最初没有姓氏,全都用部落名称呼对方,直到唐朝时皆如此。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把皇族的“李”姓和贵族的“孙”姓赏给了他们,契丹人这才有了自己的姓氏。

到了耶律阿保机时代,这位辽太祖崇拜汉族的“刘邦”和“萧何”,于是创造了“耶律”和“萧”两个姓氏(其中“耶律”就是刘字的音译)。

最初,这两个姓氏为皇族专用,后来慢慢地成为贵族、士族的姓氏,最后普通平民也开始使用。金灭掉辽国后,为了彻底摧毁辽国的文化,他们下令契丹人改姓,把“耶律”改为“移剌”,把“萧”改为“石抹”,如今姓这两个姓氏的人,他们很可能就是契丹的后裔。

为了更好地纪念祖先,巩固上层集团的特权,耶律阿保机还下令:

耶律氏要和萧氏世代通婚,还把这种习俗写到了法律里——姓耶律的不娶萧家的女子,就是违反法律。

至此,直到辽国灭亡,一共有九代皇帝,他们的皇后除了一个不姓萧外,其他皇后全姓萧。而萧氏一族的男人,全是皇帝的舅舅。

这个唯一不姓“萧”的皇后,是辽国第三代世宗耶律阮的老婆,此女为汉人女子。对于契丹国王娶汉女之事,契丹的大臣们皆不同意,耶律阮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再立了一个姓萧的女子为皇后,这才摆平了此事。一朝两位皇后,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事情,更是辽国的独一份,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契丹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八部,管辖四十一县。每部有刺史,每县有令,酋长号为契丹王。每逢战争之时,则需要八部一同商定,征发兵丁。渔、猎则各部自主。唐在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王为都督,而在幽州设长史一人,进行监察。

唐会昌年间,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上疏奏请,唐政府赐契丹王屈戍“奉国契丹之印”印篆。契丹族八部酋长皆号大人,称为刺史,从中推选一人为王,并建王旗鼓以示尊重,每三年契丹王便更立一次。唐末,耶律部其主阿保机即位后,不遵守王位更替的规定,吞并邻部,建制称帝。

那么,这个耶律阿保机是如何登基称帝的呢?他在位期间,又有什么人文逸事呢?

知识点思考 契丹的文字是怎样创成的?

神册五年(公元920年),由于契丹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需要,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让文臣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依仿汉字创造契丹国字,即契丹大字。

由于受到汉字与契丹语的双重影响,契丹大字成为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的混合体。其字形结构有点儿像简化的汉字,有点、横、直、撇、捺等笔画。有少数字是直接借用汉字的形、音、义,如“皇帝”“王”等,这类字都是用来记录契丹语中的汉语借词。还有些只借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读音则用契丹语来读。而绝大多数契丹大字都是与汉字字形不同,是自行创制的新字。

契丹文字是古代契丹族人民为多民族中华大家庭贡献出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它开创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之先河,对于女真文字、蒙古文字和满洲文字的创制有极大影响。契丹文字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