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法家和儒家

“一个法家魁首就让朕的朝堂几乎空了,厉害啊!”秦瑜呵呵笑着,“既然如此,就散朝吧!”

说完,秦瑜也不在乎剩下的臣子的反应,直接走了。群臣面面相觑,都感觉事情有点不妙。

一离开朝堂,秦瑜就招来了暗卫。暗卫没有总的统领,只有四大都统,这些暗卫都没有名字,只有代号。四大都统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暗卫暗中监视整个京城,秦瑜想了解什么事直接找暗卫就可以了。

“圣上!”过来的是白虎。

“你可知法家魁首李闻进京?”秦瑜问道。

“回圣上,法家魁首李闻昨日申时进京,今日清晨便开始在长明学宫讲学。另外,儒家魁首孟愈前日也进京了,如今也在长明学宫。本来孟愈也想讲学的,但李闻一进京便用了学宫的学坛,孟愈只能作罢。”白虎回答,白虎脸上带着冰冷的面具,连话语听起来都显得十分生硬。

“儒家?”秦瑜脑子思索。大夏建国之时便重用法家,但并不排挤他家学说。毕竟大夏选官多任用法家之士,所以其他家学说或者消亡,或者没落,如今依旧兴盛的除了法家也就是道家和儒家了。道家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今以几大道门的形式存在,既远离庙堂,又超脱于江湖。

而儒家,在大夏开国初期,太祖皇帝曾问政于当时的一位大儒,那位大儒大讲:“仁”、“义”、“礼”、“智”、“信”。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理念,这让太祖皇帝大为不满,顾忌到自己乃至大夏的名声却又不好说什么。太祖皇帝因此放弃了重用儒家的想法。

如今,秦瑜倒想和这位儒家魁首孟愈交谈一番。

当即,秦瑜下令移驾长明学宫。这次不同于秦瑜上次的微服出游,这是皇帝正式出行,所以廷尉明允亲率一千禁军护驾。

长明学宫在京城的东边,是太宗皇帝为了表明自己好贤求治而专门兴建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一些大学者讲学的场所,朝廷也专门派了一名主簿管理学宫。

皇帝出巡,动静自然很大。秦瑜离长明学宫还有数里时,不少人就已经知道秦瑜要去长明学宫。

此时,长明学宫内,李闻坐在主位上讲法家之学。下面坐着数百人认真体会李闻所讲的内容,最前排的便是以魏显为首的朝廷官员。哪怕魏显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面对李闻,魏显却依旧是执弟子礼。

学宫里的一位小吏此时突然闯了进来,引起了众人不悦,纷纷侧目。这小吏倒也顾不得许多,连忙跑到李闻边上,低声说道:“李先生,陛下过来了。”

李闻置若罔闻,继续讲学。这小吏等了一会儿,见李闻没有任何反应,又附到李闻耳边:“李先生,陛下来了。”

这次,李闻有反应了。李闻冷冷瞥了小吏一眼:“不要打扰我讲学。”

小吏面色青一阵白一阵,只好抱歉离去了,李闻继续他的讲学。

秦瑜到长明学宫时,学宫主簿已经恭敬地等候在门外,待秦瑜一下车辇,立刻高呼:“臣卫东升参见陛下。”

“起来吧!”秦瑜道。

“谢陛下。”

“孟先生在吗?”秦瑜问道。

卫东升一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秦瑜过来是见法家魁首李闻的,没想到却要见所谓的孟先生。

不过卫东升很快反应过来秦瑜要见的可能是儒家魁首孟愈,于是试探性地问道:“陛下,您说的是孟愈孟先生吗?”

“对。”秦瑜表示肯定。

“孟先生就在学宫里。”卫东升虽然疑惑秦瑜为什么要见孟愈,但不敢怠慢,立马指明了孟愈所在。

长明学宫为这些大家自然会安排住所。孟愈没有讲学,此刻就待在自己的住所。秦瑜来到房门前,轻轻扣门。

等了一会儿,门开了。秦瑜见开门的是一位老者,身上穿着朴素的布衣,但眼睛却炯炯有神。

“想必阁下就是孟先生吧!”秦瑜行了一个礼,恭敬地问道。

“您是……圣上?”孟愈面露疑惑,不知秦瑜的身份,但瞥见秦瑜的穿着后试探性地问道。

秦瑜点了点头,孟愈连忙要参拜。但还未跪下,便被秦瑜扶住了:“先生,太祖曾问政于儒家,今日,朕亦想问政于先生,无需这些虚礼,先生可愿教我?”

“陛下请讲!”孟愈和秦瑜对坐在席上,孟愈恭敬地问道。

“先生以为人的立身之本为何?”秦瑜试探地问道。

“义。”孟愈言简意赅,就说了一个字。

“义?”秦瑜疑惑。

“义有大义,有小义。大义者,忠君爱国,小义者,如孝悌,诚信。”孟愈解释道,“若无义,人若风中飘絮,不知所措。”

“那孟先生以为何者更重?”秦瑜又问。

“人无小义难成大义,为大义可舍小义。”孟愈肯定地说道。

秦瑜很满意孟愈的回答。

“不知孟先生对法家有何看法?”秦瑜又问道。

“法家重法轻德。”孟愈没有多说什么,简明地指出了法家的缺点,却又不添油加醋。

“孟先生可有国策谏于朕?”秦瑜见孟愈不多说法家,便又问道。

听到秦瑜问到这儿,孟愈眼睛睁大,似乎很激动,似乎就在等待秦瑜问这个。之前孟愈或多或少都在迎合奉承秦瑜,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是想实现自己的报负,而这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孟愈郑重地取出了几本书册,呈给了秦瑜:“臣以为大夏官制有缺,需改易官制。”

秦瑜没想到孟愈居然会说出这话,心中吃了一惊,但还是面无波澜地问道:“你想怎么改?”

孟愈说道:“大夏官制历经二百年,已经难以迎合国事。臣以为可实行三府六部制度。”孟愈并非秦瑜的臣子,但依然自称为臣,显然迫切希望得到秦瑜的认可。

秦瑜脸上露出感兴趣的意味:“讲讲这三府六部。”

孟愈道:“三府为尚书府,中书府,长史府。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府决策,尚书府率六部执行,长史府审议。另设监察司监察百官。这几本书册记载了更加详细的三府六部官制。”

秦瑜接过了这几本书册,孟愈说的话确实打动了秦瑜。如今大夏的官制相较于开国之初确实显得不够全面。许多官职职权不明,有坏事相互推诿,有好事不甘人后。且如今朝中六成官员都是出自法家,本来用一家之学说没有什么问题,然而魏显作为先帝遗诏的实际编撰者,在百官中威望日盛,如今更是借着同为法家学派的人招揽其他官员,这让秦瑜大为不满。

“你可愿为文渊阁大学士?”秦瑜并不会头脑一热,立即就要改易官制,得先试探其他官员的态度,如今先让孟愈在朝堂上挂个职。

“多谢陛下。”孟愈知道想要推行自己提出的官制,自己肯定是要入朝为官的,立刻俯身拜谢。

和孟愈交谈后,秦瑜没有拖沓,直接启程回宫。秦瑜刚走,李闻也结束了自己的讲学。

“陛下呢?”李闻问向刚才找自己的小吏。

“陛下已经回宫了。”小吏回答道。

李闻眉头一皱,没有说话。小吏又带着一丝嘲讽地说道:“陛下是来见孟先生的,并不是来见李先生您的。”

李闻直接转身离开了。

————

秦瑜坐在车辇上,还想着推行三府六部的事。推行三府六部既可以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顺便再打压法家势力,同时三府的职能更是极大程度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不过如何开始推行三府六部制却是一个难题。

正在秦瑜思虑间,路边一个胡同里冲出了一个人,后面有三个穿着道袍的男子拿着剑追杀。

“护驾!”明允立即护卫在秦瑜的车辇边。一队禁卫迅速上前制住四人。

这四人见自己居然冲撞到了皇帝的銮驾,吓了一跳,也没有敢反抗,直接被禁军拿下了。

秦瑜走出车辇,看着四个人,这四人中三个穿着道袍,看起来三十岁左右,被追杀的人看起来已经有四十了,长相很普通,但像铸铁打造一般的手很引人注目。

“夏皇,”三个道士模样的人中最年轻的那个忍不住喊道:“那人叫唐敖,他偷了我们太初道门的东西,我们才追杀他的,并非有意冒犯。”

秦瑜听到这道士说的话,眉头一挑。他称呼秦瑜为夏皇,虽然没有不敬之意,但明显不把自己当夏人,道门自以为自己超脱于江湖之上,秦瑜不管;但倘若道门觉得自己超脱于大夏,那秦瑜就只能先让他超脱了。

秦瑜暂时没有对道门动手的想法,毕竟道门在民间威望很高,且确实没有争斗之心,对庙堂也不敢兴趣。对道门动手,百害而无一利,秦瑜也就打算放过这三名道门弟子。

“无论如何,京城不许争斗,再有下次,定斩不饶。你们走吧!”秦瑜淡淡地说道,听不出任何情绪。

“可……”年轻道士还想再说些什么,被年长一点的道士一把拉住,年长道士连忙说道:“夏皇陛下,那我们告退了。”

说完,三个道士赶紧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