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理中的“识人”与“自知”

使众人行的前提是“识人”,中层经理的“识人”需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

读懂别人容易,读懂自己很难,对于管理者,“读懂”自己是“读懂”别人的前提。曾国藩自称自己之所以成事,40%是识人,60%是“自知”,“自知”是“识人的前提”。

前文我们重点讲了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其实就是在帮助中层经理更好地“自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这里我讲一下识人的问题。

(1)识人五准则

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一分为三后,魏文侯最重视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成为当时的强国。《史记》中有一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他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当时有两个人选,魏成子和翟璜。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大将李克。李克列举了五条评判人的标准,供魏文侯作参考。结果魏文侯根据李克所提供的识人标准,选择魏成子做了宰相。

李克的评判领导人的五条标准是:

第一,“居视其所亲”。当他不做官在家时,都与哪些人物交往。

第二,“富视其所与”。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如何花钱,他都把财富施舍给了什么样的人。

第三,“达视其所举”。当他居于高官显贵之时,他都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才。

第四,“穷视其所不为”。当他陷入穷困厄运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言行,有所不为。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他陷入贫寒穷苦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其操守,一介不取。

这几条识人标准,对当今管理者仍然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值得我们深思。

(2)如何识别高潜力型人才

不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发展潜力上,员工都是有层次之分的。作为团队的带头人,管理者要善于发现那些高潜力值的员工,予以重点培养,使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必要的时候,可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以便在恰当的时机,让自己“脱身”,实现由中层到高层的跨越。

培养接班人,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曾就这一问题问过不少企业的中层经理,他们对此都感到一头雾水,同时也非常吃惊,好像都下意识地认为“接班人”是一个太大的命题,是老板、总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应该考虑的事情。

事实上,接班人计划同样是考量中层领导是否胜任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完善的接班人计划,对管理者来说,不仅不利于领导力的提升,有时候还会直接影响到其晋升到更高的领导层面。

在宏基公司,有一项硬性的接班人制度:一个管理者要想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首要前提是他必须从部门下属中挑选一个可以胜任的接班人。如果他的下属中没有一个人能胜任,那他就没有晋升的可能。在宏基,包括一些中基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管理者,上任后不久都要填写“职务接班人计划”,他要考虑好哪一个人可以接替自己,确定接替人选后他就要开始用心培养这个人。

宏基在对待接班人问题的看法上,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一个不会培养下属的干部能不能让他顺利晋升?回答是“当然不能”。为什么?因为他晋升上去,他的部门怎么办,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就会导致部门管理的停滞,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的中间产生断层。

所以说,一个管理者要向上晋升,先决条件是,他的团队中必须有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来接替他的岗位。否则,就难以晋升。

具体而言,识别高潜力型人才,可借助以下模型:

图3.3 高潜力值人才识别模型

第一层:动力层。考核的是员工的心态,目的是考量其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格局是否开阔,眼界是否具有前瞻性。高潜力型人才,通常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和自驱力,能够自我激励,设法应对工作中的困境和挑战,完美完成岗位职责的同时,实现自我提升。

第二层:能力层。心态是基础,能力是实现卓越的必备条件。在讲究团队合作的时代,具备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员工,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反过来又要求每一名团队成员需具备系统思考的系统思维,因为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组织、团队中,其中各种利害关系盘根错节,这就需要团队成员具备团队共同体精神,而不是将视角局限于一时一己私利之上。“心态+能力+行动”=一时的成功,要实现个人的持续优秀,则离不了学习力,持久的学习力将决定员工持久的生存力。

第三层:行为层。共启愿景、组织协调、激励人心、推动执行等考量标准,都是从领导力的角度来衡量的,如果员工在具备上述两个层面特质的基础上,还能表现出不凡的领导能力,则其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当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