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基于家风立足于家庭的特点可以看出,“家风”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对其成员开展人生教育的起点。在古代,社会教育体系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于家庭教育。相比小家庭,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而家族成员之间也通过礼仪性的活动接受着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上,以“家训”为代表的家风就如同家族成员一致认可的“行动纲领”一般,指导与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与行动。

在道德观念上,家风也是家族的共识性认知。在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中所记载的钱氏《家训》,其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这些古代家风所体现出的普遍价值观,虽然有时会因为族群的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存在差异,而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其内容不外乎教人向善、勤劳节俭、积极进取。这种由于血缘或者姓氏而产生的认同感,其实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形成的精神依靠。

党的十八大响亮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同时也为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的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与此同时,他还深刻地论述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毫无疑问,唯有融入社会生活与每一个普通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而家风建设恰恰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之落小、落细、落实的有效途径。

◆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

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各有其特点,前者具体而现实,后者宏观而抽象,但二者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起来。微观载体的良好传承与基础性建设,使得宏观抽象的观念变得更容易在精神层面上“深入”,从具体行动上“浅出”。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精神层面与具体践行上,与国家、政府的主导相比,个体规模的家庭是一个更好的载体: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个人、家庭与国家的统一。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国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浓厚的家庭情结,而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

在2014年,中央电视台曾推出过《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节目,在节目中,大众人物纷纷将自己的家风以质朴的语言展示出来。

有人说,家风就是诚实;有人说,自己的家风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与人为善”;有人说,家风就是要“积德行善,仁教清廉”;有些人的家风崇尚“息事宁人”;有的家庭却坚持“礼貌、诚实”,“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可以看出,家风的核心是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其家风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也往往具有独特性。但也恰恰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体现家庭内部成员价值观的普通话语,却对中国人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传承体系中,家风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看似平凡的语言,却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影响、造就一个人的心灵。这些最基本、最直接也最经常的家庭教育,会通过言传与身教,让每一个人刻骨铭心。也恰恰因为家风是每一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它对个人的影响是整体性、全方位的。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便提到过这种家风的无形影响性:“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主要靠‘身教’。”家里的炊事员曾经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一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下来的一番话,却影响了钱永刚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从此,钱永刚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了吃饭穿戴整齐的习惯。

“一年夏天时,我路过父亲的书房,发现他正在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由此可见,家风教育对个人产生的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家庭渠道转变成潜在的无形引导,才能使其更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真正践行的道德规范。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教而形成的家风传承是一个长期性、持续化的教化过程。这种养成教育的长期强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融入了个人成长的过程,渗透到了个人的心里。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后,不忘故里、报效祖国、反哺社会,便会成为其遵循一生的行为规范。站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家风的存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化效果。

◆家风文化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仅从内容方面来看,优良家风的核心与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基本相符,它们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个精神共同体的存在,民族意味着必然在共同成员间拥有诸多共同认可并追求的道德要求、价值理念,这些在文化领域中被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败的重要原因,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家风文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爱国主义一向是中华民族优秀家风的核心主题。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历经沧桑后依然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

基于“家国天下”的文化根源,传统家风中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训导子弟要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陆游去世前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抗日名将张自忠于前线浴血奋战之时,其父家书要其扫平倭寇、为国尽忠……诸如此类的爱国主义教育故事在中华历史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在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家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和为贵、仁爱亲邻”也是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在中华家训中,“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训言处处可见,而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教育子弟、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和睦为原则。基于此,中华民族形成了敦亲睦邻、尊老爱幼的传统家庭美德,而中华民族诚信天下、世界大同的民族情怀与国际精神也就此塑造。

“自强不息、立志勤学”则是传统家风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格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格言皆旨在教育子弟要以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树立起远大志向,成为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贤能之才,而这也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实,仅从内容方面来看,传统优良家风所传承的价值观追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与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并逐渐开始注重平等、公正、和谐、个性等内容,而且不断地从家庭渗透到各类社会关系中,进一步演变为自由、独立、民主、责任等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社会意识。而这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24字内容是一致的。

一个人源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其行为表现、思想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好家风并不一定能完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全部价值取向,但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产生着最基础、最积极的作用。也只有当每一个家庭都在家风建设中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家庭教育,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